【国学教育】汉字分析法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第二语言学习者也离不开汉字教学。汉字教学方法很多...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第二语言学习者也离不开汉字教学。汉字教学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汉字形体分析而言,按照传统“六书”来讲解分类一直是学者们提倡的“科学方法”(通常只用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

传统“六书”虽然跟汉字教学有关,但并非后人所理解的是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类。“六书”应该属于古代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具体内容涉及汉字的形体来源、功能分析、类聚关系、用字法则等,构成实用的汉字基础知识教学体系,而不是汉字的学术系统或学术理论。

东汉许慎编著《说文解字》时对“六书”有简单解释,但没有说他是按照“六书”来“说文解字”的;考察《说文解字》的体例和字形分析,尽管很多方面跟“六书”有关联,但其分析的汉字结构类型总体上无法跟“六书”的所谓“类别”相对应。可见许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方法不全是“六书”。那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如何分析汉字的,他使用的方法对现代的汉字教学有没有借鉴意义?下文讨论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一   许慎的形体分析方法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以形体分析为手段,以字义解释为目的。从它系统分析的近万个小篆字形的实例来看,许慎采用的汉字形体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

1. 构件功能分析

即根据汉字形体与词语音义的关系将某个汉字拆分为若干构件,并说明每个构件的功能及功能组合关系。

小篆:胃

如《肉部》:“胃,谷府也。从肉;田,象形。”这是把小篆的“胃”字分析为“肉”“田”两个构件,并分别说明两个构件的功能:下“从肉”,“肉”与人体相关,“胃”属于人体中藏“谷”(食物)的器官,故“肉”的功能在于表义,表示“胃”的属类;上部“田”的功能则在于“象形”,象胃中充满食物之形。
小篆:牵

又如《牛部》:“牵,引前也。从牛,冖象引牛之縻也,玄声。”这是把小篆的“牵”分解为三个构件,并逐一说明三个构件的功能:“从牛”说明“牛”属表义构件,表示牵的对象是牛;“冖”“象引牛之縻”,说明它是象形构件;“玄声”说明“玄”是示音构件,标出“牵”的读音。所以小篆“牵”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构件组合而成,属于多功能合体字。这些字通过构件的拆分和构件功能的说明,字形与所记录的词语之间就建立了理据联系。

2. 字形变异分析

有些字形是通过改造另一个字形而来,那要分析这个字形的理据的话,就应该说明这个字形的变异情况,借助原字(构件)的音义(功能)来理解被析字。

如《帀部》:“帀,周也。从反之而帀也。”这是说小篆“帀”字的形体是“之”字形体倒反而成,所以意义也跟“之”相反,“之”是往,“帀”是返回,如果不是直线,从一个起点往前走,最终回到原点的话,正好是一个圈,所以许慎解释为“周也”。

又如《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说“孝”字的上部分是“老”字的省变,应该按照“老”的表义功能来理解,子辈承奉老人,就是孝顺。
再如《足部》:“(蹇),跛也。从足,寒省聲。”这是说“蹇”字的上部是“寒”字的省变,应该按照“寒”的读音来分析其构字功能,因而省变的部分仍是起示音作用。

3. 部件同形分析

具有明确功能的形体分析单位叫“构件”,功能不明或者忽略其功能的形体分析单位可以叫“部件”。有时从全字中拆分出部份形体(部件),目的并非说明功能,而是跟另一个具有同形关系的字进行认同,以帮助记忆和正确书写字形,这就是同形部件分析法。
如《壶部》:“壶,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前面的“象形”是就整个“壶”字而言的,这是把“壶”看作一个构件构成的独体字。而后面又说“从大”,这是“壶”字的上面部分,单独拆分出“大”来,并非用大小的“大”来说明“壶”的音义功能,只是说明小篆“壶”的上面部分跟“大”字同形,可以按照“大”的形体来书写和记忆,而这个“大”的实际功能仍是象形,“象其盖也”。
再如《戈部》:“戠,阙。从戈从音。”所谓“阙”是指这个字音义不明,既然音义不明,那就无法分析其形体的功能,可许慎却分析为“从戈从音”,也就是把“戠”拆分成“戈”“音”两个构件,但并非说明这两个构件的功能跟“戈”“音”的音义有说明关系,而只是说明“戠”字中包含两个跟“戈”“音”同形的构件,因而可以借助“戈”“音”来书写和记住这个字。

二  形体分析方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许慎用上述三种方法分析了近万个小篆字形,建立起小篆汉字的构形系统。其实,这些分析方法不只适用于小篆字形,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无论是繁体汉字还是简化汉字,都可以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进行分析。而且,汉字形体的分析也不限于汉字的学术层面,在语文教育的汉字教学(包括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这些方法来分析形体,从而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

1. 借鉴构件功能分析法

汉字的初始构形(包括历代构造的新字)都是有理据的,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汉字的理据有的一直传承,有的因形体变化而重构,因而现代汉字中仍有相当多的汉字是有理据可讲的,讲解汉字理据就必须用到构件功能分析法。

如“明”是个传承字,古今都可以分析为“日”“月”放光“明”(人们感觉“月”能发光,不必科学解释);“灭”是繁体“滅”的简化,古今理据不同,现代的“灭”属于理据重构,用覆盖物“一”盖住“火”,火就“灭”了;“鎂(镁)”是近代为记录化学元素而造的新字,“金”旁表示金属,“美”表示读音。

汉字教学中通过拆分构件、解析功能、揭示理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形体跟词语音义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字词的本来用法,进而推知字词的其他相关用法。

例如“解”字可以分析为“刀”“牛”“角”三个构件,构意是“用刀把牛角跟牛身分离开”,因而“解剖动物”义应该是“解”本来的用法(即“本义”),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由此引申发展,“解”可以用于“分解”“解开”别的物体,如“解冰”“解绳结”;也可以用于抽象的松开、散开,如“解放思想”“解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虚化为“解释”“解除”“理解”“了解”等。把这些意义跟“解”的构形理据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将会事半功倍。
2. 借鉴字形变异分析法

变异构字不只是古代有,后代和现代仍然存在,因而变异分析法在现代汉字教学中也有用武之地。

如“冇”实为“有”的省笔新造字,应取“有”的反义来理解“冇”;“乒乓”实为“兵”的减笔新造字,应联系“兵”的形音来认知;“甩”是“用”的竖笔变异字,因而形义相关,甩掉就是不用了。

古代产生的省变字不少传承到现在,也需要用变异分析法来解说。如“毫”字下面的“毛”是义符,表示“毫”是动物的毛,而剩下的部分则是“高”的省变,实为声符,取“高”的读音(此类还有“豪”“膏”“稁”等);“亭”字的上部也是“高”的省变,但不作声符,而是义符,表示亭子往往建造在高处,下面的“丁”才是表示读音的声符。

现代汉字中还有大量成系统的省变偏旁,联系变异之前或未变的单用形体,才能理解偏旁的功能。如“讠—言”、“阝(左)—阜”、“阝(右)—邑”、“王(斜玉)—玉”、“扌—手”、“氵—水”、“—足”、“灬—火”等等。

推而广之,许多因形体演变而失去理据的现代汉字,其实也可以借助变异分析法来说明其形体变异过程,从而追溯其历史理据。

如“射”字的形体理据现在无法解说,其实它是金文字形逐渐省变而成的,原字象手拉弓射箭形,其中的“弓”讹变为“身”,“又”(手)讹变为“寸”,“矢”则省减了;
这样分析,学生不仅知道“射”的本义是射箭,而且明白了现在形体的来源。

变异分析也可以不限于形体,有时音义变化的说明也有助于揭示字形结构的理据。如表示钱财的字大都包含“贝”作构件(“资财赏赐贿赂”等),现代常用义贝壳、宝贝等难以解释这种功能,原来远古时代“贝”还有钱币义,属通货,所以造字时用“贝”来表示这个字跟钱财相关。
又如“页”在构字时常常表示跟头部相关(“顶项额颔领颊”等),但现代的“页”并没有这方面的意义,于是需要告诉学生古文字的“页”字象人头形,本义就是指人头,所以古人造字用“页”作头部类义符。这样的变异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形音义关系,还可以间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感谢您关注君悦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君悦书院”关注我们!


    关注 君悦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汉字教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