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王家兄弟寻根22年 只为重续家谱

 

王有绵三兄弟难得的合影。(翻拍)“瞧,这儿原来就是我们村。”放眼望去,蓝天下的密云水库平静...

王有绵三兄弟难得的合影。(翻拍)
“瞧,这儿原来就是我们村。”放眼望去,蓝天下的密云水库平静而壮阔。王有绵曾经居住的密云县小营村,如今正静静沉睡在水库的碧波之下。作为1958年迁移的老水库移民,历经村庄搬迁、村民四散居住等变迁,王家的老哥仨,遵循父亲的遗愿,用了22年时间,走上重续家谱的寻根路。

        续家谱是老父遗愿

一本厚厚的王氏家谱,凝聚了王有绵三兄弟20多年的心血。双手摩挲着今年4月刚刚印制完成的家谱,王有绵一遍遍地翻看,爱不释手。

“重续家谱是父亲的遗愿,如今总算是完成了。”已年逾古稀的王有绵感慨地说,他的两个哥哥已是耄耋之年,此生所愿就是盼着家谱成书。

王有绵还记得小时候,自己常常问父亲:“咱们老王家是怎么来的呀?”彼时,王氏家谱已经不知所踪。“真要追溯起来,家谱应是抗战时遗失。”王有绵说,过去,小营村地理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今天被日军占领,过两天又被我军抢夺回来。动荡之下,老家谱就这样不知所踪。

而后,随着密云水库的修建,小营村也沉寂于碧波之下。村里人被分成几部分,分别搬迁到穆家峪新农村村、前栗园村等地。此后几十年,由于工作、参军等各种原因,王氏族人更是四散各地。

这一点,王有绵三兄弟似乎就是一个最好的缩影。王氏哥仨,老大王小江,因工作离京,如今退休居住在武汉市;老二王庆绵,因参军离京,如今退休居住在吉林市;惟有老三王有绵,现居密云县城。

老村消失、王氏族人迁徙至各地,面对这样的现状,王有绵的父亲在世时,一直渴望能留住一些小营村和王氏家族的历史。他一遍遍地给唯一陪在身边的小儿子讲自己记忆里的王氏家族和小营村,王有绵听着,不禁建议父亲:“要不您把知道的事情给写下来吧,白纸黑字,才能真正留住这些历史。”

于是,王有绵的父亲于晚年开始手写自己知道的家族和村庄旧事。老人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没打算著书写史,写下的东西更像是随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题为《坎坷一生的事迹和一知半解的闲话》。可即便如此,也洋洋洒洒写了3万多字。

完成这篇手稿不久,王有绵的父亲于1993年病故。临去世前,他把王有绵叫到跟前,希望儿子能够根据自己写下的手稿,重续小营村王氏家族的家谱。“我把父亲的遗愿告诉从外地赶来的大哥、二哥,他们听了都很赞同。”于是,尽管身处不同的城市,三兄弟却开始踏上了重续家谱的寻根路。

        身在异地共续家谱

最初踏上寻根路,三兄弟第一步是打听老家谱的下落。“从身边的老长辈处打听,一家家地问下去,找了好多家,可老家谱还是没找到。”

老家谱不知所踪,一切都只能从头开始:搜集资料、筛选、编辑、撰写……

这是个很庞大的工程。

“没退休前,精力确实有限,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做,所以进度也比较缓慢。”王有绵坦言。后来,三兄弟陆续退休,时间空下来。渐渐地,找资料和写家谱,填满了老哥仨的日常生活。

兄弟三人各有分工。大哥年龄最长,对村庄和族人的记忆也最深刻,他负责追记整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解放前后家乡的情况、家族状况、亲戚关系;二哥多处走访外地族亲,收集汇总材料,广泛联络交流、修改补正、编辑资料;三弟身在密云,因此跑遍县内与家族相关的单位和村庄,走访本家王氏知情人员,手抄了200多个家庭的户籍资料。

三兄弟天各一方,却为了一本家谱心系一处。起初交流,多以书信和电话方式。渐渐地,为了更好地沟通编写家谱的事情,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愣是学起了电脑。

“每天上网视频,仨人一块儿交流收集的资料和编写的内容。”说起学电脑,王有绵挠挠头:“别看我年纪最小,可学得最差,学会了上网视频,可打字没怎么学会,实在记不住拼音。”这可咋办?结果还是王有绵的老伴儿无奈之下当起了他的助手。“我都这个岁数了,硬是学着打字,天天帮着他把手写的内容输入电脑。”老伴儿撇撇嘴,可语气里却没有抱怨,“这是他退休后最大一个心愿,我,还有儿女都愿意帮着他一块儿完成。”节假日时,儿女也加入帮父亲打字的行列。

        寻根路上感受冷暖

相貌温文、谈吐得宜,王有绵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似农民,像个文人。他笑说文人谈不上,不过曾当过语文老师。因着这种文人气质,在编写家谱、走访王氏族人时,不少王氏本家乐意配合,也看好他可以写好这本家谱。

但也有让老王倍感失落的时候。“有几次,我蹬个自行车,大老远地去到村里,走访王氏的老人。去的时候,我满怀信心,觉得一定可以搜集到很有用的资料,可到了人家家里一聊,一问三不知。”不仅如此,更让老王觉得心寒的是,一些王氏本家对重续家谱这件事并不在意,甚至觉得这是“多此一举”、“闲得没事干了”。

心灰意冷时,王家老哥仨通过电脑视频相互鼓励:“慢慢来,总有写出来的一天。”看着两个比自己年长的哥哥仍是信心满满,王有绵第二天又精神奕奕地蹬着自行车出发了。

当然,寻根路上,也有让王有绵备受感动的人和事。“有一个叫王金生的王氏本家,年纪很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多年来一直瘫痪在床。我去村里找到他,他听说我要重写家谱,特别激动,尽己所能给我提供了很多特别有价值的资料。”现在说起来,王有绵还是挺激动:“比如我们小营村有一个挺有名的文人,以前我找了很多人,只知道他的名号,不知道具体的名字。正是通过这个人,我找到了这个文人的真实姓名,这才能把他排进家谱。”

临走时,王金生握着王有绵的手,反复说:“老王,家谱写好了,一定给我一本。”有人像自己一样看重这本家谱的意义,这成了王有绵坚持编写的最大动力。

        老王家的大喜事儿

一部家谱,写了22年。2003年,家谱的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毕,家谱进入动笔编修阶段。此后的十几年,家谱历经7个编写版本,最终于2015年初形成最终版本。而就在这部资料详实的《密云小营村王氏家谱》编写完成、准备印制的时候,王家老哥仨却接连病倒了。

“可能这些年为写家谱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到了出书的节骨眼上,身体却亮了红灯。”起先是王有绵的大哥生病住院,而后二哥做了小手术,接着,王有绵也病倒了。“生病影响到了家谱的最后印制,一些本家纷纷打电话来问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印制好,那会儿真是挺着急。”

好在经过这些小波折后,家谱终于在4月份印制完成。家谱完成后,老王特意挑了个好日子,把关心家谱的王氏族人请到家里,给每人发上一本。那一天,好像办喜事一样,老王的老伴儿还特意买了些喜糖,发给大家。“这是我们王家的一件大喜事,终于圆了两代人的心愿。”

翻开《密云小营村王氏家谱》,全书分为小营王氏源流考、家风家训、家谱正文等十部分,附有民国及现代时期家谱照片近百幅,并详细绘制了小营村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示意图等,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史料,为研究当地历史、社会、人文等情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文章来源:京郊日报)


    关注 书画大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