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北京城的一座“孤岛”

 

感谢分享...

北京作为现代意义的对外,交往中心,起点在东交民巷,时间是1860年。

东交民巷在元代原名,江米巷,是南粮北运的交通要地,因而得名。彼时,商贾云集,交易频仍,连海关也设置于此。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重新规划北京城,都城规模向南扩展,划入内城。正阳门外建立棋盘街,将江米巷分为东西两段,西边称为西江米巷,东段则称为东江米巷。明代以来,朝廷在此设置礼部、鸿胪寺与会同馆,负责主管与接待,朝贡的外族、外国使节事务,仅有藩属国安南、缅甸、朝鲜与蒙古得以居住,于四夷(于四夷)馆,清朝改称为四译馆。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俄国使节来北京,谈判中俄通商,获朝廷“恩准”。俄国于是在东交民巷,御河桥西建“俄罗斯馆”。这里成为俄罗斯使馆前身,但当日并非使馆性质,仍然是一个商贸机构。乾隆、嘉庆年间,东交民巷也曾建有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的“迎宾馆”,,按照清朝条例,不许外国使节长期居住,一般使节们只能,在此住40天。1793年,经过10个月的航行,英使马戛尔尼率领的庞大使团,带着开拓东西贸易的梦想来到北京,就住在会同四译馆里。

咸丰十年(1860年),清朝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各国公使纷纷来华,觅地设置使馆,所得使馆面积不等。后至者为互相照顾而不愿与先,来者的馆址远离。既然容纳外国驻使,清朝也不愿见其散居各地。

英国首先提出在怡亲王府和肃亲,王府建立使馆,这一带有羞辱意味,的请求当然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又提出在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设立使馆,这一请求得到了清政府,的同意。法国则在东江米巷庆,公府建立使馆。此后,美国、西班牙、比利时、日本、德国、荷兰等国纷纷在,东江米巷建立使馆,此后,美国、西班牙、比利时、日本、德国、荷兰等国纷纷在,东江米巷建立使馆。东江米巷随之更名为,东交民巷。当时东交民巷内,还有一些衙门、官员府邸和居民住宅,各国使馆区只占很小,的一块。

1901年,清朝政府和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划定使馆界,确定南到东城根、北到东长安街、西至东交民巷西口(户部街)东到崇文门大街。清朝政府一度要求保留祭祖,的堂子和衙署为办公之用,列强只答应保留吏、户、礼部和宗人府,其余一律搬迁。各国将使馆区道路,也改称外国名,并用外文书写,东交民巷就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

西方列强在使馆区内,大兴土木。英国使馆原来就占据了御河桥西岸的梁公府(梁,公府)和肃王府的一部分,《辛丑条约》后,又占据了翰林院的位置,成为东交民巷规模最大,的一所使馆。日本使馆建在詹事府原址,上,俄国使馆在原来基础上又,占据了工部和兵部等衙门的旧址,意大利使馆占用了,堂子和肃王府,葡萄牙占据了板库等地,荷兰占了石工厂和澡堂子,澳大利亚占用的是镇国公,荣毓的官邸。美国的花旗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涌入东交民巷。中国人则被禁止通行,除非付费,直到1949年。俨然是北京的“太上政府”。

由于义和团事变刺激,列强开始在使馆区,周围广筑高墙,上面设置炮台、碉堡,下面挖有壕沟,墙上则有瞭望孔和枪眼。在出入口设有铁门、岗哨,由各国派军队驻守,因南面有城墙、护城河做为屏障,东北西三面一切障碍均,被拆除,便于守卫和兼做操场之用,东交民巷俨然为国际兵营。直到进入民国,德奥两国驻军在巴黎和,会后撤退,俄国则在1917年苏联成立,后自动撤退,英国在1940年撤退,日美意法驻军权则,在抗战胜利后收回。

东交民巷使馆区也成为展示西方物质文明和,工业技术的窗口。陈宗蕃看到使馆区“银行、商店,栉比林立,电灯灿烂,道路平夷”,也不得不慨叹赞美。东交民巷使馆区是,北京城的一个“孤岛”,它强烈的现代气息,对外国侨民和本地中上层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东单富人居住区、王府井商业区、西交民巷银行街相伴出现。下层民众则被迫居住在市政落后,地段或工作场所附近。可以说,使馆区的出现,重新划分了,北京城的城市空间。

民国初期,东交民巷仍然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段祺瑞掌权、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都要尽力获得东交民巷的支持,或者默许之下方敢行动。

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定都南京,各国使馆相继迁往南京,东交民巷自1860年以来所构筑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权利场随之迁移。尽管东交民巷依然还控制在,各国政府手中,但却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伴随着东交民巷的落寞,北京也真正从一个,古都转变成为了一个故都。

1949年10月10日,苏联罗申的到来使得东交民巷又开始恢复,了往日的活力,直到1950年代后期东交民巷仍是作为驻华,外交官的住所。与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一些国家,继续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苏联还在原来的俄使馆,东德取得德国使馆,缅甸则得比利时使馆,而匈牙利继承奥匈使馆。东交民巷东边,在德国使馆兵营所在地则建起了,一座新侨饭店。

截止1964年1月,法国与新中国建交,至此共有32个国家经谈判,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设新使馆区迫在眉睫,周恩来总理提出“把使馆从城里迁出,集中建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门外使馆区和三里屯,使馆区相继开始建设。在建外大街北侧、日坛公园西南侧的使馆区被,称作“第一使馆区”。1957年初步建成,占地约60公顷,建有各类使馆41座,容纳了苏联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使馆区又,称为北使馆区,建设于1960年代初期,西方发达国家使馆云集,此处。
扫一扫,赞赏君子兰

扫码加友,以备时需


    关注 特色文萃2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