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俗|留给徒子徒孙的“知四肉”

 

瓷器业务合作请联系小瓷微信:xiaomimmt知四肉,曾经关乎众多瓷业工人的用餐福利,并被用来祭祀祖师爷。如...





瓷器业务合作请联系小瓷微信:xiaomimmt

知四肉,曾经关乎众多瓷业工人的用餐福利,并被用来祭祀祖师爷。如果不是那个名叫熊知四的老师傅用性命为同行们争取福利,就没有“知四肉”这道充满正能量的瓷业佳肴。



时间倒回到140年前……
寒酸窑菜,工人叫屈



在清朝,景德镇已形成特有的工业体系和福利机制。养活人口众多的圆器业,工人们的饭菜都是由窑户老板供给的,这叫窑菜。

窑菜一般由窑户买好豆鼓、腌菜和青菜送到坯房里,再由打杂工炒好按人头均分,每人每天只有一小碗。

作坊里工人做的大多是体力活,这样的窑菜当然不够吃,于是工人们编了这样的歌谣诉苦:“一粒豆豉咬两边,端着饭碗望窑烟——没菜下饭”。这跟匣钵行业“学得艺好匣钵厂里”的从业优越性形成鲜明对比。

眼看着几乎天天吃辣椒、豆豉、咸萝卜的日子熬不到头,一年到头难见油荤,工人们体力跟不上。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熊知四的出现,才得以改变。



熊知四是南昌人,在一个窑户老板家打杂,每天负责烧饭做菜,天天做这些难下咽的菜,他就想为改善工人的伙食做些事,就领导和组织同行业里的工人停工,向跟窑户老板们争取应有的福利,此举得到了众多工人们的响应。这可急坏了一众窑户老板,就把他告到了县衙。

浮梁知县将他传到县衙问话。熊知四呈上报告,要求窑户老板将发窑菜改为发菜钱,每人每天铜钱三文,每月菜油半斤,食盐一斤,每十天猪肉四两。



知县认为工人的要求并不高,便转给窑户老板们商讨,他们一条也不答应,双方因此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人不干活意味着没收入,老板不生产也没有商业利润。老板们有家底可以扛,很多工人靠手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工人迫于生计纷纷找账(辞工结账),回乡种田。
熊知四用性命换福利

窑户老板们最初低估了这拨停工潮,以为工人们闹一闹就会罢手。然而,工人辞工成风,造成了圆器业的窑业危机,他们这才急了,急忙找到知县,要求尽快解决复工问题。知县本就认同以熊师傅为代表的工方的合理要求,便要窑户老板们答应下来。



窑户老板们研究后认为,如果全部答应,今后工人们可能会得寸进尺,将来可能会提出更多的要求,肇事不断。于是以“杀今儆后”的方式答应工人们的要求。同意将发窑菜改为发菜钱和油盐;要吃猪肉也可以,但必须从工人中派一颗人头以交换,否则一两肉也不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专门给知县送了五千两银子。



消息传出来,工人们唉声叹气,谁会为了改善工作待遇豁出性命呢?谁也想不出好办法。

谁知,拿定主意的熊知四哈哈大笑,说:“猪肉你们吃成了!”便通知窑户老板次日去县衙定事。

县衙里,知县问:“工方代表同意定案吗?”
熊知四答道:“同意定案。”

知县又问:“要人头一颗,你有吗?”

熊知四说:“人头带来了。”

知县又言:“带来的不行,要活人,叫他上堂答话。”

早已料到的熊知四大声回应:“就是小民我。”

知县抽了一口冷气说:“熊师傅,你偌大的年纪,就是有了肉,你也吃不成了。”

熊知四淡定地留下遗愿:“我吃不成,可我有徒子徒孙,他们可以永远吃得成!”

工人们听后也劝他,他只言心意已决,不要再言。知县听后很感动,特为熊师傅办了一桌丰盛的断头酒。酒足饭饱后,他在泗王庙河下英勇就义。



从此,圆器业工人每逢初一、初十、二十日就可以吃到一次肉。瓷工们感念熊知四的恩情,称这种肉为“知四肉”。



此肉的吃法是,将肉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块,先用水煮,再捞出用大蒜、豆豉爆炒,其汁煮豆腐,烹饪由打杂工负责。在吃之前,用泥做成砖块状,放在晒架上,装三支香,点一对蜡烛,烧三张黄表纸,放一封小爆竹,肉摆在圆板上,然后大家作揖下拜,齐声说:“请祖师爷前来受用”。吃时,每人夹一块,轮完为止,再就是每人一碗豆腐汤。

工人们还把熊知四的灵位安放在师主庙,逢年过年都要去祭奠。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公私合营时,将米、肉、菜钱以及油盐等改革为伙食费,折合8.8元,叫“八块八”,吃“知四肉”的习俗就此终止。

大家都在看

☞ 你真正来过景德镇吗?

☞ 罗汉肚里的光阴

☞ 因为这件事,友谊小船翻了个底朝天……
公众号ID:ciqigo

品味陶瓷生活,弘扬陶瓷文化。


    关注 瓷器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