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肚里的光阴

 

“有些东西建了,又拆了;有些人来了,又走了。”...





瓷器业务合作请联系小瓷微信:xiaomimmt

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罗汉肚弄里废弃的烟囱,把影子投在弄口,太阳往西,影子就往里,像是指针,指着新建的公厕,划过窑砖砌成的墙面,落在老房子木质的二层阳台,在晾晒的衣服间穿行,直到越来越淡,长长地定在弄堂最里面。

在这一日间,弄堂没有变化,但年复一年,岁月的碾压,就满是痕迹,倒塌的墙,废弃的楼,还有原本通畅却被堵上的路。这些复杂的故事似乎很难说清楚,但在弄堂方老太口中又是简单得有些无奈:“有些东西建了,又拆了;有些人来了,又走了。”

方老太名叫小荷,今年79岁,她年轻时嫁到这里,就一直住着,连房子都没有变,53岁的儿子生了病,坐在摇椅上,满头白发的母亲步履蹒跚,在老房子里来回忙碌,照顾着他。

我问她,从你到这里,这条弄堂有了那些变化,原以为她会说出很多,没想到她只是一阵喃喃自语,重复了一遍问题,又只说出了一句:“有些东西建了,又拆了;有些人来了,又走了。”

变化肯定不止这些,但好像,又都在这句话里。



新罗汉肚弄在建国瓷厂后边,其形状大概是这样的:从弄堂口往里,大约100米,便分为左右两条,左边的路只前进了几十米,便被一堵墙堵住,而右边的道路则在下了个小坡后,到了胜利路上。
胜利路上车辆来来往往,人流不息,但新罗汉肚弄却总是安安静静,偶尔有人走过,或者骑着电动车,都没有太大的声音,这大约是老街区弄堂独有的魅力。
但原来左边这条路是通着的,一直通到老罗汉肚弄,就又可以走到大路上,至于什么时候被堵上,住在这里的方老太只说:堵上有一些年头了,是因为建国瓷厂的建设,所以这里成为了巷子的尽头。
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当建国瓷厂还没有开建,这条弄堂后面是山,不高的那种,长满了树,也有人开垦了些菜地,新罗汉肚弄就是这样从小山山脚,蔓延到路上。



但再往前,即使住在这里的人,也很难准确说出这条弄堂的历史,残留的多是些大时代的影子,比如有老人说:解放前,现在弄堂尽头都属于一个大户人家的,后来解放后,政治环境变了,才陆陆续续分成了很多家。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也是很有景德镇特色的,就是许多人都会说起,这里解放前就有许多景德镇的老瓷器作坊在,尽管从众人的说辞中,很难拼出详细的面貌,但还是能得出大概的样子,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专门做琢器,还有户邵姓人家,则是做日常家用的碗,这是比较大的两家,还有些小一些的老作坊,也分布在弄堂两边,另外相配套的,则是窑房的存在,方便了作坊的生产。



弄子里原先路面是用窑砖铺成的,这是在弄子里住了50多年的黄小毛所认为最值得说的变化,砖是竖着连在一起,紧紧挨着,很是结实耐用,常年累月,走的人多了,砖反而越来越紧,像是镶在路面上,下雨的时候也并不滑。到后来才全部换成了水泥路,而水泥路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牢固,哪里破了,就又用水泥补上,长年累月,补的地方多了,水泥路也就有些历史了。


如果要找出景德镇老街区各个里弄的共同点,那就是其历史上都或多或少与瓷器有些关系。新罗汉肚弄自然不例外,从解放前老作坊的存在,到解放后建国瓷厂的成立,都成为了这里改变的动力。

黄小毛住进这条弄堂,虽然是解放后的事了,但儿时的记忆里,弄堂还保留着很多旧作坊的模样,比如这里许多房子都是老式两层,下层生产瓷器,上层住人。他家祖上就是作坊主,房子后面有个小小的院子,用作晾坯,院子的围墙不高,是用陶泥砌的。

而改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进行着,老的作坊主进了合作社,再后来,建国瓷厂成立。刚进弄堂左边,就是建国瓷厂的坯房,那根废弃的烟囱的位置,就是原来的烘坯房。



黄小毛的儿子回忆说,在他十来岁的时候,弄堂很是热闹,那时厂里工人来来回回,走在弄堂中,还有些挑着坯的工人,走路的时候,或者发出如船夫般的号子,提醒前面的人注意,或者因为坯太重,发出深而缓的喘气声。

但如今,原先的坯房已经破败,屋顶不见了踪影,墙面也倒了一半,上面长满青苔和杂草,透过锈满的铁门,里面已堆满垃圾。那根废弃的烟囱,是方形的,不高,固定用的钢材已被锈透。

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过。
公众号ID:ciqigo

品味陶瓷生活,弘扬陶瓷文化。


    关注 瓷器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