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蝗灾的历史教训

 





目以(n180424)
最近根据专家的表示,如果境外蝗灾持续肆虐,夏季蝗虫进入中国的,可能性将急剧增大,建议政府协调各地区的,预防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准备足够的药品,和农药喷洒设备。

近2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侵害非洲东部,和亚洲部分地区。据报道,当前的蝗灾始于,红海附近地区,向西传播到东非,正在吞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厄立特里亚、苏丹、南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等众多国家的,农作物;向东则通过伊朗进入南亚,已经迫使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政治宿敌携手展开抵抗蝗虫的合作。据统计,一个规模为1平方公里的小型蝗群一天内吃掉,的农作物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口粮。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与,研究部部长巴赫蒂亚尔17日称,蝗群目前已经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边界。不少中国民众也开始担心:这批沙漠蝗虫会不会继续向东,侵入中国领土、并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中国历史上对于蝗虫肆虐,造成粮食减产,形成饥饿灾荒的,记录也是不绝于书。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稳定王朝,然而就在它前期国力极盛的时候也曾数次(曾,数次)遭遇蝗灾的侵袭,百姓被折磨的苦不堪言。可谓是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而人民因为迷信,在对待蝗虫防治的问题上不是,太过积极,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唯有默默忍受。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也是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此时,姚崇上奏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蝗虫怕人,容易驱除。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会很卖力。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只是因为没有尽力。”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

当时,朝议鼎沸,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唐玄宗犹豫不定。姚崇进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变通。事物的发展常有违反经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违反潮流而合乎,权宜的。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唐玄宗深以为然。

唐玄宗虽被说服,但百官仍疑惧不安。黄门监卢怀慎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姚崇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孙叔敖斩蛇得到福报。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卢怀慎无言以对。

地方官员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他拒绝御史的指挥,不肯灭蝗。姚崇写信责备道:“刘聪篡逆之君,德不胜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胜德。古时州有良守,蝗虫不敢入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杀蝗虫。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在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军队汤恩伯部在,中原地区的军纪败坏,河南当地的老百姓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就把“水、旱、蝗、汤”列为四大害,诅咒唾骂。由此可见,蝗灾之甚,给黎民心中留下了多么恐怖,可怕的阴影。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蝗虫大面积地翻山越岭,穿过喜马拉雅山可能也,需要一定的难度。可怕的是它们的数量惊人,且繁殖能力强悍,一旦真的突破天险屏障,杀进国土,又正好碰到最合适,的气候土壤,有助其广泛的产卵繁殖。譬如云南、新疆地区,气候干旱且有一定的沼泽,可供栖息,进而深入,到达四川、青海省份,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况且巴蜀地区自古便也属于粮食,供应大省,想必是经受不住蝗虫,如此这般地摧残,一旦拉响警报,对全国的粮食补给会造成严重,的挫伤效应。所以保持警惕,注意防范确实是当务之急,错过了黄金时间的预防,应对,庚子年间的磨砺就又,会形成更加艰巨的挑战。
目前非洲之角的蝗虫,还在不断繁殖,预计在3月和4月会形成新,的蝗虫群。联合国机构提醒,国际社会亟须关注东非国家,可能面临的粮食安全挑战,采取措施共同应对。虽然国家的疫情还在,持续蔓延,但蝗虫的防治也,该提上日程,刻不容缓,只有严防死守,堵塞漏卮,才有可能守住最后的阵地,涉险过关,不再重蹈覆辙。(文:辕固小生)


    关注 目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