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皇帝吊比干(北魏孝文帝和唐太宗)-比干诞辰3107年特辑

 

更多更多精彩林氏信息等您来!【玉吅按】这篇也是《石头的心事》(新星出版社,2011)以外的新篇章。皇帝吊比干...

更多更多精彩林氏信息等您来!
【玉吅按】

这篇也是《石头的心事》(新星出版社,2011)以外的新篇章。皇帝吊比干,总是别有用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当下,也适用于过去的某一个场景。
--------------------------------------------
两位皇帝吊比干(北魏孝文帝和唐太宗)


比干剖心而死,并不是许仲琳《封神演义》杜撰,先秦早有传说,司马迁将之采入《史记》,仅寥寥数字,纣王的残暴刻毒便跃然纸上:“(比干)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纣王是坏皇帝的典型,所以后来的好皇帝们纷纷向比干表示敬意,最著名者,当推北魏孝文皇帝和唐朝的太宗皇帝。两位皇帝悼念比干的活动都载诸正史,他们亲自撰写的文章,也都镂刻金石,树立在比干墓前。

孝文帝吊比干在太和十八年(494),《魏书》记载,当年十月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车驾过比干墓,皇帝“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此即《吊比干文》,碑文在宋代已残破,今存拓本,都是吴处厚重刻者。

《吊比干文》是一篇洋洋洒洒千余言的骚体文章,《魏书·刘芳传》说:“高祖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芳为注解,表上之。”文章或许经过刘芳的润色,但所表达的,显然是皇帝的心思。

这篇文章虽然说比干“含精兮诞粹,寘树兮英风”,赞扬他是大殷朝的脊梁;但并不欣赏他的谏诤,感叹说“何其轻生,一致斯欤”,认为“虽虚名空传于千载,讵何勋之可扬?”甚至挖苦:“自受兹毙,视窍殷亲,剖心无补,迷机丧身。” 于是以下文句便顺理成章:“奚若腾魂以远逝,飞足而归昌。得比肩于尚父,卒同协于周王。”翻译成白话:不识时务的比干呵,你为何不远走西岐,投入姬昌的怀抱;正可以与姜尚比肩,共同建设大周朝的美好明天。这哪里是吊比干,分明在替周武王招安。孝文帝这样做当然有原因,他吊比干的这一年,对面的南齐政局动荡,齐武帝萧赜死,郁林王、海陵王相继废黜,萧鸾称帝改元,杀尽高帝、武帝、文惠太子之子孙,人心大乱。孝文帝乃是借机向彼邦人士呼唤:南边的忠臣们,没有必要做萧鸾的“比干”,过来,投奔过来吧。

唐太宗吊比干在贞观十九年(645)二月,皇帝将亲征辽东,道经河南,《旧唐书》说:“赠殷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为文以祭之。”这便是《祭比干文》,由薛纯陁隶书,今存者也是元代重刻。

唐太宗的这篇祭文似乎与两年前去世的魏徵有一定关系。魏徵卒于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陪葬昭陵,太宗手制碑文,并亲自书丹。但不久,因为太子废立事件,尤其是获知魏徵曾把谏章草稿抄示起居郎褚遂良,唐太宗十分愤怒。作为惩罚,终止了与魏家的婚姻,魏徵的墓碑被推仆,悼词被取消。魏徵作为人臣典范的形象,已轰然倒塌,可那“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语录还算不算数呢,总需要给臣子们一个交代。更何况,十余年来皇帝听惯了“犯颜色,逆龙鳞”的谏言,忽然之间冷清下来,也不太习惯,于是趁此机会拿比干说事儿。

祭文写得实在不好,正反映作者内心之纠结。文章夸比干金石为心,松桂为质,“不以夷险易操,不以利害变节”,都是套话,一旦涉及到死谏,马上就语无伦次了。先说:“孟津之师,挹高风而莫进;朝歌之灭,资至德而延期。”意思是比干的圣德,推迟了周武王的进攻,延缓了大殷国的灭亡。后文又说:“殉形于国,以速商殷之亡;剖心于朝,以深独夫之罪。”却指责比干剖心,不仅败坏了纣王的形象,更促进了国家的毁灭。言辞太混乱了,作者只好赌咒说:“愚者观朕斯言,以为饰非拒谏;智者明于此意,当知惜善爱仁。”潜台词大约是,我的一片深心,你们咋就不明白呢——看来是没有人明白,所以当年九月从朝鲜败归,唐太宗终于喷血:“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白话言之:坑爹啊,尔等大臣好歹也学学魏徵,哪怕装模做样劝我两句,万一我就回心转意了呢。


    关注 浙南林氏源流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