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不愿意跟我结婚,我爱你啊。”

 

这句话,一直打扰到我...

聊聊
「最常打扰你的一句话」
欢迎你来到假期中的 WhatYouNeed。

今天我最后的一顿饭,是在顺德的一家名为「阿多」的私房菜馆完成的。那家店最拿手的菜是「桑拿鸡」——桌中一只双层大铁锅,一层大火药膳汤底煮开,二层是靠蒸汽熏透的桑叶、细切鸡肉与辅料。

咕噜咕噜的锅盖一揭开,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一道菜可以入选「舌尖上的中国」。

我们一行九人,最后消费 921 元。离开道别瞬间感到由衷的开心,忍不住感叹,2 号了,假期总算是有了第一个完满的借口。

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样的感觉:

现在即使拥有了一整个假期,都已很难想到一个足够完满的度过方式。平时渴望久久不到来的日期来到面前,却发现单是应付疲惫就可以足足睡过一天。

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你现在真的过得开心吗」这句话常常会来打扰我。

前几天,我们在编辑部也聊到了这个话题。抱着看看别人的烦恼是不是和自己一样的心态,有一位女编辑也在当天的推送问大家,「最常打扰自己」的一句话是什么。

事实告诉我,每个人真正在乎的事情总是天差地别的。即使他们都拥有一个小小的共同点——

偶尔点开我们这个公众号。

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吧。

话题将会包括:

1 被父母阻止了的两段恋爱。

2 像极了那两位你安慰不了的朋友。

3 从来摆脱不了对自己的否定。

欢迎你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来「聊」。
 
 
我总说不在乎他人的意见
却从来都记得某句话
@周

“我看人很准的。”

七年前,我谈了一场异地恋,男方家长不喜欢我。

家长对他说:“我看人很准的,她这么多把刀,但是没有一把是锋利的,以后能帮你什么?” 一句话直接否定了我对他的感情。直到今天,每次谈恋爱都会很自卑,否定自己,挺无奈的。

@A

“愿不愿意跟我结婚,我爱你呀”

12 月份做完手术,1 月份在家修养,家里人每天都在我耳边说希望我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然后说,我现在的男朋友他们一丁点儿都看不上。

1 月 6 日那天,跟他提出了分手,我清楚的记得,那天他一直在电话里问我,"愿不愿意跟我结婚,我爱你呀"。

说完之后,我哭了一晚上。我父母希望我的男朋友是当官的,或者在北京能负担一套房子。因为这样,我的父母连他见都不愿意见,也不愿意去了解他的人品。我记得我爸爸说,“想起你谈的对象,我想死的心都有”。

不过幸好,我们俩没有分手,而是更加努力了。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量,让父母看到我们的努力与坚持。

今晚最先想要分享的,是两个可能并不新鲜的故事。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亲眼看见过一位表哥的恋爱被父母拆散。我记得为了挽救,表哥还离开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几乎方法都用尽了。

一天晚上,我的表哥找我们几个表弟表妹在车里聊天,和我们讲述这个人生的插曲。他把车停在家门口,开车副驾驶头顶的小夜灯,一边看星星,一边和我们宣布他放弃了斗争。

那时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不要让未来的恋爱来到这样的境地,应该实现完全的自立。这也算是我高中努力读书的一个小动力。

后来,当然他也遇到了另外喜欢的人,现在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只是我偶尔总会想起,当时他的女朋友开车载我们去吃好吃的画面。

想必就是那种「可能的未来画面」,才最让人放不下吧。

对于脑海里的这些话,我并没有太多想说的。要说,也还是老套的那句:「请再争取看看」。

总有一些想法
只能藏匿在心底 
@R

“如果选择做朋友是不是不会有这么为难。”

跟男朋友是20年一月份在一起的,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是三个多月以前的事了。一开始,两个人还各种聊天聊地,到这个月,我们已经不知道聊什么话题好了。

我最近在想,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在一起而是继续当好朋友,是不是两个人就不会有这种为难,为什么在一起了就会忍不住对他有所要求?

@M

“我爱你。”

最近经常打扰我的话是我心里的那句“我爱你”,每次看到前男友的头像心里就会忍不住说“我爱你”。

第二个话题,我选了两段比较简短的故事。可能这两个例子比较极端,但却很像我们身边都拥有的那一位朋友。

我想说,如果你们两位是我的朋友,估计我是要掐着你们的脖子大喊:「在一起就请好好在一起」和「分手了就请好好放下」了。

虽然这样做通常的结果都是没用的。因为我最近比较信奉「五分钟劝人门槛」,如果五分钟劝不动一个人就不必重复了。

所以现在我决定也花费五分钟劝劝这两位放下这句话:

对 @R 我想说,如果你们当时不谈恋爱,我估计你会更为难。你会觉得,我那么喜欢你,却只能和你做朋友。

而且啊,你现在遇到的,只是所有情侣都会遇到的寻常事——共同话题的经营和寻找,以及异地的情况下感情变淡的可能性。想着怎么去解决,会比你患得患失更好。

至于 @M ,我想说:

下次是否考虑顺便发他一句,我们还有可能复合吗。然后让他用回答,来加速你的这句话的消失或者继续。
想比起别人对我的评价
我更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Q

“她家好破啊,

以后大概没人会想和她一起玩吧。”

其实我最在乎的这句话,是在我心里发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对我说过。

我是个大一学生,前几天上网课的时候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催促下,我匆忙连麦,却忘记了关摄像头。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马上就去把摄像头关了,可是网络很卡,画面延迟了十几秒。

我就这样在全班同学的屏幕里丑了十几秒。

画面里不止是处于谜之角度下缓慢移动的我的脸,还有阴暗的光线,掉漆的土胚墙,有胡乱堆起来的衣服,遮在上面的布袋和大衣,还有临时扎起来的悬在一根线上的遮帘。

我家是贫困户,妈妈是有智力障碍的残疾人。

家里虽然很破旧,但是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羞耻的。除了几个好朋友,我很少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还记得连麦的瞬间老师尴尬地笑了一下,然后看着卡了的屏幕不说话。以前每每在朋友圈里看别人发自拍,我会很羡慕,因为他们的家里都贴了瓷砖,有大窗户和软沙发, 又干净又好看,现在我已经不敢点赞了,我甚至觉得很羞愧。

这种感觉很难受,这几天一直在心里打转,甚至让我不想再上课了。

@E

“你怎么回事?”

因为疫情无法返校,我已经在家里待了五个月。这个假期,我常听到心里有个声音模仿父亲的语气说“你怎么回事?”

比如,在父亲讲起他当年怎样辛苦打拼,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事业的光辉时刻,心里那个声音就接着说“你怎么回事?” 比如,在父亲讲起老朋友的孩子在哈佛大学硕博连读,心里的声音就接着说“你怎么回事?”

这个声音其实跟随了我十几年,但父亲其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句话。

我想起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在离家很遥远的地方读书,父亲也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我们两个像飞鸟一样,在最疲惫的时候才飞回家,有难得的团圆。

那时候受了委屈同父亲讲,他很忙,只会在电话那头敷衍的应和,匆匆几句话,最后总用“你自己要想办法解决”结尾。

我当然知道我得靠自己解决,我只是想听听父亲的安慰,但从来没有。后来我习惯了,当我想向父亲倾诉,心里就会有声音阻止我发声“你怎么回事?” 这句话包裹着我的期待和我的懦弱。

第三部分,我分享的故事有一点长,但是我想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否定自己是一种习惯,由此就被习惯的那句话绑架了。

以前常会觉得,毕业后建立的新自信会彻底清除这样的话。但彻底这件事,成年后才知道几乎不会存在。

我在中学的时候,曾在班里当过 5 年的团支书。每年,我都会在班上推荐一名「特困生」的人选,然后号召班上的同学捐款。

这份工作,让我算是见证到了许多人对待「家境不好的人」的态度。每周的一天下午,我都会从第一组的第一个人开始,问他们是否愿意支持这个月的一位班上的同学的生活(这是匿名的)。

每个月,几乎每个人都会至少支持 1 块钱,多的是 10 块钱,最后汇集成 100 - 300 元的班级支援基金。

这段经历,让我想对@Q 说:我相信,你的大部分同学是并不会看不起你的;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定还会想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不如也尝试和现在班上的一些人成为朋友,我相信他们的善意会让你放下害怕。

至于 @E ,我想回复的是:

我们并不能选择拥有一个怎样的家人。我呢,是一个被「激将法」教育着长大的人,家人经常会说「我不行」,所以我才偏偏要行。

如果这句话忘不掉,不如把它变成你的动力?
-
今天的聊聊,就简简单单到这里结束了。虽然 3200 字的字数,并没有佐证这一点。

我是太爱聊天的人,所以每次做这个栏目,我都会十分开心、兴奋。哪怕这个栏目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 6 年。

「聊聊」,每一期和你聊一个话题,如果你有什么想和我、以及我们的读者聊聊的,也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

说回今天吃的桑拿鸡,真的太好吃了。好吃到,我一下子就回家把这拖了几天的文章完成了。

有机会,一定要去吃哦。说不定会遇见我。

我们下一期聊聊再见。


    关注 我要WhatYouNee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