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可爱多对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卖15块了。”

 

该花的还是得花。...







“ 想一直做个温柔的人。”

文 / 栗桃

对物价的力不从心,我是最近才明显感觉到的。

以前卖 8 块的盒装可爱多,做了品牌联名之后,今天在冷柜⾥对我说:

“你知道吗,我现在卖 15 块了哦。”

好吧。还没能获得奶茶自由的我,现在居然连雪糕自由也做不到了。

我⼀边在心里这样暗想,⼀边还是拿了一盒去前台结账。

不能每天吃,偶尔尝个新⼝味还是可以的。

而⽣活中,类似于这样“让⼈对钱提⾼敏感度”的时刻,其实还有很多:

⽤花呗⽀撑生活的准毕业生   

很难有“入海”的底⽓   

@佳霖

说来有点好笑。

昨天为了下⼀单普通的外卖,我不偏不倚,把⾃⼰当月的花呗额度⽤光了。

在犹豫了片刻之后,我又一次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其实自从上了⼤学后,我就没有按⽉从家⾥拿钱了。

学费和⽣活费这些,家人会⼀次性给我⼀学年的数⽬。

这也就导致了,我对⾃⼰⼿⾥还剩下多少钱,其实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开学了就报复性消费,没钱了就花呗,实在不⾏还有借呗之类的。

反正还能问家⾥要钱补上。

养成这样的消费习惯之后,我会有⼀些“⼿上的钱可以源源不断”的错觉。

⽽错觉的结果只能是,我经常跳脱于“随意消费”和“完全没钱”这样两个极端。并且倾向于,将前者误认为是自己可以负担的水准。

但在大学前几年,我从来没有这么巧合地“身无分文”过。

所以在花呗余额清零的那⼀刻,我对未来产⽣了⼀丝恐慌。

毕竟大四也就意味着,能名正言顺让家⼈给自己兜底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毕业后的工资水平,在我现有的消费习惯⾯前,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即使收⼊上去了   

也会有新的需求成为“上岸”的阻力   

@t男

⽼实说,我现在的收⼊,在⼀线城市也并不算低。

毕业4年做到了公司管理层,在⽇常消费上,基本可以随意选择。

但今年年初,我又一次变成了⽉光族。

不是疫情,不是失业,⽽是我终于决定买房了。

在一次性掏空全部家底付完⾸付之后,我过上了每月工资还贷的⽣活。

即使已经有意识地减少了支出,每月除开交通和吃喝后,我⼿⾥依旧没钱。

很多人说,拥有⼀间房⼦的满⾜感是无可比拟的。

但实际买完后,我不仅并没有什么拥有它的实感,反倒徒增了不少被催促的慌乱。

它催促你要尽快安定下来,告诫你不应该再继续漂泊。

⽽每月高额的还贷额度,也会催⽣出更多焦虑:

三五年后还能保证这份收入吗?

收⼊和付出能成正比吗?

经济能⼒跟得上对⽣活质量的要求吗?

以上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答案。

唯独只能在工作上更加努⼒,同时不断去寻找新的副业,只求能在瞬息万变的浪潮里,再游久一会儿。

因为既然⾛上了“房奴”这条路,就没有办法回头了。

在每月还款⽇的催促下,生活变成了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我不再相信天降横财,不再转发朋友圈里的锦鲤。

因为我知道,“上岸的明天”不会自己到来,它要靠我今天拼命游过去。
虽然听上去很不可思议   

但合租的室友确实做到了“财务自由”   

@kiki

同居的朋友两个⽉前对我说,她报名了⼀个模特培训班。

她从⼩就有播⾳主持的爱好。

当年艺考通过后,文化分差了及格线三⼗分,最终与爱好失之交臂。

这次她⼀开始说只是学着玩,但我看得出来,她态度并不是“玩玩”而已。

为了缴纳半⽉⼀次的⾼额培训费,她⼏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做兼职。

⽩天不够就晚上凑,奶茶店,深夜的711,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看到她不仅⽩天上课晚上兼职,还要熬夜学习理论知识的样⼦,我有些⼼疼。

但即使这么累了,赚来的钱也只够⽀付培训费,她依旧需要很节省才能维持⽣活。

我劝过她,要不就别学了,没必要这么⾟苦的。

但她摇摇头:“我早就计划好了,上半年拿到模特证,下半年再攒点钱开始学主持。这些都是为以后转行做准备的,所以⾟苦点也值得。”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脑子里突然浮现出“财务自由”这几个字。

我觉得“财务自由”并不应该完全指收入有多高,有的时候,对自己的消费习惯具有掌控力,也可以称之为“自由”。

她虽然和我一样,花光了今天的额度,但却是为了提升明天的自己。

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由”的标准:

她是否在用现在的钱,去做以后的事。

最后。

⼯作之后,我觉得⾃⼰“接受贫穷”的⼒量,和学生时期相⽐明显下降了。

因为会有更多欲望,更多需要⽤钱的问题,更多超出⽬前能⼒的难题。

也正是这样的欲望和难题,才让我们身后的账单越拉越长。

但看完上⾯的例⼦,我觉得这样的「超支型消费」,其实也并不全都是负⾯的。

有些人明明可以不给⾃⼰那么⼤压⼒,⽣活过得不那么⾟苦。

但他们没有那么做。

超⽀在他们看来,从「被动承受」变成了「主动选择」。

而承受带来的压力大多是一种拖累,选择产生的动⼒才有可能帮助我们前进。

这两种心理的差异,会让生活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难度。

毕竟每个人都在花钱,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花钱。

所以,在下一次感叹“生活太难”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打开账单想一想:

我们最近拥有了什么,我们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为此,在这次心理健康月,「看见心理」联合「微博心理」「拉勾」以及「北辰青年」发起#太难心理诊所#系列直播。

帮助年轻人更准确、理性地判断自己的真实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不一样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作者/                                      栗桃  
编辑/                                      谭敏
插画/                                      诗君 
音乐/             Your Summer Dream 
问两个问题:
点在看了吗?
星标我们了吗?
关注我们
立志成为,较温和(柔)的年轻人公众号


    关注 杂乱无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