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弃江山不弃民,吾以吾身守社稷。

 

世人贪婪

总想寻找两全x0ax0a但这世间难有x0ax0a什么两全之策x0ax0a人生百年 ​不过是x0ax0a教人如何取舍​...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一首通俗有趣的唐诗,诗人竟然因此金榜题名。

你眼中是江湖,我眼中是你

青竹板凳,老酒几杯,只等故人归

世人贪婪  
总想寻找两全
但这世间
难有
什么两全之策
人生百年 
不过是
教人如何取舍
--------
--------
楔子:原型取自崇祯帝朱由检但并不完全相同,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17岁登基的崇祯帝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汴京的夜晚微凉,月光透过树叶摇曳,玄色衣衫的少年一骑快马趁月色飞奔而来。

未及弱冠的少年,单薄身影在高悬的宫灯下显得更加羸弱,夜深露重,玄色衣衫被露水打湿。少年面上难掩哀伤愁绪,眉宇间流露的却是不容小觑的坚毅和隐忍。

随着太监的恭敬引路,少年推开屋门,踉跄着跪倒在龙榻前,紧紧握着塌上男人干瘦无力的手,声音轻颤着唤了一声兄长。榻上消瘦的男子勉力睁开眼睛,眼中满是信任和歉意,轻轻回握着他的手,说道:“吾弟当为尧舜。”

兄长去了,梁朝的天子去了,这江山的重担落在了拓拔戬肩上。他的兄长拓拔岐贪恋酒色,不问朝政,任由宦官专权。于天下人而言他是一个昏君,一个无能的皇帝。但对于拓拔戬来说,他是疼爱自己的兄长,是无心皇位却不得不为年幼的弟弟妹妹扛起重担的可怜人罢了。

拓拔岐一心只想着诗词歌赋,潇洒快活却被朝中老臣逼上了皇位。他于政事毫无天分,大权被宦官把持。他索性纵情声色,拓拔岐或许愧对于天下百姓,但于拓拔戬而言,他始终是那个生性散漫,笑得洒脱的兄长。

三日后,拓拔戬从小黄门手中接过象征天意的玉玺,虔诚地为江山定下一个新的年号令熹。

令指美好,熹为光明,他要让这大梁江山重现美好光明。

大梁江山沉浮二百余年,繁荣不再,已隐隐有了日暮西山的味道。宦官得宠,阉党当政,朝堂腐败,民不聊生,前几代皇帝过度的挥霍荒废了先祖积累的财富和积攒的民心。

拓拔戬从兄长手中接过的就是这样一个凋敝的江山,这个清瘦的少年却为此倾尽了一生,从不言悔。

昂首阔步眉目坚毅的少年,不恋红尘花酒间。很快,一度把持朝政的宦官一党便意识到,新天子同他的父辈和兄长不同,不恋女色,不贪享乐,一心只为百姓,颇有几分明君的模样。

西厂厂公担心长此以往宦官地位不保,便五次三番试探他。拓拔戬便顺着他的意,美人珍宝悉数收了,装出个昏庸样子,表面上信任宦官,暗中却已筹谋许久,蓄势待发。

--------
--------
三个月后时机到来,他一举铲除了宦官一党的羽翼,然后一纸诏书贬了东西厂的厂公去守皇陵。那日血色染红了汴京护城河的水,高位坐着的少年郎噙着一缕笑意,眉目却凌厉无比,他声音冰冷,“怎么?厂公不愿守皇陵,厂公是我父皇和兄长生前最信任的臣子了,连这点忠义也不愿意尽吗?”

谈笑之间,他不动声色便铲除了阉党,东西厂余孽死伤大半,再无翻身的机会。大梁皇室隐约有了中兴的气象。

那之后,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来临。他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思民思难思家国,用自己的心血一点点补救着衰微的大梁。不过二十余岁,鬓角已添了白发,他立志要做力挽狂澜的明君,愿有生之年得见万国来朝,得见广厦高筑,得见四海升平。他始终记得兄长临终前的嘱托,“吾弟当为尧舜。”

他虽为天子,却不肯奢侈,夏天想吃一碗冰镇梅子,却又因汴京梅子稀缺,必得从岭南一代快马加鞭地运过来,担心劳民伤财而作罢。汴京城里再不见宫中歌舞升平,美酒飘香。

他体恤百姓,轻徭薄赋,不肯征收重税。他任用贤能,勤勉政务,常常批阅奏折到三更,身边除了皇后和两位妃子,便无其它妃嫔。他本可以力挽狂澜,本可以重现太平盛世,本可以燃尽心血来求得百姓安康。

可上天似乎觉得对大梁的惩罚还不够,北方大旱三年,中原大地饿殍遍野,地方官吏却仍逼粮催债、盘剥百姓,起义军的大旗更是拔地而起。外有蒙古步步紧逼,内有叛军战乱迭起,向来爱民惜民的他眼睁睁看着黎民困于水火,却无能为力。

这个自负而骄傲的少年君王在十年间六下罪诏书,将罪责归于自己,他只求上天将万千惩罚尽归于他身上,望上天有好生之德,怜悯无辜的臣民。

可惜他的勤勉,他的抱负,阻挡不了大梁将尽的气数,更阻挡不了起义军的硝烟和蒙古的铁蹄。令熹十六年,蒙古大军以星火燎原之势攻克襄州,荆州等地,一年后便逼近汴京。

-------
-------
京城被攻下的那夜,有太监劝他投降蒙古,被他一剑刺死。而后他久久徘徊,悲痛的大吼一声;“苦我民尔!”他是大梁天子,他不能投降,从他接过圣旨的那刻起,就注定今生与国共存亡。可在国亡之前,他还有一些事要做。

对年幼的太子做了最后的训导,亲手为他换上平民百姓的衣冠,将他安置在乡下村庄中。

来到坤宁宫,与他相伴半生的皇后张氏对他遥遥一拜,说:“是妾身没有福分,不能常伴君侧,妾身既为一国之母,自然与国共存亡,妾身愿先行一步。”

拓拔戬红了眼圈,正欲开口,张皇后却温婉一笑说:“君上想做的事,妾身都明白。您且记着,妾身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就是嫁给了您。我的夫君,是一个真正的君王!”,话毕,张皇后毫不犹豫地饮下面前的毒酒而去,其他妃嫔宫人也都相继自尽。

拓拔戬走到了寿宁宫,那里住着他最心爱的女儿长平公主。女儿年幼,发出悲痛的哭号,“父皇,父皇,母后呢?您为什么要拿剑指着儿臣,父皇……”他狠了狠心,提剑掩面刺去,长剑划破了女孩娇美的脸蛋,他亦再无力出剑。

长剑摔在了血泊里,昨日还是热闹的皇城,此刻只剩下绝望和死气,他踉跄而出。好了,最后轮到他自己了。

拂晓时分,拓拔戬与贴身侍卫登上城门,远望城外烽火连天,山风呼啸而过,他蓦然想起兄长离去的那个夜晚,他看向自己的最后一眼,那目光是对红尘世间的留恋,是对自己游戏皇位不理朝政的愧疚,还是对尚且年少的弟弟挑起重担难以言说的担忧呢?

“吾弟当为尧舜。”

那一刻起,他竟然有些羡慕被世人斥作“荒唐”的兄长,兄长去了,他一生随性而为,玩累了便丢下身后这重担不管了。可叹他一生勤勉,呕心沥血,守着日薄西山的江山社稷,终是要眼睁睁看着大梁走向末路,这是多么残忍的事。

时间不容他再想下去,他仿佛听到敌人的铁骑踏上了脚下的土地,他割破手指,一字顿写下了最后的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德浅才弱,上天迁怒,致逆贼攻破京师,纵使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无面目见我大梁百姓,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逆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有何面目再去见列祖列宗,有何面目再见兄长,他只能用年轻的生命留给身后这大好江山最后的庇佑。他做到一位仁德的君王应做的所有,弃地不可弃民,勿伤百姓一人。

枝丫随风轻晃,血书被藏入衣襟,匕首划破脖颈。江山倾落谁人手?大梁终是在他手上亡了。从山顶望去,整个京城尽收眼前,他看着它从繁华走向末路,再看一眼吧,最后一眼。次日拂晓,天色蒙蒙将亮,他,还有他倾尽了一生的大梁江山,再也见不到这样好的日出了。

他用三尺青锋给了大梁最后的气节和尊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是而已。

几百年后,有人曾在蒙古亲王的墓中挖到寻那把结束拓拔戬生命的匕首,如今岁月已过去这么久,那匕首依然寒芒凛冽,锋利无比,依稀可从中窥得令熹年间拓拔戬的刚毅。大梁的汴京城,重重的宫阙和楼阁,朱墙碧瓦,雕梁画栋,日光落上檐角,将鸱吻的影子拖得很长,恍然间仿佛又看到那个单薄少年,看到茕茕孑立在这里的孤独君王。

他一步步走过这冰冷的砖瓦,虽有着沉重的步伐但背脊已经挺直如松。他用一生来诠释了大梁最后的尊严。令熹,他要给大梁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却在历史的车轮下只留下了壮烈的黄昏血色。

因他是拓拔戬,他是令熹帝,所以才会在国破之时上演了君臣死社稷的悲壮一幕,因他是拓拔戬,才会换得哪怕大梁只剩半壁江山依旧热血敬忠魂,因他是拓拔戬,才会在大梁亡国后还有无数人飞蛾扑火般企图光复梁朝。

令熹十七年,甲申三月暮,月正明,水长流,他说许这天下一个国泰民安,却终是怅恨而终,他是皇室仅剩的光,是污浊里不染纤尘的少年。凭着赤诚的一颗心,挑起万里河山。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

注: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和本平台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挪用,侵权必究
往期精彩回顾
「掌灯」·今生掌灯,不入迷途。
那些中英文互译的古风句子,一下子被惊艳到了~
「掌灯」·前世凡尘,人性本恶
|姜子牙·壁纸| “若天道不公,我便走自己的道。”
「掌灯」·之彼岸花开
|中秋遇国庆·壁纸| “这盛世,如你所愿”
「掌灯」·之金灯花无义草
那些关于适合表白的浪漫句子~
「掌灯」·之地府黄泉不负卿心
「我爱你」的其他表达方式。
唯美古风文字
你眼中是江湖,我眼中是你

| 小编微信  / hy801413

| 小编QQ  / 990726408

| QQ粉丝群 / 486878222

| QQ投稿群 / 720828273




我希望我是个太阳可以永远温暖到你的心


    关注 唯美古风文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