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大师谈(三):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心即理”

 

心即理的提法是宋代陆九渊的发明,但“只是粗了些”,后被王阳明“精致”了许多,可以开山立派了。阳明心学有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一个工具:事上磨;还有一个目标:成圣。其中,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据说,王阳明在12岁时就产生了“读书是为了做圣人”的念头,为了这个目标,他早年曾下功夫学习过格物穷理之学,广读朱熹著作,后转向陆九渊的心学,从“格竹”算起,到龙场悟道,历经大约20年的殚精竭虑,终成正果。

作为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心即理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内去求。“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的心智模式决定的。这一点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从生活经验看,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所以,陆九渊(字象山)认为:圣人之学,心学也。

那么,心即理的“心”是我们的那颗心脏吗?不是的,这里的“心”是指人类的“那一点灵明”。

从渊源上看,王阳明所说的“心”应该是源于孟子,在儒学话语里,“心”对道德主体的通称。古人以为“心”的最主要的活动是“思想”,如孟子所云“心之官则思”,然而,孟子用“心”一词更赋予它先验的、形而上的意义,与 “心、本心、良心、良知、良能、良贵、善性、四端”等观念是一个系列,皆指先验的、形而上的道德主体。



王阳明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王阳明进一步阐述道:心,不是指人的心脏,那只是一团血肉而已。如果说“心”就是那一团血肉,那么,那些已死的人,血肉的心脏还在,为何不能视听言动?这里的“心”是指那些能视听言动的“那一点儿灵明”。

接着,王阳明更进一步指出,心“便是性,便是天理”、“便谓之仁”、“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所以,我们要记住:心即理的“心”,并非一般的、作为人体机能的经验的意识或知觉机能,而是道德的机能或即道德的主体。

引用王阳明的原话:“主于身也,谓之心”(《传习录》卷上,《集评》38,P.74)、“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传习录》卷上,《集评》118,P.140)、“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传习录》卷上,《集评》122,P.146)及“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传习录》卷下,《集评》201,P.282)等一类说话。

谈完了“心”,我们再说说“理”

有许多大家都论述过“理”,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成两大类:客观的理和主观的“理”,比如朱熹就认为:理,在那里,是客观存在的,人要去接近这个“理”;而陆九渊(象山)则认为:理,在这里,在人这里,人心就是最高实在本身。这两个不同的观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在最高实在本身存在性的终极预设上,程陆二人是有区别的。由于预设的差别,使得如何形成这个“实在”的逻辑形成上有了差别。

粗浅地讲,朱熹把“理”定位于支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那个客观规律或原则,那么这个“理”是在人之外的;陆九渊却把“理”理解为万事万物对于人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人自身赋予的,类似于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心即理中的“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如同我们认为“天行健”背后的支配规律的万有引力,这个“理”就不是“先在人心中”的理了,而应该是世界自身存在的“理”,它能为人心所认识,但是不在“人心中”。要知道榴莲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对于上述观点,我先亮明我的分析结果:这种观点是很粗糙的,被放大后就变成了阴险。

普通人这么认识是因为感官以及思维的局限性,这是无奈的;学者们这样认为是因为当时人类的认识就走到了这条路上,是人类无知的表现之一;历代统治者宣扬这种观点就令后人生厌了。

如前所述,人们对“责任心”是又爱又怕,统治者就利用这个人性的弱点,告诉“群众”:真理是客观的,是可以被那几个伟大的人发现的,然后,你们只要一听就懂了!你们就掌握了宇宙的绝对真理,你们就成了真正的英雄!好了,你们可以洗洗睡了,我们要工作了:下山挑粮食去了。

而王阳明却同意陆九渊的思想: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这一点有些像康德选择的“物自体”)但它认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是物我统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每个人的“心”都是“天理”的呈现,向外界寻求所谓的“理”是不对的。因,“理”不在别人的手里,即不在那几个伟人的手里,“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就在你的心里!

这样的表达确实会“吓着人”,也会“惹恼人”。好了,不说了。我们再来谈谈“心即理”的“即”吧。

心即理的真正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心”就是“理”的意思,即,“即”不是简单的“就是”。

心即理的“即”,我们也可以试着把它延伸理解为“呈现”“派生”等延伸含义,这样,“心”就变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一面“明镜”:“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也就是说,没有私欲遮蔽的“心”就是“理”本身。以这样的论证角度,王阳明就确立了“心”的主体地位,从而也就规定了“心”的主动性,而这个主动性又可以推导出了我们的“人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啦!这下可吓坏了好多好多各种各样的“宝宝”了!在这个问题上,奴役者和被奴役者达到了令宇宙人惊讶的一致。

我们来看:点菜时的“随便”,买冰激凌时的“都行”,发言前的“我说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讨论问题时的“我听大伙儿的”,面对任务时的“听从组织安排”,林林总总,都是这种心理的“行”,它与缺乏责任心的“知”是‘合一’的。



又两千多字了,该收尾了——

心即理的理论基础是物我一体论,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的存在。身的主要功能为视、听、言、动;心的主要功能为映照;身是心感知物的媒介;意就是心通过身对物的感应;感应到灵明之处便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事物。王阳明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

人是宇宙的主体,心是人的主宰,所以,心就是天地的主宰!

天道:元亨利贞,人心:真善美正,天道自在人心!

吾心如此现光明,皇帝老儿奈我何?!

(未完待续!)

至道个人微信交流:  ok99369

下期还有更好的,下面关注本号

帮忙转发此文,感谢您!

本号专注国学智慧、儒佛道思想、天道学。

你想要解决人生中的种种困惑吗?

你想要让生命充满动力和激情吗?

你想要一起探索人生的意义吗?

你想要每天多一点领悟和觉悟吗?

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本号!

(注: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禅·商·魂》,一堂彻底颠覆

企业家传统经营思想的经典课程!

已在全国各地开展研修班10期,

受了广大企业家的高度认可!

您还在为企业陷入困境而犯愁吗?

欢迎进入《禅·商·魂》,

深入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本书穿透佛法!向您推荐一本书:《生命本来至美:告别焦虑、困惑、紧张、压抑的终极智慧》,各大书店、书城、购书中心、当当网、京东、亚玛逊等火热销售中!这是一份送给好朋友的珍贵礼物哦!


    关注 至道心语隔日分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