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和“艺术大师”

 

如今每一个生活在成、德、绵一带的人都应该感谢一位祖先,他的名字叫做李冰。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



如今每一个生活在成、德、绵一带的人都应该感谢一位祖先,他的名字叫做李冰。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当他走马上任的那一刻起,他的仕途、心血与生命就与川蜀大地紧密相连。



或许在四川人的心目中,李冰和都江堰是并列在一起的两个名词,秦时李冰开凿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川西平原,滋润灌溉,旱涝保收,使从前常逢天灾的蜀郡成为后来丰盛富饶的“天府之国”。然而滚滚长江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水势凶猛湍急,只有一个都江堰怎么够?于是李冰还在宜宾、乐山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在崇庆、邛崃分别疏浚汶井江、白木江,在洛水、绵水修建灌溉和航运工程,最后在什邡洛水镇的河堤上,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后人纪念李冰,一方面是感恩他的功德流芳百世,另一方面也是被李冰不畏艰险、专注执着的精神所折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指的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因为细节往往决定着成败。试想,如果李冰当年修都江堰时,对水位、水速的变化没有精准的考量和把握,想必都江堰也难以跨越历史长河,时至今日还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本公众平台5月7日发布的文章《“工匠精神”——记川派盆景艺术大师钟家华》中提到的“花儿匠”钟家华,也是一位有着“工匠精神”的传统技艺继承人。发表后钟家华打来电话:“我不是艺术大师,我从来没有去评定过这个称号。”

明代诗人杨基有《感怀》诗:

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 
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 
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


俗话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当前社会上各行各业里的大师特别多,忽悠人、欺骗人的大师就举不胜举了。这是“皇帝科举考试”标准下制造出来的大师,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悲剧。在时代高速发展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师。这不应以出身的贵贱、身份的高低、文化的层次来衡量,而应以他对社会的贡献和敬业精神来评定。(敬请参读今天另一篇意林来源贴:《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做同一份工作,乘同一趟车,不冒险也许是最美丽的冒险》)

问:“你是不是从小就跟父亲、叔父学习盆景?”

答:“是,从小他们就象蟠扎盆景一样,把我绑着学。”

问:“是不是这四十多年来一直都从事盆景这个行业。”

答:“是,全靠这个养家糊口。”

问:“以后几十年会离开这个行业吗?”

答:“不会,从小就会的手艺,越干越喜欢,这辈子都与盆景分不开了。毕竟还要把家传的技巧传给更多的徒弟,不能让这个失传在我的手上。”

棕丝技法,矢志不改

川派盆景制作技艺中流传下来的棕丝蟠扎技法在如今的市面上已经非常罕见,但在钟家华心目中,棕丝蟠扎是无可替代的。他拿着搓好的棕丝,在枝条上拿捏着受力的情况,拗弯枝条,再将棕丝缠上、拉直、再缠绕打结。就这样的一套动作,钟家华一做就做了四十多年,早已是炉火纯青。“市面上的铝丝能缠成什么样,我用棕丝同样能做到,而且定型后的桩景自然漂亮,铝丝永远追赶不上。”钟家华自信满满地说。


年轻时的钟家华
曾经有人近距离观看钟家华做蟠扎,边看边说:“这蟠扎技术实在是太简单了,不就绑个绳子嘛,有什么难的,看几遍就学会了。”于是他亲自动手尝试,向钟家华叫板。钟家华也不多说,跟他同时开始做。同样的蟠扎方法,外行人可能要缠两个小时才能勉强做完,钟家华不到半个小时,就全部完工。更为神奇的是,到了第二天,钟家华蟠扎好的树枝依然完整鲜活,而那人蟠扎的枝条,拐弯处多有断裂。



这之中的关窍究竟在哪里?钟家华神秘一笑,没有向外人透露,只说道:“这是做小桩景,用手就够了。等到做大型桩景的时候,手、脚、膝盖、肩膀、嘴巴的力气全部都要用上。”钟家华现场演示了一段用膝盖的力量拗弯贴梗海棠的枝条,四川方言里有个词叫“耙”,他把枝条一点一点揉“耙”了,弯起来容易,也不会折断。若仔细观察一下钟家华的手,手掌内老茧遍布,哪怕是虎口和手背上也留下了经年累月做工时留下的的磨伤擦痕。



这些在天长日久的锤炼中才有的技法与经验,一般人的确难以企及,而有心想学之人见到钟家华,总忍不住向他请教。钟家华借着一桩盆景,比划着说:“头弯大,二弯小,三弯四弯看不到。”这句顺口溜一样的话其实是川派树桩盆景造型的基本势,意思是树身上的出枝,第一弯的弧度要大,后面逐渐减小,这是符合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的。“一弯、二拐、三怀、四抱、五正顶。”钟家华又拿起笔,在纸上勾划,要把一件作品做成什么样式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纸上画一画,做起来才不会走形。



钟家华待人和蔼,偶喜饮酒,小酌两三杯之后,面酣耳热,便与别人“露老底”:“我做的大桩景有5米高,还能做脚径约12公分的桩头!”大家笑一笑,又问他:“这样大的桩景,岂不是要爬梯子做?”提到做盆景,钟家华越说越兴致高昂:“做大桩景,蟠扎时几乎是手脚并用,拗弯枝条还要用到肩膀上的力量,上棕丝时要把枝条夹在腋下固定。”在常人眼里,几乎要三个人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钟家华已经练到可以一个人做,这个能让他“单枪匹马”在枝叶间游刃有余的方法,就是使用“撬棍”。撬棍以前常见于搬运大型石材和铺设铁路轨道等,谁又能想到,一点也不起眼的撬棍也可以用来制作大型桩景呢?钟家华擅于使用撬棍处理高大树木,在拗枝时结合柔韧的棕丝,再利用物理力学原理,使较粗较高的树枝在杠杆作用下,渐渐发生变形,最终成为他预设里的样子。



诚实劳动,良心经营

坐落在成都市青石桥的“钟氏盆景”自始经营至今已快三十个年头,卖出的盆景亦是不计其数。每当卖出一件作品,钟家华就依依不舍地拿出相机给它拍照留念,偶尔翻看起这些照片,他还念叨着:“这个卖到上海去了,见不到啰!”心中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虽是勤劳朴实的手艺人,也要有一条谋生之路来维持生计。只是钟家华爱盆景,犹如爱自己的子女,卖出时总会有几分留恋不舍。不过这么多年来,无论市场需求如何变化,他也恪守着最基本的原则。“我卖出去的盆景,至少在我手里养护两年以上,不然随随便便卖出去,植物枯死了,买家就要吃亏。”钟家华说道。现下许多行业都出现了批量化生产,卖家拼命降低成本,抬高价格,无非就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钟家华认为,赚钱没有错,但不能为了赚钱就失了良心,不能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通常买家到钟氏盆景选购盆景,看中了,从树干处握住,再把盆景拎起,泥土和盆都不会脱落,证明这是一件实实在在栽在盆里,没有临时换盆的精品熟货,它融入了钟家华的心血,也值得起那份价钱。偶有客人到钟氏盆景逛逛,本来没有想买的,临时遇到钟家华在店里做盆景,看见他目光炯然有神的专注模样,这盆景还没做完,客人就跟他订购了。认认真真做事的人是最有魅力的,不是吗?



许多热爱盆景的顾客来到店里,钟家华不仅将盆景卖给他们,还包教包会制作及养护技巧。钟家华开玩笑说:“不知不觉就收了好多徒弟,有的是律师,有的是医生,还有退了休的大官哩!”盆景毕竟都是植物,吸收了阳光和养分,会随性生长。于是钟家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为卖出去的盆景做修剪工作,保证美观。忙起来的时候,他时常马不停蹄地奔波往返于老顾客的家中,这也算是“售后服务”吧。

性格豪爽,广交好友

“钟家华,平时人称七哥,盆景艺术家。技艺精湛,为人豪爽,与我是多年好友,他传授了我许多养花养盆景的经验。隔上一段时间,我都要去他店里或者他家里的花圃看一看,和他一起品茶小酌,甚是惬意。钟七哥制作的盆景,获奖无数,远的摆到了海外,近的留在了我家里。一棵棵其貌不扬的植物,只要经过钟七哥的手,就是人力造化,巧夺天工。他的盆景技艺是祖辈传承,当时在成都西门很有名气。”这是成都一位著名的周律师接受采访时说,他特别喜欢钟家华的盆景,从欣赏盆景到欣赏钟七哥这个人,两人友谊日渐深笃。



钟家华自己热爱盆景,也与喜欢盆景的人交朋友,他们闲暇时小聚,或是煮茶,或是饮酒,摆起植物和盆景的“龙门阵”,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中,人们不得不为生计、为事业劳碌奔波,能够和这样一位永远与草木为伴的园艺师成为朋友,让疲惫的心灵偶尔投入到红花绿叶的怀抱中透一口气,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幸福的事。


钟氏盆景店内风光
钟家华性格豪爽,不爱计较,交朋友只谈兴趣,不论身份地位。他的朋友众多,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与各行各业,其中有个医院的著名外科主任医生说道:“钟七哥你一定要坚持把盆景做下去,我愿意每个月给你补贴,只要你让我在做完手术,疲惫不堪的时候能来你这里坐坐,观赏一番盆景、喝一杯清茶,我就满足了。”盆景艺术给热爱它的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因为热爱,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欣赏。这位主任医生朋友就是从观赏盆景里,恢复自己工作中的身心疲劳和透过盆景来启迪、总结自己在手术中的点点滴滴。“一件艺术作品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钟家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盆景艺术大师”



钟家华做的盆景,和他这个人有些像。他的盆景作品出枝自然,端庄古朴,意蕴幽远,观者透过作品,能感受到钟七哥这个人粗中有细、专注执着、豪爽友善。他是花儿匠,从不穿西装皮鞋,总是一身朴素衣裳、一双中式布鞋,穿行于花木扶疏之间,几十年如一日地锤炼着自己的盆景制作技艺。一日成为中国匠人,一生便把“工匠精神”印在了心里和穿着上。钟家华用人生一半的时间来证明,他与川派盆景并列在一起,我们真心祝愿钟家华在川派盆景技艺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关注 成都盆景百花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