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音律的樵夫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高山流水、知音都是从这个故事里流传下来的词。

故事里,伯牙鼓琴的技艺自然是高超。子期善听,但伯牙所弹之琴的来历、弹奏的是哪首曲子、在哪句中断都十分清楚。子期的表现岂止是出乎意料,简直惊为超人。

知音=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懂

最后一个“懂”字,大概是现代用语中最能通俗表现知音意境的字。

懂是什么?

子期听到的是琴音?不完全是。“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说明伯牙的心志在高山流水间,子期听到了伯牙的乐曲,也听到了其心志。岳飞《小重山》里头也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伯牙是幸运的,子期听得懂他的弦外之音。子期也是幸运的,后来伯牙鼓琴只为他。

从千变万化的表现、情绪中触到内心之志、情、意。

难。

所以,懂,愈发可贵。

都希望有人懂自己。等着别人来懂自己,是很需要运气的,而且是很多的好运。不妨先试着懂别人,或者,先懂自己也不错。

愿意懂得,发出愿意懂得的善意,哪怕未必会有回应,或者,未必会得到同样善意的回应。发出信息的一方顾虑过多,容易“内伤”。

接下来,这个皮球到了对方的手里——愿意展现,也就是愿意被懂得。抛出善意的一方只能期望静候带来佳音,接收到善意的一方也在考虑要如何回应。从个人来说,既有“看人来”这个问题,还夹杂着“第一印象”之类的主观想法,甚至还可能有其他考虑,总之,等待回应是不安的,给出回应也是复杂的思考过程。

相互释放出善意并且被接收到以后,愿意解读,并且想要解读得准确、深入,考验着双方的智慧。如前所说,从千变万化的表现、情绪中触到内心之志、情、意。假如你是心理咨询师,对方是你的客户,完全没有其他生活上的关系,跳出来看,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是通常双方在生活上、情感上是有一定连接的,“旁观者清”的状态很少,只要“迷”了,比较客观地解读基本泡汤了。清与迷,难把握,但别忘了,“愿意懂得”这个初衷。从自己的角度难以契入对方的精神感受,就像子期,完全是从伯牙的角度理解琴音的。

正因为,人与人的不同,才更想要懂得、想要被懂得。解读之后,自己还愿意成为对方的知音吗?对方还愿意成为自己的知音吗?愿意接受,才能继续。接受对方的独特;也接受在对方看来,自己的独特。

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以话本(即说话艺人的底本)形式写了一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头有几句诗文: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以这么无奈的情绪结局,不是我的风格。

所以,喊句口号吧:
成为知音,
觅到知音,
红尘作伴,
潇潇洒洒!


    关注 行走而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