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意 高山流水觅知音

 

开栏语:半音乐、半文学;非营利、非炒作。筝迷一枚,只愿与你共品筝乐经典。筝曲悦耳、美图悦目、美文悦心。“筝意...





开栏语:半音乐、半文学;非营利、非炒作。筝迷一枚,只愿与你共品筝乐经典。筝曲悦耳、美图悦目、美文悦心。“筝意”和亲们见面。愿你我柴米油盐的日常中多些许优雅、洒脱与温暖。

高山流水觅知音

撰文/陈聪

从千百年前那一个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佳话开始,“高山流水”已不只是一程山水,一首曲子;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段关于“知音”的音律诠释。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



这是“高山流水”最早的出处。至秦朝的《吕氏春秋·本味》则增加了新的情节:“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古籍纷纷援引,梗概大致相同,也有补充丰富的。至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俞伯牙率琴谢知音》,伯牙却改名成为“姓俞名瑞字伯牙”。而作为话本小说,自然比《列子》中那干巴巴的一百来字写得更为生动活泼、有血有肉。不过,话本小说本非信史,况且之前的多数书籍均记为“伯牙”,而“伯”本是古代常见的姓,著名者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善于相马的伯乐。因此,冯梦龙将“伯牙”改为“俞伯牙”可信度不高。



伯牙两千多年前的绝响如今已不再闻,然而,关于“高山流水”的旋律并没有绝迹,反而衍生出多个版本。如今以“高山流水”命名的乐曲存于古琴、古筝两种乐器。古琴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谱中《高山》、《流水》注有题解:“《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而这里的《高山流水》与伯牙当年手指间流出的旋律是否相同,如今尚无定论。而古筝曲则有河南、山东、浙江三个流派之多。它们也只是借用“高山流水”作为自然景观的意境,和作为知音难求的喻意,其实与伯牙当年所奏的古琴曲在曲调上毫无关系。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天人合一是文人永远的追求,知音难遇是人生中永远的喟叹。而“高山流水”承载了天与人的感应合一,人与人的心灵相通。“天”即天然、自然。世间万物的存在就是自然而然的。人不过是万物之一,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万物的一份子。但人的与众不同,在于我们是万物之灵,我们有内心,有对天地万物的感应。当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之时,他必定想象自己是高山或流水的一部分,而高山与流水也映射到他的心中,不知何者为高山流水,何者为自己,是为物我两忘之境界。



关于“知音”的含义,却是经过悄悄的演变。先秦时的“知音”,是那些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士渴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实为“知遇”之意。但渐渐地却演变为有共同语言的朋友,成为“知己”之意。然而两种含义都是基于人与人的心灵相通。“高山流水”正是承载了天与人的感应合一、人与人的心灵相通,恰是传统文人志趣之所在,因此共鸣者无数,历久而不衰。

于是便有了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志趣相近而风格迥异的乐曲。

三个筝派的《高山流水》均是以描述高山与流水的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内容,但在传承、风格、技巧诸多方面各具特色。这里,古筝才是主角,所以古琴就不细说。



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是河南板头曲,又名《花流水》。河南板头曲是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的形式演奏的前奏器乐曲。类似戏曲的开场锣鼓,主要用于召唤听众或稳定情绪。其风格文雅、质朴、潇洒,经历代文人和艺人的加工提升,已经发展成为艺术造诣颇高的独立曲种。在河南南阳地区,艺人们初次见面时必定以《高山流水》相会,借乐曲互尊为知音。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明朗轻快,婉转流畅,恰似山泉淙淙,跃下山涧,沾着片片飞花落叶漫流而下。仿佛一幅明快的水墨山水,淡墨轻岚,运笔如飞,一气呵成。



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以山东老八板筝曲为素材。传统山东筝曲具有六十八板的结构特点,称为“老八板”、“大八板”。其风格为结构严谨、音调典雅、节奏鲜明。《高山流水》原由八板体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连缀变奏而成。山东筝派名家高自成先生改编时将《书韵》去掉,并稍加改动,突出高山和流水的形象,成为如今较为通用的一个版本。山东派的曲子骨子里是山东筝曲的豪爽与大气。山是连绵万里、巍峨挺拔,水是一泻千里、奔腾壮阔,偶尔虽也有小溪潺潺,也有竹叶摇曳,但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写意山水画,洋溢着欢快热烈、酣畅淋漓的格调。



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原是浙江某些关帝庙用于水陆道场所吹奏的笛曲,后移植到杭州丝竹乐中。乐曲内容前为“高山”后为“流水”,但并不是说前后可断然分开,而是表现对象各有侧重。浙江派的《高山流水》则带有武林逸韵(杭州古称武林)的典雅秀丽、含蓄清幽。品山品水,仿佛一幅江山烟雨图,虚实相生。远观之山峰高耸云天,若隐若现;却待近看,烟雾时开时合,方见山峦叠嶂,树木葱郁。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耳边水滴叮咚,山涧肆流,时而跳跃回旋,却越显平缓宁静。



《世说新语》中顾恺之如此描绘会稽山川之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江南山川的秀美滋养了江南人文的细腻、柔和、恬淡,这是这首《高山流水》无法抹去的底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流派的亮色。或许是它的含蓄隽永恰能洗涤现代人心中的急躁与焦虑,它成为如今最广为人知的一首《高山流水》。

当然,每一个版本的《高山流水》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都是所在流派的代表曲目,也各有所长。是否共鸣,在于你是否“知音”,在于刹那间的一点怦然心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知哪首《高山流水》能为你觅到知音?


    关注 解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