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童画九寨丨童昌信
独行画家,忘却已年迈。雄风不减似当年;求创新,一奇才。——贺启婵《赞童昌信》...
点击蓝字关注

童画九寨



童昌信
1944年生于富顺
曾从事报社美术编辑工作近40年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特聘画师
四川九寨画院院长
四川天骄大熊猫画院院长
《巴蜀画派》艺术实力派代表人物


初见童老,是在5月初的巴蜀艺博会上,被一副近100米的长卷所吸引,从夹金山一直延展到九寨沟,大小熊猫散落其间,或嬉戏玩闹或酣然睡觉,将四川的大美风光和熊猫文化充分结合起来。
这幅名为《生生不息》的长卷,前后耗时7年,于2015年完工。这样的长卷对于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而言,需要耗费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创作。

艺博会上匆匆见过之后仍觉得意犹未尽,便在前几日兴致勃勃地前去童老画室拜访。
许是相由心生,常年行走在山水之间,童老的身上也沾染许多山水的灵动,常年细致地描绘着熊猫,使他本人也显得憨态可掬。
一进入他的画室,便被堂中的一幅《碧水醉秋林》所震惊,所有的赞美的辞藻都已经抛之脑后,只能化作一句“哇,好漂亮。”最简单却也最能反映童老作品的特点,最直接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童老的作品无疑是一次视觉的享受。

碧水醉秋林
年过七旬的童老依然是精神矍铄,听见笔者的赞叹后,笑眯眯地说道:“我的作品在很多人看来都太艳,太俗,太非主流的。”作为一个书画界的门外汉,不知这其中的缘由,虽然很是惊讶,却能感觉出童老对这些评价并不甚在意。
“美,就是要让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中国画自古以来讲求写意,反而将大多数的人拒之门外,我想要创作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美的作品。”

“童昌信先生话不多,为人处事都很低调,但却极重感情,处事非常认真,历经磨难,但仍保持一颗纯朴的心。待人率真,表现在画上则是画风朴实、不华取宠。性格坚毅,认准的路,他会坚决的走下去。“
对于自己的熊猫作品,童老无疑是自豪的,从法国传教士发现第一只大熊猫的邓地沟开始,追溯着熊猫的出现的痕迹,途径乐山,峨眉山,都江堰,卧龙,四姑娘山,一直到九寨沟,他探寻了其中的每一寸天地。“只有真正去感受它,了解它,才有资格去创作它,所以我的熊猫是可以抱在手里玩的。”童老自豪地对我说道。



一直以来童老不仅钟情于国内的山山水水,同样也喜欢到世界各地采风写生。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创作内容,童老一向都坚持兼容并包的态度,美的就是好的。


“我很喜欢这些路边的老枝,它们总是呈现出别样的线条之美。除此之外,你永远不会知道,当下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它是不是又会重新发芽。”

与先生闲聊,听得他说:“我的人生节奏,总是和时代有点别扭,不著名、非主流,不过我无暇后悔。那边有一条道,好像有些光亮,我就只走过去,到底要怎样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言毕,先生哈哈大笑,眼中满是执拗。(饶洁)

当春乃发枝
临行前,童老特意嘱咐我,这幅作品一定要用上去,因为这是他在七十岁的时候创作的,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看似一片死寂的枯桠中,却有一轮春日正当空,老藤上点点绿意若隐若现,正是老树发新芽,也正如他目前的状态,对于创作充满了想法和热情。
也正如童老曾在自己的作品上提款道:“阅尽沧海桑田,憨态依然。”说的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熊猫,同样也是自己。
本文所有图片均系原作者提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关注 恒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