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你就输了——且看《功夫熊猫3》如何误解“气”与“玉”

 

纯视觉的文化符号自然容易描摹,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暗示内涵和文化精髓就没有那么容易把握了。...



文 / 傅翀

(图片来自网络)

道妙君以为,在中国文化里,“气”是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其意义远超文字、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范围,属于中国哲学里需要“留白”和“意会”的范畴。对于西方人来说,理解中国文化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符号(例如熊猫、灯笼、竹子、功夫、龙凤等等),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阴阳”、“道”。《功夫熊猫》一片就很好地说明了西方人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上的别扭和无奈。

《功夫熊猫3》上映后,专门抽出时间去观影。银幕上熊猫们萌状毕露,憨态可掬;戏院里孩童的嬉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自上一部通过熊猫的黑白二色,带进太极的概念后,第三部一开篇就直接引入了“气”的观念。师父用“气”可化腐朽为神奇,众人用“气”可救人于水火。恶人(在影片中具象化为天煞)若摄人之“气”,将武力倍增,危害无穷。好人恶人之间的斗争就是“抢夺气和恢复气”的过程。这种表述尽管略显简单,但考虑到广大观众群参差的文化背景和欣赏水平,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但“气”毕竟是个抽象概念,缺少一个视觉依托,编创们就选择用“玉”来替代:好人“气”被吸尽后,肉身就化成了恶人天煞腰间的玉坠。“玉”作为中华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就这样被“自然地”融入到故事里来了。



翻开中华文化的词典,“玉”作为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贯穿上下几千年,形成了华人独特的玉崇拜传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用“石之美者”来解释玉,这是言其质地坚硬,色泽润和,绝无杂质。华人崇尚玉,便是推崇它所象征的高尚圣洁与大气瑰丽的品格,更由此引出诸多内涵。“玉不琢,不成器”是以玉喻人,强调天赋虽高但也要学习的道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坚贞忠诚的意志写照;“抛砖引玉”是对有见地的看法表示重视与赞赏;“化干戈为玉帛”是对战争的否定与对和睦友好的企盼。

“玉”也是国家至高权力的象征。当年秦王有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一块美玉,尽管后来完璧归赵,但足见古人对玉的崇信和仰慕。刘邦进献玉璧、玉斗虽然不过是鸿门宴的缓兵之计,并被亚父范增一气之下毁成碎片,但不难看出这份贺礼的贵重含义。千百年来,皇帝的御玺都是“玉玺”。简化字“国”对“玉”的看重更是不言而喻。

“玉”更引申为一切华丽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散落在中文里。华贵的建筑是“琼楼玉宇”;善意的劝慰是“金玉良言”;优雅的状态是“亭亭玉立”;帅气的男生是“玉树临风”;姣美的女生是“如花似玉”;就连每年捞鱼生时喊的吉祥话也是“金玉满堂”。

《红楼梦》中贾宝玉胸前那块美玉,来历奇特,功能神妙,能避邪魔,能治疾症,能知祸福。而这枚玉的前身却是一块夯顽的巨石,因为修炼幻化,通了灵性,所以得以进入凡间,称为“通灵宝玉”。“玉”能通灵,自古有之,古人腰间佩玉,扇下坠玉,饰中镶玉,都是相信玉有灵气,并能与主人的道德相合,达到完美的境地。



电影中的“玉”显然也是受到“通灵”和“佩玉”的启发。那一串玉坠好似锁住了好人的“灵”,还能随时再幻化出原型,助天煞为非作歹,肆意横行。不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也正在此,长久以来被华人推崇为高贵辟邪之物的玉,怎么到了洋人的解读里就成了邪恶的魔咒了?这对“玉”恐怕是个颇不公平的误解吧?那些对中华玉文化不甚了解的人,日后要是看到了华人对“玉”的痴迷热爱,难道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这次的影片中,中华元素做到极致,山水云雾亭台楼阁,无不渗透着中华气质。毽子跳绳彩带舞,这些来自中华文化内的细小玩意儿更是不胜枚举。纯视觉的文化符号自然容易描摹,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暗示内涵和文化精髓就没有那么容易把握了。



诚然如此,但编创和观众似乎并不在意这种误读,电影里对“气”和“玉”都没有厘清区别,甚至把“气”(chi)的读音戏谑成了“闲谈”(chit chat)。也许本来人家就是“闲谈”娱乐的,你认真,你就输了。



关注“道妙书院”,分享道家智慧

  • 探索柔弱、处下、不争的力量;
  • 领悟无知之慧、无求之得、无用之功。
交流邮箱:daomiao.sg@gmail.com


    关注 道妙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