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糖尿病与吃糖关系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第七版)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选对平台等于成功了一半!本平台为您提供居家创业学习推广,美容健康养生,不用东奔西跑,不用日晒雨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在家创业,节省路费会议费,无论上班族,还是全职宝妈,都可利用闲余时间,学习推广做全国网络市场!在家创业微信:h3178171445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第七版)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1.14亿。而五年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是9200万,四年间多出2200万人,平均以每年550万例的速度增长。2015年,全球20~79岁的人中约有4.1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人潜藏有很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增加4000多万,达到1.54亿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将达到280亿美元。



【一】        吃糖多导致糖尿病?是误区



“现在不少人还对糖尿病饮食的认识存在许许多多误区,比如认为吃糖多会导致糖尿病,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糖了;糖尿病最好不吃含糖丰富的水果等。其实并非如此。”首先淀粉类食物在体内都能转化为糖分,因此是要看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如果总热量超标,就会给身体造成负担,并不是说吃糖多就容易导致糖尿病,“人的一生胰岛素分泌是基本定量的,而天天暴饮暴食就容易过多地消耗胰岛素,让它的分泌提前变少,脏器出现病变,因此很多得糖尿病的人都是肥胖的人。”

糖尿病患者是不能一些太甜的食物的,因为这些食物的糖分会增加血糖,引起病情的变化,那么经常吃糖会得糖尿病吗?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呢?怎样才能少吃糖呢?

含糖分的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见的,例如点心、雪碧、可乐等等,现在糖尿病患者也是越来越多了。这主要就是因为人们摄入糖分过多引起的。

一、经常吃糖会得糖尿病吗?

在医学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淀粉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等。而老百姓平时说的“糖”,指的是单糖或双糖。

如果所说的“糖”是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多吃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

我们日常的饮食中大多数都是含有糖分的,在西方国家里食物的糖分含有的更多,所以他们的糖尿病患者也比其他国家的多。

但如果我们常吃包括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与双糖,就会引发糖尿病,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我国,和他们食用糖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我国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大量摄取单糖、双糖,一则可促使肥胖率增高,从而使糖尿病增多,二则将会使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转为显性,这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

肥胖是因为吃进过多的卡路里没有消耗,才会长出赘肉来。多吃糖加上少运动,才是体重上升的关键。不光是糖,多吃油、肉、米饭等也会让人胖。如果吃糖过多,引起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80%~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和肥胖。因此,在2型糖尿病的形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肥胖。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吃甜食和得糖尿病划上等号,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引起糖尿病的因素主要分两大类

1、遗传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临床上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糖尿病是人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病,是内分泌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特征是血液中含糖量过高。

实际上,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的结果。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会在正常范围内;胰岛功能不好的人,不只是摄入高“糖”会使血糖上升,吃其他含能量的食物如脂肪、米、白面同样有此类作用。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不只是要限糖,还要限制肉类、水果、米面等主副食的量,因为这些食物最终都可以被转化成糖。

 三、如何才能少吃糖?

虽然经常吃糖与糖尿病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如果你很爱吃糖,就可能比别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所以日常生活中最好少吃糖。要想改变这个饮食习惯,应该做到以下几条。

1、选择健康的糖

戒糖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吃糖,而是要选择更健康的来源,如新鲜水果。另外,低脂牛奶、低糖酸奶也是很好的选择,奶制品中的乳糖基本没有甜味,而且还能提供大量蛋白质和钙。

 2、远离甜味剂

研究发现,长期食用食糖替代品会使人吃糖的欲望更强烈。

 3、训练味蕾

每周从你的食物中去掉一种含糖食物,省去餐后甜点,逐渐减少食物、饮料中的加糖量。慢慢地,你的味蕾就会习惯并享受不太甜的食物。

 4、多吃纤维素

高纤维食物带来饱腹感,且不会升高血糖。水果、蔬菜中含有可溶性纤维,谷物中含有不溶性纤维。

 5、多运动

运动虽然不能治疗“糖瘾”,但它能使你的生活习惯焕然一新,更乐于接受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少吃糖。只要你坚持每周一个改变,长此以往,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糖瘾”消失了。



【二】不要谈“糖”色变 ,或许一颗糖也是救命药

现在是一个谈“糖”色变的时代,主要是糖尿病给健康带来了太大的伤害,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越来越多的人害怕自己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危害大家都能够说出一二,在生活饮食上大家也是尽量的避开糖分过高的食物,更多的是摄取清淡的食物。哲学上有存在即合理的说法,可见糖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不少医生是会用糖来入药的,很多时候对于一些病症吃点糖比吃药要更有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在生活中一块糖果是能够救你命的。

一、糖尿病患者随身带着一块糖

很多人都认为糖尿病是因为糖分摄取过多导致的,在生活中糖尿病应该远离糖果、糖分较高的食物。

其实不然,糖尿病更多时候是因为家庭遗传原因造成的,遗传在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占据重要的比例;如果父母患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患上糖尿病几率是很大的;其次就是肥胖是容易造成糖尿病的,在生活中不少糖尿病患者是很胖的,这是因为肥胖的人身体中会存在着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是能够使得胰岛素作用手足,引发2型糖尿病,这样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最后就是不合理的饮食是会造成糖尿病的,生活节奏快让不少人在吃饭的时候会吃一些不合理的食物,高脂肪的食物占据重要地位,这样会使得身体代谢率降低,进而使得体重增大,糖尿病很多时候是吃脂肪、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食物造成

对于不少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情况特殊的时候,吃一颗糖是能够达到救命的效果。

通常医生也是会提醒糖尿病的患者,在外出的时候随身是要带着一块糖果,这是因为糖尿病的病发是没有丝毫的征兆,要是在马路上发生头晕的时候,是可以吃一块糖果来缓解病症的,很多时候,就这一块小小的糖果能够救回他们的命。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说的是富含单糖、多糖的食物要少吃,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木糖醇,糖尿病患者要是不注意的话是非常容易从高血糖变成低血糖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吃糖来提高血糖了。

  二、血糖过低一颗糖可以救命
血液中糖分过高是会引起糖尿病的,但是,血液中糖分较少是会引起低血糖的,糖尿病是人人害怕的疾病,低血糖对于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低血糖是会引起神经的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手颤、四肢无力的症状,通常低血糖缺少的是葡萄糖,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的主要能量,低血糖要是严重的话是会引起大脑功能性的障碍,意识不清醒、恍惚、昏昏欲睡、抽搐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昏迷死亡。

不少老年人是会有低血糖的病症,同时还会伴随心律失常、心绞痛的症状,老年人长时间的处于低血糖的状态是会导致智力低下。

而糖果中的糖分是能够在低血糖的时候补充能量,一些低血糖的患者,在确定自己是低血糖的时候,是可以随身携带着一块糖,在感觉身体出现到上面的一些症状时,是可以吃一颗糖果的,很有可能就这一块糖就能够救回一条命。

三、吃巧克力能够缓解心脏病

心脏病是目前最能够威胁人健康的病症了,每年全世界有超过一千万人死于心脏病,可见心脏病的危害之大。

生活中不少心脏不好的朋友是会吃一些药物来缓解病症的,不少老年人是会随身携带一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防治心脏病的突发。

其实在平时的时候,吃一点巧克力是能够很好的预防心脏病的。

根据国外的研究,每天吃一点巧克力是能够把心脏病、中风的患病风险降低了40%,不少医学人士也是极力推荐心脏病患者吃一些巧克力。

这是因为在巧克力中有提高抗氧化的成分,巧克力被吃进口中一个小时后是能够使得血液中的抗氧化剂水平上升,对于血液的抗氧化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是能够防止心脏病的发生。

因此,在生活中心脏病患者的身上是可以带有几块巧克力的。

四、运动前吃糖果补充能量

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现在不少人加入到了运动的行列中,通过运动获得健康的身体。

但是,不少人在运动之后感觉到特别的劳累,这主要是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付出了大量的体能,运动过后的满头大汗有些时候就是体能消耗的原因,同时,在运动前是不提倡吃过多的食物,是以免造成消化不良的情况。



以上图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注 健康快乐无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