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民俗——(丧葬篇)

 

乐亭旧社会丧葬仪式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人死后设床置幛,停尸于外屋(过堂屋)东北侧、并给死者穿寿衣,...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亲情、孝道、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考古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在我国,是华夏孝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交礼节组成部分。丧葬文化,在神州大地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我们了解古人生活习俗,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信息获取来源。

   全国各地因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丧葬文化也各有不同,乐亭在有文字记载的几百年历史文化中,和全国各地相比,丧葬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与乐亭地方文化发源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年老(六十六岁以后),未逝先备棺材选好墓地主家先根据自家的土地情况提供一处或几处可做墓地的处所,请风水先生看地。风水先生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和待选地的风水、脉、形态、坐向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墓地。有经验的风水先生选中的墓地,一般没有岩石或暗沟,土质较好,适合葬坟。这样做一是为了让老者安心,其次也是为老者祈福延寿,再者更是子女一种孝道的终极体现。如果选中的墓地旁侧有异姓老坟,则要与其后代作好交代,避免葬坟时发生冲突。父子之间,子先死不许入祖坟,男子未婚而死必须寻得未婚而死之少女成“婚” (冥婚)后方能祖坟。儿媳先死于公婆者也不能祖坟,待公婆死后迁入。未婚女儿更不能祖坟。



  乐亭旧丧葬仪式组成部分

一、“停尸”

人死后设床置幛,停尸于外屋(过堂屋)东北侧、并给死者穿寿衣,男戴寿帽女缠包头面盖白绢、头南向仰卧。子孙穿孝衣守其侧,哭泣尽哀。早晚祭奠,用猪、羊头或着馔行三献礼。大门外挂“裹头”以示丧。停尸三天(乐亭西部地区,其他地区为一天)入殓停棺待葬。死者缺少后人者一天即入葬,叫做“一天”;富裕人家一般办三天(头天晚入殓,第二天吊唁,晚上“送行”,第三天早“出殡”入坟安葬)

二、“报丧”

  人死那天,用白纸写帖通知亲友谓之报丧亲友接丧帖后,携带祭品去吊唁。或用素帛写挽联送之,贵戚阔友多送绸缎质料幛子。朋友来吊唁给白孝帽、亲眷则给孝衫。

三、“丧仪”

  办丧仪式,贫、富简不等。富者家丧高龄父母时,当家人首先将村里头面人物请来协商,拿出多少钱,办多少天、怎么办。议妥后,即由村里头面人为“执事人”去操办、分配角色,各执其事。首先搭棚、扎纸人、纸车、纸马、金银库、九连灯等。然后定仪式:停灵“开吊”、“做道场” (请和尚、道士念经)、 “家祭” (念祭文)、“接大宾”(选请有功名的举人、进士或任过知县以上告老还乡而又名望颇高的人为“大宾”)。

四、“点主”

  “点主”,是由大宾用笔蘸朱砂在神主牌上(死者牌位)王字上点上一点即成,也叫“成主”。

五、“送行”

  “送行”也称“送路”。一般在出殡先天晚上举行。仪程是:由孝子抬着莲花椅(纸扎)椅上放死者的“裹头” (上写其姓名、生年月日及标志年岁的纸条,如七十岁者纸条条,内有天一条地条)。椅后尾随死者的亲友,前方有名,男孩手持荷花灯引路,后边是九连灯中间是乐队。鸣罗开道,来到庄外五道庙台上,举行向死者告别的仪式,逐个(亲友)叩头向死者(裹头,也叫生前树,代之)行告别礼,孝子跪两旁叩谢,有司仪人指挥。礼成,绕庄二、三个行至十字路口西行道将荷花椅及九连灯等堆烧,死者亲属等哭一番,逐归。

六、“出殡”

 “出殡”,将死者棺材抬至墓地,亲属及亲友们随行并哭号,下葬填土时,大声哭叫,填土堆成坟后,停哭而归。

七、“园坟”

  “园坟”,葬后天孝眷去园坟(开门),在坟堆上前后方用秫秸杆折成的门各插,道谓之门。死者有功名业绩者,亲族为之立石碑,铭刻其生平。

上述各种仪式,目前在乐亭各地区仍有些在延用。在庞各庄以西地区(以老滦河为界),各种仪式较为完整。亲人故去,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请乐队吹拉弹唱,为老人送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实行殡葬改革殡葬仪式去繁就简。机关干部故去,单位给开追悼会,亲友送花圈、幛联等。从七十年代开始本县机关干部死后,均火葬少数民族除外。逐步向农村及城镇的民众推行火葬,到八十年代城镇居民少数民族除外,死后均火葬。





   丧葬文化是孝亲文化的一个延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就具有几千年的主导地位,而孝敬长辈、善待父母则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孝亲”作为子女起码的道德和责任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美德,甚至可以这么说,“孝”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父母长辈对儿女的恩情,是无比深厚的,也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而我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就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了。  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参考文献【《乐亭县志》光绪三年“1877年”版】、【《乐亭风物志》嘉庆二年“1798年”版】、《乐亭民间传说故事集》2003年版、百度文库、谷歌地球等;本平台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弘扬本土文化之目的,但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链接、转载、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请注明文章来源,如若涉及侵权,本平台将追诉其法律责任。 




    关注 福田乐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