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概述

 

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概述▲来源:《WTO/TBT-SPS:理论、规则与预警机制研究》▲作者:张明马克思...





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概述

▲来源:《WTO/TBT-SPS:理论、规则与预警机制研究》
▲作者:张明


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而是使用“世界市场” 这一提法,并且受到当时历史条件限制,难以从马克思论述中找到现成答案。但是,他从唯物史观高度,第一次科学阐释资本主义全球化本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辨证分析全球化的两种趋势,建立起经济全球化的科学分析框架。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 马克思把资产阶级这种历史首创性归于资本的本性。因此,“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2,“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3。“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4。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内在逻辑。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扩张过程,是以资本扩张为动力的。

在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中,形成世界经济体系唯一纽带是平等互利。该古典形式以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和李嘉图比较成本说为代表,其现代表现形式则是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要素禀赋学说(H-O-S模型)。马克思说,“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并不完全依赖于自发市场和自由贸易,相反,对殖民地征服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殖民统治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然不平等。但是,与依附论特别是激进依附论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强烈批评态度不同,马克思思维逻辑中充满辩证法(张宇 孟捷 卢荻,2002)6,“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景象”7,即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具有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另一个是重建。马克思揭露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不平等,但并不否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体系中领先地位;他谴责资本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人民统治,但也承认这一统治不自觉地推动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他承认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但也看到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拉丁大峡谷的可能性8。

世界体系中依附结构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发展。资本原始积累时,商业霸权造成工业优势,起决定作用的是殖民制度。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其统治地位后,工业霸权、商业霸权及技术优势,成为中心资本主义国家支配地位的物质基础,自由贸易成为支配世界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此后,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支配方式,从依靠暴力转为依赖经济优势,市场机制代替殖民统治,新国际分工体系确立。于是,以自由契约和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也再生产出中心与外围的不平等关系。“如果说自由贸易的信徒弄不懂一国如何牺牲别国致富,那么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意外,因为这些先生们同样不想懂得,在每一个国家内,一个阶级是如何牺牲另一个阶级而致富的”9。马克思明确提出国际价值观点,他说,“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其计算量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但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没有因竞争而被迫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劳动”,“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10。 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有过类似的表述:“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总有一国吃亏。利润可以低于剩余价值,资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并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实现价值增殖,因此,不仅单个资本家之间,而且国家之间可以不断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行交换,甚至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赢利无须因此而相等。一国可以不断攫取另一国的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双方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不过这里的尺度不同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尺度”11。 马克思肯定国与国交换互利性,但发达国家以较少劳动交换发展中国家较多劳动,是新剥削形式;一个国家三个工作日之所以能够同另一个国家一个工作日交换而不违反价值规律,是因为此时交换尺度是国际价值而非国内价值。按国际价值进行交换不平等,但等价。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其单位时间内生产某一商品国内价值要低于其国际价值。不发达国家正相反。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生产要素流动困难和中心与外围不平等经济关系,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家可以获得比较稳定超额收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平等交换会长期存在。马克思把不平等交换根源归结为劳动生产率差别和技术垄断。他说,“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够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的便宜。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同样的情况也都可能发生;就是说,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这好比一个工厂主采用了一种尚未普遍使用的新发明,他卖得比他的竞争者便宜,但仍然高于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出售,他把他所使用的劳动的特别高的生产力作为剩余劳动来实现。因此,他实现了一个超额利润”12。

马克思认为全球化不平等。全球化过程,不同国家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同一国家内部,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在全球化中获利也不同。于是有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不同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以国家和民族名义所实行的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强制缩短由旧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13。 因此,保护关税制度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常条件,而是处于幼年时期资产阶级为聚集力量而实行的自我保护政策。一旦资本主义成长起来,这一制度“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14。 保护关税制度存在弊端。“生产方式的改进在当代是这样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出现,是这样突然而彻底地改变着整个的工业部门的性质,以致昨天还可能有不少好处的一种保护关税率,今天变了。……昨天保护本国工业的措施,今天变成了对外国进口商的奖励”15。因此,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保护贸易必然要被自由贸易政策所取代。“自由贸易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16。所谓自由贸易,实质上就是资本自由,它要“排除一些仍然妨碍着资本主义前进的民族障碍”17,“它就是意味着取消关税、消费税以及直接阻碍生产和交换的一切捐税”18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以自由竞争为基础。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对工人阶级来说,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张宇 孟捷 卢荻,2002)19。只是相对保护贸易来说,自由贸易是进步的,保护贸易是保守的:“我们赞成自由贸易,以为在实行自由贸易之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区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20 ;“总的来说,自由贸易加速了革命。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21。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276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第 388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 第 538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 第 348 页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772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6《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张宇 孟捷 卢荻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4 月第 2 版 P468

7《资本论》第 1 卷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P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P229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10《资本论》第 1 卷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P61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P401-402

12《资本论》第 3 卷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P264-265

13《资本论》第 1 卷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P82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 P431 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 P419-429 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 P416 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P227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 P143 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19 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张宇 孟捷 卢荻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4 月第 2 版 P476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 P296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P229


    关注 马列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