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博士卢敖的传说

 

(卢敖洞河南省卢氏县文峪乡伏虎山)战国时期未,天下大乱,各个诸候国相互争斗,大动干戈。...





(卢敖洞   河南省卢氏县文峪乡伏虎山)

战国时期未,天下大乱,各个诸候国相互争斗,大动干戈。形成了强者称霸,弱者臣服的局靣。后来在相互争夺中,大部小国都被拼吞,剩下最强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后世称为“战国七雄”

当时,秦国居峡以西最强,以函谷为界,其余居东的六国。眼看大势巳去,秦势力愈加发展扩大,后遂步出现相互”联横“合纵”局面。然而,各国诸候仍各怀鬼胎,互不依赖。背地又一味追求献媚于秦。秦商鞅看在眼里想在心中,逐一打破这种局势,实行变法。并以军事、政冶改革为启机,换然一新,力量逐步扩大。六国连横不成,最后,终被秦各个击破和并吞。

公元前230年,秦王赢政建立了秦帝国,统一中国,号称“秦始皇”。公元前222年,唯剩七雄“燕国”也被秦诏降。在燕王喜接受诏降的途中,他不远千里、千辛万苦投奔咸阳。他沿着洛河川谷上游郁郁西进,越过青石关,来到今卢氏境内的潘河乡黄叶村,不幸暴病而死。当时,随行部卒捧土为冢,就把他就地安葬在黄叶村西400米处的青山脚下,留下了一座巨大的燕王坟茔。历经两千多年历史至今犹存,另历代来往路客和行路君子感概不已!

就在燕王死去的第二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至此真正建立起来。秦始皇建皇之号后,立百官之职,仼三公,设九卿,推行郡县制,统治系统逐步完善.当时在秦朝奉常府内仼职的一个博通古今文官,名叫卢敖,燕国人(一说秦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召为博士。秦王朝立官职设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成为中央行政的中枢。其下又设太仆、卫尉、郎中令、奉常、少府、治粟内史、宗正、典客、廷尉九卿之官,各司其职。“博士”之官属奉常府,奉常府掌管邦礼,即执宗庙礼仪,兼作选试,(汉改为太常)历代专司祭祀礼。另“博士”还专司博通古今,向皇帝提供古今史事咨询及书籍典守。

秦王定立天下后,雄心勃勃,势如破竹,他威势显赫,遂生始以至万世,不料横暴过度连年征战,加之修筑长城、驰道、骊山脚下大动土木,民力不堪其用,田园荒芜,人口骤减。加之焚书坑儒,辱及斯文,被灭亡的六国贵族暗中兴风作乱,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农民揭竿而起。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天下纷纷响应起义,仅两三年光景,秦朝二世毙病而亡。

此时,战火纷纷,天下汹涌,秦王朝又遇上一位昏君无能的胡亥,只图享乐,不管百姓死活,朝内又出奸相赵高,指鹿为马,横行无忌,朝廷内部一片混乱,至止汉刘邦率部越过函谷,而兵临咸阳城下,胡亥被内奸赵高所杀,公子婴新仼秦王,临阵无策遂素车白马,不战而降,秦朝百官作鸟兽散,纷纷逃命。

当时战乱,秦博士卢敖独身一人逃出咸阳,窜入商洛山中。又经小道越过铁索关、青石关来到当时燕王墓下的葬身之地,不觉感慨万分。因卢敖是燕国人,看到家破国亡,逐一跪哀燕王墓前祭拜。发出内心腹语,不再上朝为官,直奔熊耳山深处而来。后在汉元鼎四年,逐以卢敖命名卢氏建县。

卢敖有山水之癖。后为避秦乱到北海遨游。后他来到函谷关东南蒙谷的山地时,看见一道士,眼睛凹陷,鬓毛漆黑,颈脖很粗,体形上胖下瘦在吃活蛤蟆肉,感其古怪。逐上前问那道士:“我背井离乡、遨游天下,咱交个朋友,一同遨游天下吧!”那道士抬头看了卢傲一眼,说:“我要游的地方是上无天,下无地,听无声,看无物的天外天……”说罢,耸肩腾升渺无影踪了。卢敖仰视叹道:“我与你比,犹如壤虫和黄鹄!”此后,他至熊耳山北麓洛河北岸,见龙山脚下有一片村落,人家尚多,关中虽起战乱,此地乃四山阻隔,俨然一处世外桃源。卢敖以大儒之身,长途跋涉,自然疲惫不堪,于是在东观找一处空闲房子安顿下来。好在身边带有少量财宝,此地偏处一隅,消费无需太多,倒也可以度日。

东观原为一个大荒场,房屋数处,多已破败。场中央一棵周朝时载植的柏树,苍郁挺拔。此柏一直长到民国年间,树冠大如亩许,树杆需十余人拉手方可围严。奇的是柏树枝上不仅多有鸟窝,整日喧闹呜叫,受惊飞起遮天蔽日,而且树叉上另有一颗黄角树,粗约两围,形成了“树中树”(此树皆因卢傲在黄叶和山角城祭拜燕王墓突发一枝)。当地百姓因而有谚:“先有柏,后有观,然后才有卢氏县”,流传至今。

当年卢敖到此,起初过了一段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战火逐渐引到这片大山来了。刘邦、项羽等人合力推翻秦朝,仅用了三年时间,其后二人“楚汉相争”历时五载,最后项羽自刎乌江,刘邦争得天下,建汉、即帝位,史称汉高祖。

“楚汉相争”以及刘邦定国期间,战争遍于中原。卢敖眼见大势已去,存身不得,遂南渡洛河,至熊耳山北麓伏虎山下,择一石洞栖身。伏虎、盘龙二山挟持水峪北流入洛,即曾圣人孔子二百余年前路过此地,小住并讲学,遗风犹存。伏虎山半腰有一天然石洞,高敞宽阔,雄视洛川,遥望崤山委迤,自有虎踞龙蟠之势。洞内有一股山泉流出,甘冽清澈。卢敖于战乱之中,择此静僻之处隐居,箪食瓢饮,诵通诗经,于世无争,活似半个神仙,倒也自得其乐。逐在悬崖山洞中,修身琢磨飞升之道。

不久,卢氏流行瘟疫,因缺医少药,百姓痛苦不堪。卢敖采药炼丹,拯救百姓,誉扬莘州。《三门峡史迹》载:“卢敖炼丹处即卢氏县文峪县涧西村伏虎山北悬崖上的扁鹊洞。洞内原有扁鹊、卢敖塑像各一尊,洞顶部彩绘有龙形图案。石洞幽深莫测,内有清泉捐捐流出,据说卢敖曾用此水炼丹,后人也多取此水治病”。

后来,卢傲从伏虎山的山洞处来到洛河北岸的东沙河西侧一高地,在一古柏处建起茅庵,栖身坐化,得道成仙,卢人为纪念卢敖。在其结茅修其处,每月初一、十五日焚香祭之。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于此建造了“成德观”(人称“东观”),因此,清光绪时《卢氏县志》载有卢敖“隐居于卢,升仙于东观茅草庵中”之说。尔后,由于“成德观”以西居民渐多,形成城池,故以卢敖姓氏得名“卢氏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建县时,亦以卢敖姓氏取名“卢氏县”。所以“先有柏、后有观、然后才有卢氏县”的说法代代流传。

卢敖,反感官场尔虞我诈,看破红尘,毅然脱去朝服要到北海求仙。当他来到河南宏农郡,隐居在距卢氏县城邑十余里的伏虎山中,原扁鹊神医曾经住过的岩洞里。时值疫病流行,他遍游崤熊山川,采百草以普救百姓。经过两三个月的治疗,莘川远近的病人都渐渐恢复了健康。清光绪卢氏县志载:“卢氏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卢敖于此得道,始置卢氏县”。“卢仙得道于此,标其姓以志之,地以人而著名”。

根据卢姓族谱载:卢氏原形成于春秋初期的齐国卢城(今山东长清县西南),是以采邑名命而得姓。齐国的始祖齐太公名尚,本姓姜,因其先祖于虞、夏之际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从其封姓,故为吕尚(即姜太公,姜子牙)。吕尚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于西周初期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齐文公的一个儿子叫公子高,他有个孙子叫傒,任齐国正卿,食邑于卢(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就是卢氏。姜太公之后裔有48姓,卢氏为其中一支。傒公为姜太公第十一代子孙,是卢氏开姓之祖。卢姓还有两支出自河南洛阳,是北魏时鲜卑族的吐伏卢氏、莫芦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也改为卢氏。范阳族谱记载:“卢敖第五代:卢敖,任秦五经博士。其子孙一部分到河北范阳,一部分到开封、洛阳(秦代族谱记载6代)。第六代:卢生,秦代文博士,求仙药不获,被秦始皇焚书坑儒。”

根据山东上清县历史资料查证;春秋时代傒公受封的采邑之地,傒公子孙遂以邑名“卢”为氏,从而正式开创了卢氏之始,卢邑因此也成为卢氏子弟第一立身传世、聚族成群的“伊甸园”。

春秋战国时,卢国为一小国。其址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一带。在长清归德镇有洼地名叫“卢城洼”,是卢国故城的遗址,也就是春秋时期卢邑的城都。现存文物保护标志碑,上写“卢国古城遗址”。标志碑立于1991年,该遗址在2007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上个世纪60年代,洼地还能看到城墙,局部还有相当的高度。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城墙才逐渐坏掉。现在虽然已看不到耸立的城墙,但轮廓可辨,个别地方还能见夯土。西汉济北国之都城也在卢国故城。神医扁鹊就是卢国人,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

卢国是全世界所有卢姓人氏的发祥地。在长清目前还有卢国国君墓遗址,目前有一块纪念碑。韩国前任总统卢泰愚和夫人金丙淑曾前来认祖,拜谒了卢国国君墓,并在长清成立了世界卢氏宗亲创立大会。

另有史资查阅,卢氏县在战国时期属虢,虢都在三门峡市陕县。今卢氏县虢山的虢太子庙属虢国行署(即避署山庄)。卢为“古卢国”之说,据《尚书•牧誓》传所释,卢在西北。今四川雷波县境古有泸水,或以为即古卢国都的所在。所以,有人传说卢氏县为古卢国没有根据!

古语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卢敖古道热肠,急人所难,有惠于民,不亏为燕赵之杰,最后客死他乡(熊耳山中),终末能回到其故乡燕地。人们为了纪念他,说他坐化成仙了!就在他吊祭燕王墓地后,又东进卢氏沟住了一宿(卢氏沟的命名即来自卢敖寄宿得名),才到伏虎山下。在他曾住过的东观地建起了卢仙庙,还将他住过的石洞定名为卢敖洞,并塑像居中而坐,洞壁及顶端彩绘五色祥云、飞龙腾空,至今犹赫显然。



(来源:中华卢氏网)


    关注 北京卢氏宗亲联谊组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卢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