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的成长史

 

《布鲁克林》原著...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房间》的女一号布丽·拉尔森在横扫了整个颁奖季之后,毫无悬念地摘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陪跑者中,最大的遗珠之憾或许非西尔莎·罗南莫属了,她把《布鲁克林》中从爱尔兰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布鲁克林的女孩艾丽丝演绎得鲜活、真切而动人,仿佛科尔姆·托宾笔下的艾丽丝,就是西尔莎·罗南的样子。

今天我们不谈电影,来说说原著,说说爱尔兰文学大师科尔姆·托宾笔下的爱尔兰女孩艾丽丝。

by 王小刀
在文学理论中,有一种小说类型叫做“成长小说”,这个概念最初源自德国,最典型的作品是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成长小说”的定义是,讲述主人公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当中包含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以及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最后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进入尾声。

诚然,小说《布鲁克林》并不能和成长小说严丝合缝地划上等号。可作为读者的我们,的的确确正在科尔姆·托宾一字一句的指引下,见证了爱尔兰姑娘艾丽丝的变化与成长。

小说不同于电影,电影可用于烘托氛围的依靠有很多,配乐、剪辑等等都可以成为导演讲故事的利器。而小说,则完全仰赖于作者的本领,对于词语的选择,对于句子和段落的排列,对于故事的编排。如何通过文字来创造情节冲突,体现人物心理,描绘情景画面,这都是摆在小说作者面前的课题。而科尔姆·托宾作品的迷人之处,就是在寡淡如水的词句中,沉静地娓娓道来,真实还原一幅幅故乡和异乡图景,以及浸润在生活里头的人物纠葛和生活滋味。

科尔姆·托宾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异乡人在外漂泊打拼,并最终扎根他乡,融入新环境,享受新生活的故事题材。人是在不断流动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会离开家乡扎根新城市,不断遇到形形色色人和事,有的人萍水相逢,昙花一现,有的人则会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牵绊和最美好的记忆。

小说中的艾丽丝,从来都不是孤独存在的,亲人、房东、神父、店长、男友……这些人物如同走马灯一般地环绕在艾丽丝的身边,或轮番或交替或同时地出现在艾丽丝的身旁。他们的行为、说辞,都在有意识或不经意间,影响了艾丽丝的生活发展和命运走向。

而也正因为与不同人的因缘机遇,艾丽丝才有了心灵和情感的波动和成长,在时间的推移中,经历离乡的犹疑,饱受思乡之苦,逐渐在布鲁克林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在还乡之后作出了再次离开的决定。
当小说结束时,艾丽丝早已不是那个当初未经世事,没有明确人生规划的懵懂姑娘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后选择了远在美国布鲁克林的丈夫和那份生活,完成了她人生路上一个阶段性的领悟与改变。

她不是先知,不是圣人,她是一个和我们一样都在为生活打拼,为如何度过每一日而操心的普通人。或许她并不知道理想而完美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她却逐渐明白,当下的生活是自己可触碰可左右的,把握可以抓住的机遇,不要放弃真正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付出和收获的同时忍受失去和错过。

这样一个人物,她的所思所想,她所作出的决定,仿佛或多或少地都可以投射在我们自己身上和当下的生活之中,实在教人感慨良多。

合上书本,我不由得真心祝愿艾丽丝能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之中,多收获一些幸福,少遇到一些纷争和不悦。同样,我希望这个美好的祝愿,能和所有阅读《布鲁克林》的人,以及我深深爱着的人们,一同分享。
E N D

本文为 chips 原创出品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未 经 授 权 请 勿 转 载

(如有转载需要请回复任意消息并等候沟通)



更多内容or投稿 请关注chips


    关注 chip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