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说粤海关】走过十三行那些消失的街区

 

你不该错过的珍贵绘图,粤海关历史回溯原创...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广州“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

广州“十三行”不仅是一群建筑、一个产业、一个社会缩影,更是一种文化。下面,请随着海关老关员的原创文字,且听娓娓道来,走进那些几乎不复存在的街区,感受数百年前的人文气息。

几百年来,有关广州“十三行”的文献著作无数。“十三行”的一些概念至今还延续着,被重新演绎,比如:

当时的“花园”——现在的广州文化公园;
当时的“绣衣街、故衣街”——现在的服装市场;
当时的“古玩街”(桨栏路)——现在的玉器街(康王路);
当时的“银号当铺”(联兴街)——现在的金融一条街(长堤);
当时的“船坞”——现在的珠江游轮码头;
当年外国人不可乘坐轿子于广州城——现在有不可乘坐车子的步行街(下九路)。

清代在广州的中外画家,描绘十三行主题的特写,无不经典。

1814年靖远街靖远街是商馆区中间一条南北向的街道。早期洋称“China Street(中国街)”。明代浙江的“安远驿”,福建的“来远驿”,广东的“怀远驿”均属官方命名。清代西濠涌西岸、十三行街以北有“承远坊”。它们都是接待“远人”的一个专用词。康熙至乾隆年间随着珠江岸线南移,行商的建筑群兴起形成,成为洋人眼中是“中国街”。十三行商馆广场出入口,画面正中,那一对高大门引向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图源于:世界各地拍卖网站)

1856年靖远街1856年靖远街,洋人时称“旧中国街”。禁止夷人乘坐骄子的古老规则已被打破。画面正中,是一顶往商馆区方向行进的骄子。



(图源于:


1838年豆栏街豆栏街是商馆区东面一条南北向的街道,洋称“Hog Lane(猪巷)”。“栏”是各种农副产品集散地(集市、埗头)的俗称。豆栏原位于十三行街东端以南岸地,是自然形成。行商建筑群兴建,沿用“豆栏”之名。其后十三行东端、西濠涌西岸形成新豆栏码头。豆栏街为供应夷馆区肉类及杂货(炒炒馆)的街道。画面正中一组闲聊的人,头顶视线引向了几头猪。1838年豆栏街,英国馆已加建了天台和楼梯。



(图源于:世界各地拍卖网站)

英国馆豆栏街东侧的英国馆,建筑区有若干小庭院分隔,中间有一南北向通道。一个名叫乔治钱纳利(1774-1852)画家,1832年画过一幅“英国馆庭院和灭火机”。中国行商伍浩官曾从英国进口了一批新式的灭火机器。它曾在十三行的一次火情中发挥了大作用,使该行商避免了财产损失。



(图源于:世界各地拍卖网站)

同文街同文街是商馆区西面一条南北向的街道,洋称“Pwanting Street(潘庭街)”,十三行商潘氏之同文行所在,是行商建筑群中大商行之一。画面正中“同文街”牌坊,划分和描绘了中西建筑和不同内涵。“同文”一词后来也用于中西同堂办学的称谓——同文馆。



(图源于:


1850年的“新中国街”同文街南延,洋称“New China Street(新中国街)”,道光年间积淤形成的岸地。此地块原是商馆广场一部分。1842年“条约”签订后,产生口岸划分、贸易改制、商住自由等一系列新制度,这是洋人认为的“新中国”自由贸易模式的地块。原“中国街(靖远街)”成为“Old China Street(旧中国街)”。画面正中是一个普通的小商贩代表,背后是庞大的市场群体。



(图源于:


1835年的商馆广场商馆广场是积淤形成的岸地,1777年后商馆建筑范围基本定型,此后岸地渐渐扩大成为广场。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三行设有供外国人用的运动场,建在广场西侧。早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广州珠江南岸宝岗设有马场。《清修阁稿》记载:“晚清时西洋人每岁孟冬以为戏马场,以走马角胜负,输赢动计万金,观众如堵墙焉。”广场也是各色流动小贩的“天堂”。画面突显的围墙,划分了十三行的宁静与喧闹。



(图源于:


1847年美国花园“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也曾是商馆广场一部分。道光年间美英的经济实力最雄厚,租下广场地块成为私家花园,1847年美国花园建起了圣公会教堂。画面正中一排外国旗扎根在花园中,表现了一群外来者的坚定“信念”。



(图源于:


下期预告:【“条约”后的十三行】1842《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国际关系模式彻底改变,对十三行也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画家和西洋画家用笔触记录这一变迁。

编后语

作者是一位有着近四十年关龄的老同志。他在若干日夜颠倒的国际邮件监管工作之余,研读粤海关历史,搜寻各大网站图书馆美术馆的公开资料,整理成宝贵的《图说十三行》。所有文字均属原创。

他把文稿给小编时,很谦逊地说,看看能用就用,用不上也没啥关系。谨以【粤说粤海关】数期连载,向所有热爱海关发展、关注海关成长的老关员们,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图片均源于网络公开资料

本期撰稿:广州海关

许学山

本期编辑:广州海关

麦子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海关爱创作及更多


    关注 海关爱创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