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孩子到底有多重要?!看这位爸爸怎么说!

 

你知道吗?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其中,爸爸陪孩子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来看看这位爸爸如何说。



前几天看到一个美国人写自己的经历,他有个Startup公司,刚拿到天使投资,是个软件工程师,老婆也是程序员,两个人都要上班。在他公司拿到投资时,他第二个孩子出世了,他大致写了一下自己处理家庭和工作的方法,种种忙碌。

他提到一个理论,关于人的一生取舍,他说好像你顶着很多的球,有的是橡皮球,有的是玻璃球,橡皮球掉了,是可以弹起来的,玻璃球掉了就摔碎了。玻璃球代表那些失去就不再有的机会,比如,陪儿女一起成长的几年。他每天一定会抽出至少三个小时陪孩子玩,风雨无阻。白天孩子上全托,下午他接孩子回来,无论多重要的会,都不会安排在这段时间,宁可错过,因为会议是橡皮球。



然后看到王朔说自己的母亲,王朔说你不要以为亲情是天生的血缘关系,他和任何其它情感一样,需要你付出和经营,小时候王朔的妈妈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人民服务,唯独不关心自己的家人。王朔写到他十几岁时扁桃体发炎要做手术,妈妈居然都没有去看他(在同一个医院,妈妈赶赴另一个自己主持的手术)。当然,在妈妈的描述里,她是很心疼孩子的,但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王朔和母亲到现在的年纪,仍然无法和解。王朔无法解开心结,王妈妈则觉得很无辜。

在一天天的紧张忙碌里,不知不觉大女儿都快四岁了。最近的日子,觉得她突然之间长大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突然懂事乖巧,变成另一个人,我好多的奢望,变成真实。看着她们俩在一起玩时,有有限的话语一问一答的情景,无论多少烦恼和工作生活的压力,都消弭了。有那么几天,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和安慰。那种温暖的感觉,是我人生中不曾有过的。而这种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情景,在中国是久违到令人陌生了。



三年多来,我们做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一个开心的、有安全感的、自由自在、懂得和大人沟通的孩子。

这就是我的全部育儿理想,我希望她是个自由的人,自律的人,懂得和人沟通的人,我不要她只做听话的乖孩子,她要敢和我讲条件,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的自由。我想她不要事事都想着自己那么自私,要懂得和人相处,与人沟通。

人说三岁看老,科学根据就是三岁人的行为模式已经发展完成了。以后都不会有大的改观。



这三年多来,我很少拒绝她的要求,我觉得三岁以内的孩子,很少会提不合理的要求,我常在商场和小区里看到父母为了训练孩子,让ta自己走,无论如何哀求,嚎哭,也不会抱ta,就那么拖着快走。这种事我也曾经做过,我也曾经以为这是可行的,最严重的一次,娇娇哭闹了一个小时要求我带她出去玩,为了让她明白不是事事她想如何就如何,我就执意不理她,她一直哭到睡着。然后我就知道她不是个用强硬的方法可以完成压制的孩子,之后再没有和她做这样的斗争,而是和她谈条件。慢慢和她讲道理。我们再没有过这样的斗争。我很少拒绝她要求抱抱的请求(还好娇娇一直都不是个胖小孩儿),到现在她大部分时间愿意自己走。因为她已经无需再试探我是否会抱她,她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



我没有逼迫她写作业,她作业每次都完成的很好。而且她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看书时喜欢类比,想像力天马行空。

她喜欢玩手机,我不得不控制时间,设定五分钟锁屏。直到现在换了手机,我还没找到锁屏功能,但我觉得时间到了,就说一声时间到了,不要看了。她就自己关上交给我,因为她也获得了玩手机的安全感,并且知道看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

然后我会陪她看书,玩积木,或者带她出去玩。

一点经验分享:0-3岁的孩子,不能按照大人意志拒绝她的要求,但也不能溺爱她到事事都答应她。如何做到这个平衡?靠的不是管教和父母的权力,是一遍遍的说服,比如,娇娇喜欢让我抱着她,自己不走路,我不会拒绝她的要求,但抱起来我会对她说,你长大了,要自己走,自己多运动身体才会好。走不动了再让爸爸抱,就这样,一次次的说,重复,我都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遍,终于有一天,她愿意自己走,一边走一边说,你长大了,要自己走。

其它的事,也是如此,看手机对眼睛不好,看电视不要太长时间,薯条是不健康食品,不刷牙牙齿会坏。重复的告诉她并且在她做到时大大的鼓励和表扬她。



大女儿画的画,我问她是什么,她说猫头鹰。第二天又画了一副差不多的,我问是什么,她说是Dinosaur。这种回答非常蔡国强。总之,比我有天分。

这三年来,我们付出了什么?

我们付出了几乎所有的时间,睡眠,耐心。还有所谓的『事业』。叶卡同学四年多来,没有外出工作,每天围着她俩转,围着灶台转,我有过两次换工作的机会,都因为担心不够时间照顾家里放弃了。

我想明白这件事,我们现在的人生阶段里,陪孩子成长就是玻璃球,错过了就碎了没有了。至于事业,迟点再开始。

有一晚我们俩一起看了《Before midnight》,最后Jesse 和 Celine争吵的那一幕,我们俩静默着,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的。那些谈话和我们俩的生活太像了。甚至那些对白,我们都曾经对对方说过。Celine说孩子晚上睡不着,她不得不推着两个孩子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转悠到她俩都睡着。这其中的甘苦,只有亲身带过孩子的父母才能体会。

有一天我对她说,你看每天洗奶瓶,洗水杯,给她们洗澡,刷牙,涂身体,陪看书,哄睡觉。叫起床,送去上学,接回来陪着做作业,喂饭,准备水果。日复一日,就像是修行。她当时正在给二女儿洗澡 ,二女儿在水里叽叽喳喳的笑着叫着开心的不得了,她说,快乐的事怎么能叫修行,修行都是比较苦的吧。



在那一刻,我知道她是觉得快乐的。然而我知道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也有不少时间,我们彼此抱怨。不少时间面对打翻在地的牛奶,水杯,刚换好又被弄脏的衣服,我们是抓狂的。四年来,我几乎没有赴过任何的朋友聚会。她又何尝不是,我还能到办公室见几个同事,她每天就是围绕这个家。我们俩到哪儿,都带着她们俩(两个拖油瓶~~~^_^)。

至今我都觉得我说是修行是很恰切的,修行并不总是快乐的,肯定也不是那么悲苦。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圆满』,为了证智,修行需要专注需要坚持,需要积累。陪孩子何尝不是如此?有快乐,有烦恼,需要克服心障磨练品性,目的就是为了养育出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孩子。

在任何领域,一万小时定理都是成立的。有一万小时的持续付出,就有机会变成『专业的』父母。有一万小时的陪伴,你的孩子和你怎可能生疏,怎可能有心结。虽然没有人物传记可以参考,但我已经看到未来,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培养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未来她们会长大,有自己的生活,对我们的依赖会越来越少,我们就可以再开始自己的人生。然而亲情却不会变得生疏。



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1、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说给父亲)孩子上学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孩子,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不能当众教育孩子,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关注 北大公学大家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