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直播”和“共屏狂欢“

 

肯定没有摘要。...



之前写过一篇谈直播的文章,现在看来,其中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或者不够圆满。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当时写的时候把直播这种模式完全当做一种生产可消费性内容的媒介,这个出发点本身不太妥当。

我最近陆续体验了几款市面上流行的直播APP,期间被东北口音熏陶了不少,但整个过程中完全感受不到直播提供了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于是我意识到,之前我也许犯了一个很愚蠢的错误,就是把“直播”和“实时视频”直接画了等号。但显然,直播并不是新的TV Live。

然而纠正这一错误事实上并无卵用。因为这样一来,大家更看不懂直播为什么能火了。如果无法分析这个产品的理性,那就跑去研究研究人性。于是,很多人开始用产品经理的惯用伎俩,猜测直播击中了用户的哪些人性。

我这个人常被人骗,容易吃亏,所以我应该算不太懂人性。但我基本同意移动直播的兴起和人性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很多大神已经提出了类似“性是第一生产力”、“偷窥欲望”之类的说法,对此我没有啥新的论点可以补充——但最近一大批“无聊的直播”吸引成千上万用户参与的成功例子的出现,倒是让我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首先,无聊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只负责形容这类直播共有的特性,而非对直播质量本身的评判。

这些“无聊的直播”,通常的操作手法是把镜头固定面向某个对象长时间连续性地进行直播拍摄,比如连续10天对准一缸金鱼进行直播,再比如连续两个星期对准一台手机,每隔一个小时点亮一次屏幕的小米Max的直播。这些直播的共同点都是——有够无聊。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无聊的直播”最后收获的效果都很不错。A站B站上有大批用户参与了直播过程,而且似乎都玩的很嗨。

有人说这是因为新一代互联网用户们实在是太无聊了,于是用这种无聊的方式显示出自己特别的趣味。我觉得“无聊”在这里反而不是重点,如何“消解无聊”才是重点,就是你怎么利用直播这种产品包装出新的形式来满足用户消解无聊的需求。

在这类“无聊的直播”里,我看到的是一场场共屏狂欢。这些无聊的直播如果让你一个人看,你肯定觉得特傻缺,但当有1500万人和你一起干这事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如今手机这块屏幕已经成为人们和这个世界互动的主要窗口,当你意识到大家的窗口都对着同一片风景、并且你和窗口的互动还会对这片共同的风景产生影响、影响继而又会传播给其他成千上万的窗口时,你和共同观看直播的人就有了奇妙而紧密的联系。

这时,直播不提供消费内容,直播只是为观众架构一个共同的即时场景,这个场景为用户提供相似的语境、统一的谈论话题和实时的互动氛围。当你打开一个直播后,你进入即时性的场景和其他用户发生连接,和视频弹幕的玩法其实是类似的。唯一的区别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视频弹幕还是更侧重内容本身,直播则几乎侧重于互动,所以这类“无聊的直播”具体在直播什么并不重要,没有锥子脸的美女主播同样可以火起来。本质上,“无聊的直播”是用跨越空间限制的互联网方法抽象出以前一群人在街上共同看一场热闹的场景。

直播不提供内容、只提供场景——这一点我觉得是直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当然,我相信垂直类的直播,比如一些有指导教学意义的美妆直播或者是游戏直播,还是存在比较多的内容属性的,但大部分无营养无价值的素人直播,以及这类特别有代表性的“无聊的直播”,基本是提供一个空的场景壳子,让用户更好的发挥、共同互动从而消解无聊罢了。

在观看了许多直播后,我唯一觉得有意思的一个是在periscope上看到的,一个画画很屌的人直播自己是依靠什么样的流程让自己每天都能产生新的怪诞漫画形象作品(类似半兽人)。但这个直播本质上更像一个视频内容。所以我没看到特别吸引我的直播方式。当然,这可能与我生性孤僻不喜欢凑热闹也有关系。我大概不是直播模式的目标用户吧。





图片来自Retric的手机截图相册,作者不详。


    关注 Retric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