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德《国家条约》签订

 

18.5.1990Deutsch-DeutscherStaatsvertrag两德《国家条约》签订In...

18.5.1990
Deutsch-Deutscher Staatsvertrag
两德《国家条约》签订
In Bonn unterzeichneten die Finanzminister der Bundesrepublik, Theo Waigel, und der DDR, Walter Romberg, den Vertrag über die Schaffung einer Wä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die am 1. Juli 1990 in Kraft trat. Durch den so genannten "Staatsvertrag" übernahm die DDR die Wirtschafts- und Rechtsordnung der Bundesrepublik, die D-Mark wurde alleiniges Zahlungsmittel und ersetzte die DDR-Mark. Im Juli begannen in Berlin Gespräche über den Einigungsvertrag, der den Beitritt der DDR zur Bundesrepublik regeln sollte. Nach der Unterzeichnung des "Zwei-plus-Vier-Vertrags" durch die Allierten und der Zustimmung von DDR-Volkskammer und Bundestag zum Einigungsvertrag im September schlossen sich die beiden deutschen Staaten am 3. Oktober 1990 zusammen.

1990年5月18日,联邦德国财政部长特奥·魏格尔在波恩同东德代表瓦尔特·罗姆贝格签订了一份旨在实现两德货币、经济与社会联合的条约。这份条约于1990年7月1日生效。通过施行所谓的《国家条约》,东德将采用西德的经济和法律体制,西德马克取代东德马克成为唯一的支付货币手段。同年7月,德国首都柏林开启了关于两德统一条约的会谈,该条约部署了东德并入德国的具体环节。经过和同盟国签订《4+2条约》、东德国民议会的决议获得通过以及同年9月联邦议会关于统一条约的讨论之后,1990年10月3日,两德迎来了统一。


前联邦德国财政部长特奥·魏格尔在巴伐利亚州议会上的讲话,2009年。同年他被评为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即基社盟)名誉主席




扩展阅读: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4+2条约》)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又称《4+2条约》(Zwei-Plus-Vier-Vertrag)由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和二战后的占领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于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所签署。
1945年8月2日,波兹坦会议结束时签署了波茨坦协定。条款中规定,同盟国将占领和管理德国,并划定临时性的德波边界为奥德河-尼斯河线。根据波兹坦协定1.3.1款之规定:该协定将是临时性的,当一个足够能达成此目的的德国政府建立后,一个对德和约将最终取代该协定。“德国问题”随后变成了冷战的标志之一,直到80年代后期,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政府以便于签署条约最终解决德国问题上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小的进展。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人民希望建立一个统一、民主的、拥有完全主权的德国的愿望变得明朗。德国人愿意接受波茨坦协定,这使得有关各方经谈判达成一个最终解决方案变得可能。1990年9月12日,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在莫斯科签署,为同年10月3日的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规定,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放弃在德国原先拥有的特权(含柏林);到1991年3月15日,统一的德国将拥有完全主权;苏军在1994年底撤出德国;德国同意限制军队数量不超过370,000人,其中陆军和空军不超过345,000人;德国也承诺不拥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尤其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仍然适用于统一后的德国;任何其他国家也不得将核武器和运载工具驻扎或部署在前东德;东德将成为一个无核区域。


第一轮2+4会谈、波恩,德国外交部,1990年3月14日。
右1:迪特尔·卡斯特鲁普,联邦德国会谈代表团领导人;左4:汉斯·迪特里希·根舍,联邦德国外交部长。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关注 行走的日历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