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家的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咱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吃棕子,划龙舟,以及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在我们老家浙江台州,端午节不是...



说起端午节,咱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吃棕子,划龙舟,以及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在我们老家浙江台州,端午节不是这样子的,那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既不吃粽子,也没有听说过要纪念屈原,我们吃啥呢,吃一种被我们当地人所称的麦油煎,从小,我们也没有被告知,吃这个是为了纪念谁,反正想当然的就是吃麦油煎。至于端午吃粽子和纪念屈原这个风俗,我是上了大学才知道的。这大概在全中国也是唯一的一种风俗了吧。

长这么大,一直也没有去探究过为什么我们老家不吃粽子,反正每年的端午节,要是我妈在我家,她就给我搞麦油煎,要是不在,我就吃粽子,这个就像一日三餐,对我而言是一种想当然的事。直到这次帮一个朋友(Lily)做一次"端午记忆"的一个聊天节目,她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对喔,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问了我高中的一些同学,他们跟我讲:天晓得为什么,反正就是吃麦油煎么,有啥好为什么的。我只好改道去问度娘,她是这么告诉我的: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台州,东南半壁,几无宁土。戚继光临危受命,率领部历九战,每战必横扫倭寇。为了感激抗寇英雄戚继光,台州人民做了很多家常菜肴,想要犒劳将士们,由于路途遥远,善良聪明的百姓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菜肴包裹在一张小面皮里,方便将士携带。后来,这一吃法竟成了一种习俗。而彼时正值端午,从此,人们每逢端午就会吃食饼筒纪念戚将军。



恰好有一年春节回老家,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带我去过台州临海市一个叫桃渚的景点,在那里,恰好有一个戚继光纪念馆,讲述当年戚将军当年英勇抗倭的故事,所以,我认为,这个传说还是比较靠谱的。

说了这么久,咱们来说说麦油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食品呢?说起来也很简单,大家要是吃过春卷的话,就不难想象它的模样:就是一张薄饼,里面包了一些馅,卷起来像一个圆筒,所以,当地人也有称它为食饼筒

那这么一种看起来像春卷的麦油煎,到底有啥特色呢,下面我来简单说一说

首先是外面包的这张薄饼,它不像山东大饼那么大,也不像普通的春卷那么袖珍,我妈摊的饼的直径大小一般都是A4纸的长边那么大,摊的时候,先将麦粉加水搅拌成半稠的麦粉糊,再小火加热锅,然后手绕锅一周把麦粉糊均匀的浇在锅里,随着热锅的烧烤,麦粉糊就会烤成薄饼,烤到一定程度,需要翻过来再烤,这样来回几下,一张薄饼就做好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摊饼动作,实际上很是有点难度的,对新手而言,要么连不到一块,即便好不容易连成圆饼了,到处都是一些小窟窿,然后加面糊修补窟窿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个小疙瘩。另外,饼的厚度和火候也很难掌握,总之,这是一项技术活!也真是这个原因,要是不回家,或者我妈不在我家的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只能乖乖的吃粽子,麦油煎么,只能想想!小时候,我妈摊饼的时候,我们总爱围在灶台旁看,每当这个时候,我妈就会问我:斌,饿不饿,拿张饼先垫垫肚子。

有了饼,剩下的事情就比较好办了,就是烧一桌用来包的馅,说是馅,其实不是饺子的那种馅,而是平常咱们吃的菜。印象中,我们家包麦油煎必备的几样菜是:酸菜炒米线(我们那叫米面)、绿豆芽,鸡蛋条(鸡蛋饼切成细条)、瘦肉或猪肝、皎白(一种长在水里类似于竹笋一样的植物)、蚕豆(陈年的豆,泡水后去皮),没有这几样东西,就吃不出那种麦油煎的味道,当然,少不了我们老家的海鲜:比如海虾、蛏子、鱿鱼或墨鱼、蛤蜊(我们老家话叫“吉利”)、毛蛤、螃蟹、小黄鱼或带鱼等等等,前几样用来包,后面的用来当菜吃。如此一来,烧一桌子菜应该是很正常的了。

有了饼、有了包的菜,剩下的就可以开吃了,吃的时候,先拿一张或两张饼平摊在桌面上,然后往饼上加你想吃的菜,至于加什么菜,或加多少菜,那是随便,反正你想吃啥你就加啥,加完后,就可以把它卷起来,拿起来就可以吃了。不过呢,对于初次吃的人,怎么卷饼也是一个技术活,一来掌握不好应该加多少菜,加多了饼包起来兜不住,容易破,这也就是为啥要拿两张饼的缘故,可以加固一下。二来呢,卷起来容易松松垮垮,容易漏馅,总之,得多练习!

说到这儿,我都差不多流口水了,这个端午节,准备带老婆孩子回老家吃麦油煎,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老妈忙碌的身影,一大早起来去街上买菜、摊饼、炒菜,也听到了老妈对着儿子说:张家玮(我儿子),饿不饿、拿张饼先垫垫肚子…

下面是一些网上找的图片,这次回家好好拍一下我妈做麦油煎的样子














    关注 飞天小骑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麦油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