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坊》:乐在书法天地 但享学海教趣——问书堂主廖章恒老师专访

 

踏入问书堂,一股清新惹人心脾。这股清新不仅仅来源于墙壁上一幅幅耐人品味的书法,不仅仅来源于巨型的玻璃书架和满满当当的藏书,不仅仅来源于天顶上八根悬梁条木书写着《大学》所带来的穹上文气与入木三分之感受。...



廖章恒,别署恒者、问书堂主、田园山人,国内著名书法保护倡导学者,潜心中国书法四十余年,长行、草、楷、隶、篆及现代变化诸体,十分着意于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探幽索微于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美学史。



‍乐在书法天地  但享学海教趣

——问书堂主廖章恒老师专访

来源:《文殊坊》杂志

踏入问书堂,一股清新惹人心脾。这股清新不仅仅来源于墙壁上一幅幅耐人品味的书法,不仅仅来源于巨型的玻璃书架和满满当当的藏书,不仅仅来源于天顶上八根悬梁条木书写着《大学》所带来的穹上文气与入木三分之感受,还来源于书案上廖师母新磨的慈润墨香,还来源于廖老师气定神闲的执笔神游。好一番世外意境,好一番闹里取静!于是,泡壶清茶,聚友谈天,乐在书法天地间!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

       一壶新茶在廖夫人的手下,游刃有余地斟进杯中,淡香弥漫在书法的世外桃源中,自然而然,廖老师便讲起了书法。他认为书法的本质,就是文字的书写艺术。文字不灭,中国文化是不会断绝的。文字有两个方面,一是书写,一是书法。书写是实用性的,是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不是艺术性的东西,只有进入艺术层面以后,才能发挥艺术个性成之为书法。书写要讲法度,龙飞凤舞,看似绚丽的作品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法作品,关键要看其中是否有韵,是否有内涵。廖老师说,古人的书法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今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对于书法的理解不到位,这需要不断学习以弥补;其次,中国书法的笔法失传现象广泛,只有少数人得以掌握。书法形成自觉的时代是在汉末魏晋时代,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他的篆书写的非常好,美轮美奂,每天观赏拜读者,可谓络绎不绝。相传,一次于山中,小憩间梦到仙人授笔法。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有心法的,中国书法也有自己的笔墨心法在里面。

廖老师又讲到,中国书法讲究的是:功,即基本功,技法层面的东西,这一层过了关才能进入到书法之门里面;味,即韵味、品味、境界,这是一个提高的层次,如若没有这一层,便只是写字而已,不是艺术。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是黑与白的线条,但却内涵大千世界。书法的关键不只在于布局,而更在于点线之间所呈现的韵味、意味。书写者的经验、学识、心境都可以体现在点线之间,所以欣赏书法虽要看通篇布局,而深入下去欣赏的重点则在点线,感受运笔的韵味,指尖的力量。书法和绘画相仿,都有着二次创作,就是欣赏者的创作,即思维联想和审美联想。为何同一幅书法,千人千感?其奥妙便是如此也。书法传承因材施教

       书法的传播要讲究传承和保护,否则在互联网时代,书法作为传统艺术会不断失去风华所在。所以,普及书法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学习书法的年龄也不宜太小。廖老师提倡三年级以上才正式学习毛笔字,三年级以下要多学硬笔、钢笔。写毛笔字和写钢笔字是不一样的,毛笔的讲究很多,姿势要正确,中楷以上大的字,手腕肘要尽量悬起来,随意写是不行的,若是年龄太小,站起来后,始终无法将手正确的抬起来。另外,在幼童的成长过程中,若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话,对于身体的发育和健康也会不利。

廖老师最小的一个学生,今年8岁。一天,孩子和自己的爸爸一起在附近洗车,有暇便逛起来。走到问书堂看到挂起的诸多毛笔,就执意要买笔。这个孩子对文房四宝有着特殊的爱好,看到就想拥有,并且对书法有着浓厚的追求,一心想拜师学习,廖老师才收他做了徒弟,教他运锋习字。廖老师的徒弟还有中学生、大学生、还有一些是研究生、博士生等等。

廖老师的教育方法,必定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一般情况下是从提问开始的,学习者将自己的存疑拿出来,廖老师便有针对性的解答、教学。廖老师不喜欢讲教条的东西,有点类似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喜欢针对问题,将学生的思想打开,从文化、艺术两个方面来解答,所以效果也很好。面对同一问题,也未必是同一回答,正如孔子在教学时,经常面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判若两人,时而肯定回答,时而否定对之,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施教。例如,性格过柔,则要施以刚强,反之则要施以迂回之术,唯此上好。廖老师教授书法不仅仅局限于此,还要教授一些国学,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其他有关国学启蒙经典等等;此外还要讲礼仪,书法中渗透着儒家文化,有着中正、灵性、祥和。以书法来感受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书法真功传笔法

      书法可以使浮躁趋于平静,提高人的修养,不断完善、塑造人的个性。书写之时首先要静,书写的人静得下来,才能给欣赏者传达宁静之感。书写姿势,廖老师比较提倡站起来练,除非书写蝇头小楷需用坐姿,则皆应保持站姿,且要自然、中正,有着与太极拳相似的神韵,气守丹田,握笔时两脚肩宽,左手不可收于背后,应该自然放于桌面,力才可从两脚传于腰间,向上经大臂、小臂、手掌、手指,达至笔锋。

廖老师的要求往往看起来似乎显拙,但是颇有力度,假以时日,必有成就。五指握笔法,讲究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悬腕、悬肘。执笔要正,收腹、含胸,身稍直前倾,不论站姿或者坐姿,调息下笔,书法实际上是人的气息控制着手里的笔在空中行走,有时还要屏住气息,注意气的吐纳,禁忌大呼大吸。习练书法是不可以传达错误信息的,讲究法度就在于,不可以让他人以为随随便便即可把字写好。而且身姿的中正可以保持身体的正面力量,培植健康的身心状态,气脉通畅,延养生命,反之则否。

廖老师在教育学生用笔的基本功训练时,较多使用了“永”字八法。相传“永”字八法是王羲之传下来的,王羲之偏攻“永”字十五年,他是有道理的。因为大部分的汉字笔画都包含在“永”字八法里面,写“永”字是将用笔的方法,即落笔、行笔、收笔,如逆锋落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等等,运用自如。教的是法而不是形,单单一个点就有若干种形象,所以掌握点画用笔之法,才是根本,之后才可得心应手,朝字法结构、行气章法、风格意境层次修炼,才自然有所创新。内外兼修“仁”与“礼”

      世间万物于书法而言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一物之毫末都蕴含着书法的精妙,那灵性沁透书法,而书法则演绎这一世的风华。所以,在笔尖字间,每一点,每一划都是注重力感的,充满了力度。人与万物自在相连,天人合一,即使于技法之中也必讲中正之道,持重之理,要讲中锋行笔,要讲雄浑之力,要讲优美和谐,剔除漂浮与躁动,所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体悟清净与祥瑞。这便是与儒家中庸之道、道家重轻之说相合。比如,为什么儒家重视中庸之道呢?因为坚持中庸之道,做事才不会偏颇。任何事情,若走极端都是要出问题的。

书法是修生养性之道,不是功利之道。执笔有力,可以平静灵魂,安抚精神,书写时的身心协调、中正之气、和谐统一,对身体机能的促进大有益处。当然书法的内容也十分重要,廖老师不建议人们在墙上悬挂消极的词诗语句或是阴郁之气重的书法作品,这是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和境遇。

书法的习练可以增加文雅之气,古人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的就是儒雅之气,礼仪修养。书法亦有雅俗,如何得雅书,便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字之书常伴,山川河流亦有启示。所谓内外兼修,内修一个“仁”,即使是一杯茶,若是对它心存善念,都会倍感甘甜,若心感烦躁,香茗也平淡;外修一个“礼”,包括人们的肢体语言,言谈举止,行走坐卧,待人接物等等,讲究礼节的人,是不容易与人纠纷的,讲究礼仪,才有雅气,才可致君子。

编辑:龙人

(注:问书堂 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巷32号)


    关注 问书堂文化艺术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