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变,听故事的人一直在变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却要用一生去学习如何画得像个孩子。”...



20多天没更新了,感谢你们还在。写这篇,大概是因为快要六一了。文末依旧有福利。希望你们喜欢。

前几年,身边的哥哥姐姐有了孩子,如果说,那个时候我还可以侥幸地把自己当作没长大的孩子,那么当同龄的同学朋友陆续迈入结婚生子的行列时,我就无法不面对自己彻底进入成年人世界的惶恐事实了。

我很愿意跟心思单纯的人交朋友,我想,他们的世界之所以这么简单,一定是有很多人花费了很大的气力,用尽了一切办法遮盖住了生活的真相,才能换来他们眼中那个美好的世界。但我不羡慕他们,如果可以一辈子活在这个美好世界里当然好,但要是有一天烦恼降临,哪怕是微小到最不起眼的丁点烦恼,也会让他们的世界全线崩溃。

相比这样,我更珍惜身边成熟朋友傻气的一面,比如,说一些天真的傻话,或者做一些看似不理智的行为。倒不是因为他们稚气未脱,心思单纯,像一头快乐的猪一样没有烦恼。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还挺担心他们哪一天不明不白地就被生活生吞活剥了。之所以珍惜,是因为他们跟我一样,也看到过生活无情的一面,也体会过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却依旧选择去相信,去面对,去爱,去活得像个孩子。

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经历了生活的残酷洗礼,却依旧热爱生活,肯定人生。他们跟真正的悲观主义者不同,在他们的心中,世界是坏的,人性是恶的,生活是苦的,这么想是为了减少失望,让现实不至于太过无情打脸。但是,他们的心中会有一团不灭的光亮,对外部的事物始终怀着哪怕一丁点的希望。只要接触过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就能够体会出来这其中微妙的差别。

如果把两个人放在一起,二者的对话常常表现为:

就算不可能,我也想要试试,如果成功了呢?

你要试你试。

爱让人痛苦,可是我还是爱他,我还是愿意相信爱。

世界上没有什么爱,人都是自私的。

这种深深的绝望我不喜欢,我不知道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将他们拉出泥潭(兴许在他们眼中是置身天堂),我们之间有一道深深的鸿沟永远无法跨越。

珍惜身边保有童真的朋友,是一件有意义并且让人快乐的事情。

尽管他们懂得很多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道理,却依旧像个孩子一样行为,说真挚的话,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柔软的心会被某一样事物突然触动,感动的时候眼睛还会湿润。

这样的朋友,理所应当为他们过一个六一儿童节。

看他们就像照镜子的我,也理所应当过一个六一儿童节。

不仅要过,更要年年过,过到100岁。

为了给自己过节,我买了六本儿童绘本。分享几本给大家:

猜猜我有多爱你
▲《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尔兰]山姆·麦克布雷尼/文,[英]安妮塔·婕朗/图


100万只猫
《100万只猫》,[美]婉达·盖格/文·图


神奇的窗子
《神奇的窗子》,[美]诺顿·贾斯特/文,[美]克里斯·拉希卡/图
爷爷的天使
《爷爷的天使》,[德]尤塔·鲍尔/文·图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那么用心地做着儿童读物,那些精美的绘画,深情的对白和洋溢在文字中的温柔的爱,让我在看绘本的时候,哽住了。这是我第二次看绘本。第一次看的时候很感慨,为什么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机会看到这些?如果我小时候能够读到这些绘本,如今的我对艺术、绘画的理解,右脑的发育程度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窃以为,儿童绘本适合所有人,根本没有任何年龄限制。看绘本的时候,也是在时时提醒自己,童真不可丢。
福利时刻
以前用Ipad读过书,也彻底将它改造成了学术Ipad,从此再也没人管我借它玩。后来它丢了,我知道它在谁那里,只是再也不想把它要回来了。Ipad的气质更适合绚烂多彩的游戏人生,只用来读书等于无视科技的进步,也会让它在我手中生出大大的挫败感,人都惋惜大材小用,我想想,也对。

大概是更爱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或者是为了使堆积如山的书签能发挥用武之地,现在想看什么书我都直接买纸书来阅读。以至于当别人听说我这个所谓爱读书的人连Kindle都没有的时候,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以前我很吝啬把书借给别人,因为通常的情况是有借无还,而有些书是我从旧书网上买的或者极有可能再也买不到了的,无法想象它与我的最后一面竟是我把它交到其他人手里的那一刻。

现在觉得,一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再只是让我学到知识和道理这么简单,更有意义的,是把这种价值传递下去。如果我已经学到了它能提供给我的所有东西,为什么不能把它送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也能看到书里那个曾经感动我的故事。一本书,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也是一种缘分。

所以,转发这篇文章到朋友圈,截图告诉我,我会从你们中选两个人,分别送两本绘本。六一儿童节当天晚上公布中奖名单。






    关注 写字de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