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孟母没有搬家,会怎样?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传为佳话。说的是,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传为佳话。

说的是,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的理想和抱负,是要把孟子培训成一个读书人,为此,她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有读书人的环境,为此,她多次搬家。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合,尤其是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儿童,周围的环境尤为重要。儿童像一张白纸,周围环境都会在他身上打上烙印。所以。孟母的选择无可厚非,是客观合理的。

但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任何时代,搬家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济的原因、社会的原因,都会形成阻碍,我们试想,如果孟母搬不起家,或搬不了家,那么,孟子的前途会如何,他是否还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圣人,或是成为一个杀猪的,或其他人物呢?孟母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呢?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天依然存在。当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感到自己居住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想方设法选择他认为有利的环境买房子,这与孟母的愿望大同小异。然而,今天的人,想要实现搬迁的愿望,也绝非易事。户口的限制,城乡二元制的限制,多种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都会,成为阻碍。很多人倾家荡产,只为换来一套学区房,更有甚者,有了城里的学区房,由于其他限制,孩子仍然不能实现就地入学的愿望。“孟母三迁”的成功案例,今天能否照搬模仿呢?孟母如果活在今天,也未必能搬得成家。

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固然重要。但也并非是绝对的。世界上许多伟人和学者,都出生在穷乡僻壤,和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比如,我国的范仲淹,俄罗斯的高尔基,法国的卢梭,甚至近代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前些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他们都并非出生在优越的环境里,但凭借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更多的困难,最终奋斗成功。因此,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发挥主观的能动性,都是极其重要的;反之,如果生活在极为优越的环境里,主观努力不够,仍然会一事无成。

当前,城乡二元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流动。这不利于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事实上,并非人人都想到大城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不少大学毕业生,以及在城市站住脚跟的人,却要主动搬迁的农村搞养殖,而且事业有成,故此,允许和放松人员的流动,有利的社会的进步。


    关注 意念的力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