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留不住:缅怀杨绛先生】

 

愿先生安好,天上巷陌,碧落莲荷,特留待先生归去。...



初中时,我第一次接触到钱钟书的作品,后来在兴趣之下拜读了《围城》,深深地被折服,深觉钱钟书的文字正和我心意,我也喜这样的文风,遂潜心研究作为榜样。

深爱一个人就想了解他的全部。我又大量购买其他所作书籍,思来想去,钱老的书并不多,能潜心看之的又少之甚少。于是爱屋及乌的,我也寻摸到了杨绛先生的文集。原先第一次接触到杨绛先生,是看她的译本《小癞子》。后来在课本上读得先生的《老王》,当时我也无过多留意,只觉得语言朴素人物描写恰当,是篇好文章。而后才读了先生的《七缀集》《人兽鬼》《我们仨》。《我们仨》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原先我只深爱钱钟书,看到中间,又深爱着钱钟书和杨绛,及至最后深爱着妈妈,爸爸,阿圆。杨先生一直说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三口,有一个爸爸有一个妈妈有一个女儿,这等普通实是普通中的不普通。一家人远离尘嚣,浮华。钱杨两位先生自认为是不折不扣的老式文人,无心插手政治,被政治压迫时也无心反抗只选择无声的顺从。阿圆五十岁时还一直同妈妈,爸爸嬉笑打闹。

这等清闲令人向往又觉难以得到,如进了蟠桃园的孙猴子,但我等没大圣有本事,只能眼忘不能啖吃。看完书后我还写了一个书评,聊以抒情。
今天获知先生离世的消息,内心无法平静,迫使着我写下此文。

在网上搜了一些信息,杨先生为维护丈夫女儿的权益,顶着103岁高龄毅然坚持与冒犯者打官司,不禁感叹这等情爱是世上最纯真的爱。至始至终,纵有百年期限,季康一直深爱着钟书。
一家的“我们仨”过着隐世生活,杨先生更是这个时代最后的隐者。我们为之高兴,为之折服,为之钦佩,为之鼓舞。我深爱着她的生活方式和面世态度,深爱得让我心碎。
看《我们仨》,我眼里常饱含热泪,和杨先生般感同身受。

书里的封图从钱先生的意气风发到满头白发。阿圆的幼儿萌照到豆蔻年华至不惑之年。阿圆的脸庞日益相像与杨先生,与爸爸的照相猛一看误以为早年钱先生的夫妻照。杨先生由怀抱阿圆时的圆润饱满的面容乘着时间的白马变得瘦削刚毅。三人不约而同的带上了老花镜,三人不约而同的花白了头发,三人不约而同的为自己的事业献上了一生。

之后,阿圆来不及打招呼静悄悄的走了,钱先生也悄无声息的跟随女儿脚步。剩一个孤独的妻子,悲伤的母亲用残余的耄耋之年为至亲至爱整理笔迹,打扫回忆。杨先生在世纪之年默默的思念着他们仨,那份倾城思念早已风化,成为心脏的一部分,刀割不断,火燎不灭,随着摇摇欲坠的寿限作古。

笔至此,泪珠在眼眶打转,搁案祝愿,此等瘦削刚毅的面容再多存些流年。
多年后,在今天
先生终于能寻到归处
共享三人之乐
愿先生安好
平安喜乐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

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


    关注 大涵林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