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莫高窟,傳奇護寶人—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澳門”活動是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聯合澳門特區政府、南光(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



“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澳門”活動是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聯合澳門特區政府、南光(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系列文化活動,邀請中央和地方文史館館員、館外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參與,於2016年6月7-9日期間在澳門舉辦專題講座、書畫聯展、采風調研等系列活動。2013年以來,“中華文化四海行”先後走進貴州、重慶、甘肅、雲南,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傳播,推動文化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橋樑作用,並已成為重要的品牌文化活動。

“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澳門”活動邀請多位重量級嘉賓來澳,比如“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國學大師陳來先生,著名國畫家郭怡孮先生等大家。

一生致力于敦煌文化研究的樊錦詩先生將於6月7日上午10:30-12:00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大樓N101進行主題為“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的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積極參與。

報名請聯繫:85065086,電子信箱:admin@macauci.com


千年莫高窟,傳奇護寶人——“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澳門”活動人物系列之二


樊錦詩先生,祖籍杭州,生於北平,長在上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歷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石窟保護與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


1962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大三的女學生樊錦詩,突然接到了學校的一項安排:去敦煌研究所工作實習。從小就對藝術感興趣的她,恰好剛讀完《人民文學》連續兩期登載的報告文學《祁連山下》,文中主人公原型常書鴻先生,將半生心血和全部生活用來研究守護莫高窟。三危山遙遠,千佛洞劫後餘生,護寶人身披傳奇風度……敦煌的一切,都讓樊錦詩好奇。如今,機會終於來了。西北未知的神秘讓她興奮,心馳神往。



然而少年郎豈知邊塞苦?24歲的樊錦詩尚不能洞察天機,她還不知道,那裡的物質條件有多麼艱苦,西北風沙粗糲,住的房子是泥塊搭建的,一天只吃兩頓,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飲用水又苦又咸,更沒有洋廁所……這跟樊錦詩在上海北京的家差的太遠了。然而,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一信一動後,她已在敦煌守護了五十餘年。



季羨林先生曾說:“前有常書鴻,後有樊錦詩”,并盛讚樊錦詩所做的工作是“功德無量”。在半個多世紀裡,常書鴻、樊錦詩等文物研究者頂著蒼涼的黃沙,潛心于敦煌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樊錦詩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被學術界公認為敦煌研究的重要成果。



        莫高窟常年置身大自然裡,接待量有限,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時排放,對洞窟、壁畫腐蝕很大。樊錦詩利用自己出身考古專業所具有的科技敏感,近些年來一直致力於敦煌莫高窟的數位化保護與開發。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用了10年時間打造了一個“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她甚至成了一名“導演”。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球幕影院,會迴圈播放兩部時長20分鐘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夢幻佛洞》。而樊錦詩正是總導演。



這徹底改變了莫高窟遊客們的參觀模式,即先讓遊客在數字展示中心觀看影片等,瞭解了莫高窟的歷史,再實地參觀。樊錦詩經得起認可聲,也頂住了質疑聲。參觀模式這樣的改變,減少遊客在洞窟滯留時間,提高莫高窟遊客承載量,這是她為莫高窟和普通遊客做出權衡之舉。
她這麼做有深切的緣由——“莫高窟幾乎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病害。”樊錦詩對外演講時,幾乎必講的就是莫高窟的病害。她分條縷析的對最普通聽眾解釋何謂“起甲”、“空鼓”、“酥堿”、“山體裂縫”,用最通俗的語言,生怕聽者不懂。

她想讓更多人知道,這麼美的稀世珍寶,有著這樣那樣的病痛傷害,它一直在退化,並且不可抗拒的,最終會消失。



“敦煌最終是要沒有的。什麼時候呢?我希望它還能存在1000年。”樊錦詩平靜的說。幾代敦煌人,將他們的一輩子,交付給這座他們明知要走向終點的莫高窟。他們立志盡可能為它延年益壽,讓它退化的地慢一點,再慢一點。



敦煌是她傾注一生心血的孩子,她被人稱為“敦煌的女兒”。這是她與敦煌之間相互相續的因緣。樊錦詩新書寫下:“在莫高窟,不知不覺之間,幾十年就過去了。和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能在短暫的一生中與敦煌為伴,就是極大的幸福。”

樊錦詩先生有著令人敬佩的奉獻精神和真正文化知識分子的良知,本次作為中央文史館的一員應邀,她將於6月7日上午10:30-12:00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大樓N101進行題為“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的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積極參與。


    关注 萬豪軒集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