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保护传承之路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传承...







2007年6月,于洪区文化馆在非遗普查工作中,得到马三家街道文化站站长于滨提供的线索——东甸子村83岁的锡伯族老人何钧佑会讲多部家族传承下来的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



何钧佑1924年生,原籍吉林省扶余县,祖上迁移到盛京北倒树子村(现沈阳市于洪区平罗街道青堆子村),后来定居于洪区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何钧佑出生于锡伯族官宦家庭,其祖父曾是盛京得胜营的骁骑校。据何钧佑介绍,其高祖父曾用锡伯文字记述“喜利妈妈传奇”故事,并经常讲给家中的孩子们听。在其高祖父讲故事的时代,都是用锡伯语讲述的。到了何钧佑这一代,在他很小的时候,一到晚上,祖父就用锡伯语和汉语相夹的语言,把儿时曾经听到的这些故事讲给何钧佑和他的兄弟姐妹及村子里的孩子们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何钧佑的父亲也曾给他讲过家族传承下来的这些古老故事。由此可见,何钧佑的高祖父以锡伯文字记述的反映锡伯族先民部落时代生活的“喜利妈妈传奇”等故事,在其家族中已经传承了数代。此外,还有何钧佑的大爷(其祖父的大哥)讲述的反映锡伯族先民鲜卑医圣传奇的“黄柯与神袋子”等,这些故事每部都长达十几万字,堪称我国北方民族口承文学中的珍品。



何钧佑父亲何若太
何钧佑对锡伯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晚年有了闲暇以后,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抢救濒危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从2005年开始,便自觉地动手记录、整理其家族祖辈承传下来的反映本民族先民时代生活的长篇叙事。由于他晚年定居的农村买笔纸不方便,他就用小外孙女的作文本记录。为了节约用纸,他的字写得很小,而且每张纸的正反两面都写得满满的。日积月累,数年下来,他记述的故事一共写了密密麻麻的五十多本。用何钧佑的话说,这几年来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回忆这些故事、吃饭、睡觉。据粗略统计,他记述的这些由其家族传承下来的锡伯族长篇故事共有150余万字。在老人记录这些故事的2005年,他并不知道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做这些不为别的,就是缘于一种民族使命感,这种文化自觉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让我们为之动心动容。





在我们发现何钧佑老人会讲锡伯族长篇故事这一线索时,老人已经83岁高龄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加之其承传的反映锡伯族先民族群生活的长篇叙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于洪区政府本着“先保护、后立项”的原则,开始着手对老人的故事进行调查采录。为保证这项工作的科学性,于洪区文体局特地聘请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江帆教授为《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采录与编纂工作顾问。2009年7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教授在江帆教授的陪同下来到何钧佑家中探访踏查,充分肯定了何钧佑家族传承数代的这些锡伯族长篇叙事的文化价值。在这期间,“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相继于2008年7月和2009年4月被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该项目正式命名“锡伯族民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教授和何钧佑在一起。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和何钧佑在一起。




从2008年6月起至2012年9月,于洪区文化馆在江帆教授的指导下,先后组织了四个由民俗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成员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采录组,经过培训后,进驻何钧佑老人所在的村子,用现代的技术设备与手段,以专业的水准,对何钧佑老人的故事展开了调查与采录。



第一采录组于2008年6月2日进驻何钧佑老人居住的村子,采录组的成员有吕慧敏、张晓莹、李博斯、尹忠华。



2009年2月2日,正月初八,刚刚放过春节长假,于洪区文化馆又组织了第二个采录组进驻何钧佑所在的村子里。第二采录组成员有李博斯、王俊昕、宁静。



2010年7月21日,由李博斯、崔丹、廖子宜三人组成的第三采录组进驻村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录工作。



2012年8月2日,第四采录组进驻何钧佑所在的村子,开展采录工作,采录组成员有刘佳、仇萌、姜雪、刁长昊、李斯,崔丹。第四采录组同时也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的试点项目组。



沈阳市于洪区花城学校对何钧佑及其家族传承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展开了系统的校园传承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锡伯族民间故事》,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多种方式学习校本教材,全面开展“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校园传承工作。这意味着“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可能。






2008年7月和2009年4月被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该项目正式命名“锡伯族民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的保护工作于2013年在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和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非遗论坛》上交流。历时五年整理,长达一百五十余万字的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获第十二届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最高奖山花奖。













第一,整理采录组采集到的各种资料,将资料分门别类归档,为锡伯族民间故事的进一步传承提供最原始的资料。

第二,制作《何钧佑讲锡伯族民间故事》宣传片,以最直观的方式介绍锡伯族民间故事,让锡伯族民间故事走进于洪人的生活。

第三,研发于洪区本教材——《锡伯族民间故事》,为全区中小学开展锡伯族民间故事传承区本课程提供保障。

第四,举办国家级锡伯族民间故事研讨会。
鸣谢!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自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得到各级领导及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一路同行!





    江帆教授、杨久清教授与何钧佑交流。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教授与陈维彪在辽宁省非遗纪念日合影。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李松与课题组成员合影。




    关注 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