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悼念杨绛大潮中,我只点了三个赞

 

不懂装懂和跟风卖弄是这时代最廉价的滋补品要不咱多补补?...




得知我们仨终于团聚的消息,Nice姐又不怀好意的蹲守在朋友圈,观赏着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的追悼文。

有啥也不说转了就好的~



有文艺清新好学深刻的



还有,我是真心敬她爱她,仍在传播她所思所想的~



大家,真的读过她的作品,了解她的人生人品,敬她为人生明灯么?

在此,我不想细述茅盾文学奖名著《东藏记》中家住“刻薄巷”中以刻薄冷漠、造谣生事著称的“尤甲仁,姚秋尔”夫妇原型出自何处,也不想论证钱大师到底是“知道分子”还是“知识分子”。毕竟,也都是道听途说,也都是无从考据。

更重要是的,这关我屁事

在这次的悼念大潮中,我只点过三个赞。

第一个是一个朋友发自内心写的悼文,因幼时困境中偶遇些许杨氏文字,激励至今,颇有感触。

此番悼念,发自本心,合情合理。此为赞一。

第二个赞不描述,补图一张,一看便知。

在一片赞美之中能看到批评,给其它人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会让人感觉庆幸。



第三个赞给一位姐姐,她说,看过很多杨的故事和书籍,欣赏这位老人.

但我对她的尊敬在心里,她对我的影响也在心里,不在朋友圈。

发自内心的悼念,仍是我尊重的事情。因为我们掌握的东西有限,总认为文字与人品互为交织,但实际情景如何,未陪伴经历的人终是不懂。况且这些与我们凡人何干,这些文字给过我们陪伴感动足矣。在对盖棺论定之日,每个人都经不起推敲,之所以人们会进行求全责备式的追究,恰恰是因为有人不明真相,却将凡人塑造成神。

这些塑神的金粉,不仅将神打造成完全无缺,也给塑神的传播者们抹出一把金手,于是我们在朋友圈中转发分享这位素未蒙面,也不曾深深研读过她作品的老人的生平故事,轶闻语录,无非也就是呼朋引伴:

来,看我这只手离24K金是不是又近了一点?

在全民抓热点的时刻,

对于言之凿凿的故事,能够多一点独立思辩;

对于偶像式的人物,能够多一点深入了解和全面思考;

对于朋友圈这样的秀场,能够多一些内心独白,少一些人云亦云。

内心空虚的人,就不会喝多了鸡汤,又失却了自我。



Nice:友圈截图仍是真爱,求友情留住~~~


    关注 必耐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