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十墨”

 

(编者:王勇)本文发表于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吕墩墩主编的《艺术+》杂志第25期, 十墨一直在精进,感谢朋友...





(编者:王勇)本文发表于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吕墩墩主编的《艺术+》杂志第25期, 十墨一直在精进,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微微信神|威尼斯双年展|160

“当代艺术”不仅仅指作品和种类,它是一种国际间通用的“国际标准”,是符合逻辑关系的上下文关系。因为是逻辑关系,所以打破它必须使用新的逻辑和法则。

策展人奥奎在56届威尼斯双年展所推行的

引子

第三世界、特别是有色人种的艺术,是企图在这样的普遍通行的逻辑关系里用感觉打破逻辑。结果是他一方面给了他的种族艺术家走上国际展览的机会,而另一方面那些艺术家的“油画作品”,一种基于油画语言和叙事风格的油画,当它简单地、朴素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观众和逻辑关系都是不买账的。

国际展不是作品展,更不是产品展,也不是“商量展”。它是建立在去届和当下发展趋势的总体概念下的“观念展”。如果一个新的展览有一半以上都是“作品”,而“非观念”,那这个展览只是一个常规意义的展览。双年展如果只是常规展那是“相当遗憾的”。

奥奎选出的大量油画的想法使得这次展览起码留下了百分之三十的遗憾,他希望通过底层的声音告诉世界一个事实和现象,但他忘记了告诉真相用油画那太不直接了。说明奥奎学过油画而且热爱油画语言。





王轶琼  使用威尼斯

这是一篇在威尼斯写的“微微信神”,其中所说的逻辑关系同样适用对《十墨》的分析以及回答人们对“十墨”善意的质询。

艺术家的天性是自己去做品,然后无情地轻视其他所有有可能是新鲜的玩意,不屑一顾这是自意大利文艺复兴起就盛行的习气。也因为不屑一顾同时刺激了同行,于是文艺开始复兴。

那么“十墨”符合那些逻辑关系?



于立





李纯子在十墨3现场

“十墨”的第一企图——从水墨出发

从水墨出发,即是从中国艺术的基因出发。艺术的社会学首要元素就是考察基因的“始点”。缺乏“始点”的基因也许是变异、亦或是异类。而艺术作为基因来讨论恰恰犯了错误,因为遗传是有规律的,变异被列为病症,或遗传缺陷。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思维反而是沿着“遗传缺陷”进行的。这就是“十墨”从水墨出发,而不是直接去画水墨画的缘故。水墨画是纯粹的基因复制,所以会往越来越完美的方向深入,越完美就越脆弱,“文人画”是水墨画脆弱的代表。

“从水墨出发”是方法和方向,既可以有笔有墨,也可以无笔无墨,也会是非笔非墨。既制造笔墨,也破坏笔墨。将材料语言转换成观念语言,由物理语言往文本系统转译。这就造成了“十墨”的个性风格和个体语言的复杂变化和集体蜕变。



邵岩在十墨第二回之潮白河 射墨现场



李广明在十墨3现场

是对人文情节的翻越

艺术史历来都是社会史、经济史和国家历史翻云覆雨间隙和喘息的机会,这其中包含特定历史事件赋予的可能。达尔文、弗洛伊德表面上看是科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而在战争逻辑、国家体系和思想进化的过程中。慢慢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先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现在看来被奉为经典的哲学系统,也已经是一个老的话题。所有的哲学细节都反而成为障碍,哲学的本质是规则,越过规则成为当代文化的标志。人文主义者看到的世界此刻比艺术家看到的更远和更有人情味。当代艺术史的集体线索就是争先恐后的抢占制高点、提出口号,让自己成为工具和枪手。



吴国全(老赫)在十墨2现场  砸墨

十墨首先是手段,然后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驱使和启动。

这种手段的非功利性,来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当十墨艺术家选择山间野外、和风细雨和夜幕里实施作品时,输出了本质的情绪和远离城市的图景。十墨理解的美术馆也是一个“活体”概念,而不仅是流动的城市,在微信时代,活体更加符合人文关怀。所以无论在自然界做作品还是在美术馆,它们之间的界限被打开。

“十墨”的产生表面上看有偶然因素,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节点,通过微信平台和“群”这种特殊的放电系统引出的十墨论书写也是那个时间节点的故事。艺术事件永远只有开始,而且每个时间段的流变和过程都引导事件继续发酵。





吕宗平在十墨2现场



十墨2现场合影
十墨艺术是不断实践和交互感染的结果。十墨的艺术手段类似于兵器谱,但单一兵器的“一招鲜”是十墨不坚守的。而且艺术绝不是兵器谱的演练。艺术毕竟要回到思想史的层面。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起因是现实的困境和需求,是对人自身的关心呵护,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十墨》艺术家同时感受自身在 时代的理想和处境。







孙华卫  香墨现场   2014年
 


“十墨”关注的艺术切口是在分析大地艺术、物派、具体派、黑山、激浪,以及诸如对博伊斯“社会雕塑”的言说意义的怀疑。言说不是社会雕塑,社会雕塑的说法是裹尸布的托词,是伪后现代的命题。正如基督的裹尸布不是基督一样。“十墨”主张“言绘”,即语言就是绘画,绘画就是语言。微文本恰恰实现了语言图像学的转换,这个是博伊斯时代不具备的,包括安迪沃霍的理念也被微文本的概念颠覆。

文本在今天的概念不是“文章”、文字,或者表达,文本没有作者概念,文本的实现是和所谓的“读者”互为完成的。在文本时代,作者就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身份互换意味着作为艺术家的角色转换,经典的、学霸的艺术时代被微文本解构和刷屏。刷屏成为个体自主意识的开始。

十墨的文本完全起源于微信系统,“微微信神”文字装置的实施成为“十墨”系统的最主要的运行手段。对“负空间”、暗物质的理解和使用成为十墨艺术和其他多媒体艺术的区别。



王勇作品  禅描    十墨第二回之潮白河   2013年10月31日



王勇作品   写ZEN   十墨3现场  2014年北京东三环长虹桥



于立在十墨3现场
 


使用时间是“十墨”对艺术结果的一种推延和否定。艺术其实只有开始, 没有结束。结束论是对作品概念的暂时中断。所以“流变”的时间概念被十墨普遍使用,这既给艺术家留出了更多时间,同时,作品的可能性和变数被无限放大。在大的场域的展示方式因为时间流变的导入,提供观者更多的空间关系的交换和视觉感受。放大时间概念比放大作品有更大的时效性和力度。

时间同时把细节问题的处理变成了公共性。

现在看来《十墨》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王轶琼

2015年3月写于宋庄艺术区



十墨3现场合影右起:吕宗平  田军  李纯子 邵岩  于立  黄岩  吴国全  李广明  孙华卫  王勇



王轶琼   “一口烟”



王轶琼       《一人一P》    纸本设色      2016黄岩:“十墨”输出的是艺术地理。)



黄岩在十墨3现场



黄岩作品   国画研究圆石NO.1   纸本设色   68X68cm   2011年



十墨3现场



十墨第一回之白庙合影



李广明冰墨现场   2012年



李广明作品    冰墨系列 2011-02    纸本水墨   250cmx620cm    2011年





于立作品  炁墨系列2015-08  纸本水墨  500x160cm 2015年



邵岩   射墨   2012年北京今日美术馆个展现场



邵岩作品     青山独归远    纸本水墨  140x340cm  2013年



吕宗平作品       锈墨--中国笔划      宣纸国画色      96x196cm



李纯子作品     炒墨-6     纸本综合材料   140cm x70cm      2013年



吴国全(老赫)作品



孙华卫香墨作品



王勇作品   隐墨芥子园研究2015-77   纸上水墨   90x50cm   2015年



王勇作品     隐墨书之风骨   纸上水墨   180x90cm    2016年



2014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十墨SHI MO》

主编:老赫(吴国全:十墨之“砸墨”)

十墨,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和艺术事件! 十墨,从水墨出发! 十墨艺术家: 冰墨-李广明,炒墨-李纯子,炁墨-于立, 烟墨-王轶琼,射墨-邵岩,锈墨-吕宗

平, 隐墨-王勇,香墨-孙华卫,砸墨-吴国全, 涂墨-黄岩

想及时了解十墨艺术请点击本文上方十墨即可关注十墨微信公共平台,点击本文右上角三个点即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给“十墨'留言::如果您对“十墨”有任何建议想法评论展览合作意向等等,请点击本文上方十墨即可进入十墨微信公共平台界面,点击进入公众号即可在屏幕下方给我们留言!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及时与您沟通!谢谢!

E:  010wangyong@sina.com



扫一扫!


    关注 十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