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闻 这一方徽墨

 

今天,温润如山水的笔墨早已让位于冰冷高效的键盘,但是,你永远不会从键盘嗅得到一方徽墨里那松烟的缕缕香气。...





墨之珍品



旧时书房都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宝中的极品,当属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



徽墨是汉民族制墨技艺之珍品,因产于古徽州的绩溪、休宁、歙县三地而得名,为历代书画家至爱至赖之物,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之誉。

“邢夷始制墨”



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人工制墨之前,一般都采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为书写材料。

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还是审美观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渐渐淘汰。
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徽墨之产生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明清——徽墨盛世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



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

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因使用墨模而造型美观,质量上乘





▲ 徽墨模具

徽墨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

南唐李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

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是中国现在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徽墨配方“密不外传”,材质很重要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

传统松烟在今日几乎是不复存在了,而以桐油点烟取材,便成了今人退而求其次的首选。

炼制油烟的烟房需密闭不透风,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覆一瓷碗,烟熏在碗里。同等重量的烟煤,体积越大,比重越轻,颗粒越细,质量越好。反之,质量越差。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李廷珪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配方是指除了烟煤之外,加入的辅剂。同等的烟煤,用不同的配方所做出来的墨,其墨色也是完全不同的。

制墨中,加入麝香、龙脑、珍珠粉、金箔以及十数位中成药,在墨色及黑度上,即可直追古墨。在香味上,也更为怡人。

上述材料并非加的越多越好,好比烹小鲜之油盐酱醋,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只有最为适中的配比,才可叫好。



▲ 墨工将按秘方配制的原料上锅蒸煮,直至熬成胶状物

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经多种工序精制而成



徽墨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点烟是制墨的第一道工序,其后是和料。

和料就是把烟和胶还有一些中草药混合在一起的过程,经过一定数量的捶打之后,便制成了圆饼状的初制墨。

▲ 轻胶十万杵  摄影/余金城

胶的配比,在许多用墨人的眼中尤为重要。许多画家不惜重金购置老墨,就是因为老墨在岁月的洗礼下,完成了“褪胶”,所以不容易涩笔,墨色更加浑厚。



▲ 杵捣 摄影/余金城

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捣时如干燥粘杵,可反复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 锤墨 摄影/余金城

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中档墨翻打八次,每次谓之一折,每折24锤,高档墨折次递加。

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式样称准重量分成小馃,在恒温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搓时要用手劲按、捺、推、收。入模之墨置于坐担下,以墨工自重压平正。现在皆用螺栓压榨机代替坐担。

▲ 制墨师傅在称重配比。摄影/余金城
 


▲ 搓墨



▲ 制墨师傅在揉搓墨条,之后将墨条放入模具以挤压成型



▲ 墨条被放入模具以挤压成型

挤压后的墨待冷却定型才能脱模。脱模的墨经修边后送入晾墨场翻晾。

古代制墨入炉灰脱水,现代墨厂均以室内晾干为主。晾墨场要求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照射,风大要关窗,梅季要促进空气流通。晾墨要勤翻,以防墨坯收缩不匀而变形。

成型后的墨条被放到木板上摊开晾干。墨锭晾至三成干时,就要进行锉边处理。



▲ 脱模晾晒 摄影/余金城

之后就是描金:晾干后的墨锭在出厂前,工人会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以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描金是个细致的活,需要很大的耐心。



▲ 描金  摄影/余金城

研墨的意境:不研墨,不成书



在古人看来,从研墨到书写,从实物化为纸上云烟,这是一个凝气静心、酝酿构思的过程,墨一研,松烟的香气散开,精神感到极大愉悦,整个世界就安静了下来。



▲题为“韩滉文苑图”(局部)的画作中,文人运思觅句时,一童子正俯身研墨

研墨之必要,除了灵感构思的助益,在实际功用方面远胜于墨汁。现成墨汁胶质重,研墨较轻,因此更流畅顺手,层次感更丰富。譬如书写重要作品或小楷,非研墨不能尽畅其意。上好的墨,往往有助逸兴思飞。



▲古代书画精品之《伯远帖》,东晋王珣

孙过庭书谱有云:“纸墨相发,一合也。”说的是好墨需搭配好砚及好纸,才能让作品更出色。为了追求好的作品,古人往往不避繁琐,就连磨墨的技巧也颇为讲究,故有“磨墨如病”之说,此病非彼病,讲的是磨墨要慢,用力要匀,不可太快或太用力,否则无法磨出光泽。所谓“红袖添香”亦是这个道理。

千百年后日渐式微



传统的制墨,捣墨一般要10万杵,而且,制墨的每道工序都相当繁复,每块小小的墨块看似轻巧,实则包含太多匠人的辛苦。



今天,温润如山水的笔墨早已让位于冰冷高效的键盘,但是,你永远不会从键盘中,嗅得到一方徽墨里那松烟的缕缕香气。

资料来源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人民网、《 图闻丨正在消失的手艺

☞ 图闻|文人爱画画

☞ 尚志碑林因何被称为“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关注 瞭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