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呆了这么久,这些你知道吗?(第二十期)

 

有好东西就扔给我吧!投稿邮箱:2170169133@qq.com(或在平台窗口留言)...





"美丽准东"投稿邮箱:2170169133@qq.com(亲也可采用在本平台窗口留言方式直接联系我们)

割  礼



所谓割礼就是割去男孩生殖器上多余的包皮,医学上叫“包皮环切术”一般是在单月进行,孩子的岁数也要求是单数,如5岁或7岁。为了使伤口愈合得快,多在春秋季节进行,现在为了使孩子不耽误学业,许多家庭选择在假期为孩子进行割礼。
维吾尔族人把割礼称为“逊奈提”或“海提那”。将割礼仪式称为“逊奈提托依”或者“海提那托依”。割礼原为阿拉伯半岛古代居民的习俗,后被伊斯兰教沿袭,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被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并逐渐成为维吾尔族的一种习俗。



维吾尔把割礼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割礼仪式非常隆重。人们在屋顶上敲起纳格拉鼓,吹起唢呐,亲朋好友、乡邻们带着礼物前来祝贺。
在进行割礼前,男孩的父亲要给他准备新衣服、新被褥、新枕头等。有些地区在举行割礼仪式的前一天,受割礼的孩子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村里同龄小孩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玩一天,通知他们参加割礼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给骑来的马头上挂上各类布条。过去在许多地方实行割礼时,专门实行割礼数的长者把“吾斯吐尔”(折叠式小钢刀)藏在袖内,不让受割礼的男孩发现,开始长者佯装若无其事地给小孩讲故事,或是用其它方法分散其注意力,用手摩挲男孩生殖器的包皮,趁男孩不备,迅速地用竹板夹住其生殖器的包皮并割掉。手术前后仅用一分多钟,等男孩感觉疼痛准备哭喊时,将剥好皮的鸡蛋塞进男孩嘴里,堵住孩子的哭声,等孩子吃完鸡蛋,剧痛早已过去。割礼后男孩卧床休息几天,受到特殊的照顾,如今农牧区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在手术过程中不得有闲人旁观,尤其不允许孩子的母亲在畅
作为维吾尔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标志性仪式,在新疆这样一个穆斯林众多的地方,割礼的执行与否以及仪式的隆重程度成为一个维吾尔族父亲社会交往能力和民族意识的标志,因此维吾尔族对割礼非常讲究。近些年来,城市维吾尔族人的割礼在传统基础上有一些变化,现在大多数家庭请医生给孩子实行割礼术,割礼仪式也在手术完成后在宴会厅举行,仪式的规模和盛大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现实发展状况看割礼已经成为维吾尔民众加强联系,扩大交往的重要途径。

婚 礼



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礼,同时也是种族延续的必须,因此各民族的婚礼都展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维吾尔族也不例外。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们婚配过程一般包括:择偶、提亲、定亲、商定彩礼、订婚、结婚几个步骤。婚礼是宣布两人结为夫妇的标志,与汉族不同,维吾尔族的婚礼通常要举行三、四天。婚礼前,男女双方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发送请柬。婚礼第一天早晨,在女方家举行“尼卡”(证婚仪式),由阿訇念诵尼卡经,等吟诵完后,阿訇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一般问三次,新郎、新娘抢吃用盐水浸泡过的馕,馕寓意“同甘共苦”,同时维吾尔人认为盐和粮食具有左右人生的灵性,谁先吃到馕,家里的事就由谁做主。仪式结束后,新郎回家做婚礼的准备工作。第一天中午,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瓦甫,打着手鼓、唱歌跳舞。新娘穿新衣服,由伴娘及前来祝贺的朋友们陪同,聚集在家里,等候迎亲的队伍到来,新郎也由伴郎及前来道喜的朋友陪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朋友一起弹琴唱歌,耐心地等候接亲的时刻来临。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头蒙面纱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瓦甫高唱《迎新娘歌》。当女方亲友得知迎亲队伍来到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盛情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人们在新娘家院子里跳一会舞,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女方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当新娘流下眼泪时,朋友们会唱《劝导歌》。



迎亲队返回时,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弹着热瓦甫,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随后,迎亲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亲可以“拦驾”,不让迎亲队伍过去,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 

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站在布的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歌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个人趁跳舞的机会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后举行歌舞晚会,来宾们尽情地跳舞欢唱直至深夜。


婚后第二天早晨,女方家派几位妇女给新人送来早餐(,一般为抓饭薄皮包子等饭),男方家热情接待来客,并给每个人送一块布料,还给新娘送一身衣料,以及镜子、梳子、肥皂等礼品,也要送伴娘一块好布料。早餐之后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里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及伴娘赠送礼物,新郎也由伴郎和一两个朋友陪同,去给岳父岳母行礼问安,岳父岳母同样热情招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朋友,到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不同地区的婚礼举行方式略有不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维吾尔婚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少妇礼



维吾尔族妇女在结婚生了一两个孩子以后,在30岁左右时,要举行少妇礼,“居宛托仪”仪式,这个仪式由自己的父母操办,请一些要好的妇女来参加。



举行少妇礼的标志性发型是把头发从中间分成两股,梳理成两条大辫,并用两根线去掉脸面上的汗毛,这在民间称为“开脸”[4],其父母和丈夫也要赠送新衣、首饰等贵重礼物,表示祝贺。这个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该女子正式进入成人妇女行列,从此她可以公开参加社交活动,并操持家务。

葬 礼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宗教对于死亡的观点各不相同,这些观点支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丧葬礼仪。维吾尔族先民曾实行火葬,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后,葬礼仪式皆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举行,盛行土葬。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子女对父母要厚养薄葬,父母在世时子女要赡养他们,使其安度晚年,父母去世没有物品陪葬,做到来去无牵挂。

维吾尔人认为在星期五、肉孜节、古尔邦节去世是死者的幸福。许多民族都有落叶归根的习俗,而维吾尔族人更为讲究这一点,他们愿意在自己家里静静地死去。如果重病治疗无望时,他们便回到家里,而不愿死在病房,有人在外地去世,家人也要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维吾尔族人家有了丧事,亲人要唱丧歌,丧歌一般没有统一的歌词和内容由唱歌者自,内容主要是颂唱过世者高尚的品德。

维吾尔族人去世前,亲友前来做“都瓦”告别,请阿訇念《古兰经》的有关章节,祝其入天堂。人过世后,首先将遗体平放,用白布带固定其下巴,让人感觉过世者安详的睡在那里,其面部要朝西方安放。然后分头向过世者亲友报丧。得到消息的人陆续来到过世者家向过世者家人表示安慰,一般与过世者认识的人都会来奔丧。过世者家人要身穿长衣,男性亲属腰系白布或头缠白布在门外哭丧,女性亲戚身穿白裙、头戴白头巾、披白长纱丧服,在屋里哭丧,接受人们的慰问,近亲好友一般要系白腰带,妇女还披白盖头。
维吾尔族实行速葬,一般情况下,遗体在家停放时间不长,早亡晚葬,晚亡午葬。若其子女在外,等一两天也可以,但最多不超过三天,以免尸体腐烂。
葬前,将遗体放在“塔合特日完”(净尸板)上,有专门人员为过世者净身,若过世者为女性,则请年长的妇女或布维来为过世者净身,洗时按照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顺序擦洗3遍,洗时切忌不要将水流入口、鼻、耳、目之中。净身后用白布做的“克番”(裹尸布)裹身,一般男的裹三层、女的裹五层,并洒上香料。之后将遗体用毡子裹住,并盖上布单,由亲友们护送抬到清真寺为其举行葬礼,妇女留在家里不参加葬礼。葬礼一般在“巴木达特”(晨礼)、“皮西尼”(晌礼)、“纳马孜迪尕”(晡礼)或“主麻聚礼”、“节日会礼”之后举行。将遗体抬入寺院以后首先做“依斯卡特”,意思为最后一次施舍,过世者家人将分好的钱及财物给寺里的阿訇及其他人,然后行“站礼”,由阿訇念经祈祷。祈祷仪式结束后,众人将遗体抬往墓地埋葬。送葬时过世者的儿子及亲戚在“塔吾提”(灵床)前哭行,其他人走在后面“塔吾提”由年轻人轮换着抬,也有一些过路人主动抬着走七步以上表示哀悼。“塔吾提”经过时路人停立向过世者做“都瓦”。
遗体抬到墓地后,过世者的亲友将遗体从“塔吾提”上抬下,取掉毡子送入墓穴中,放平后整理四肢,让过世者头朝麦加方向,然后用土坯封闭内穴口,向外穴坑撒七坎土曼(维吾尔族一种工具)土。这时由阿訇们诵读经文,为过世者祈祷,过世者的孩子或直系亲属中一人前去阿訇面前,询问过世者生前是什么样的人,阿訇们便做出公正的评价,之后填平外坑穴,送葬的人为过世者做“都瓦”。过世者向众人分发“依斯卡特”(馕、糖、火柴、钱等物)。去墓地参加葬礼之后,众人又返回过世者家,再次念经祷告,安慰过世者家属。送葬的第二天晨礼后,过世者家人前往墓地念经做祷告。过世者家人一般要服丧40天,以示对过世者的哀思。过世者家人要在葬礼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祭事)对过世者进行缅怀和哀悼。

(文章摘自:《维吾尔族民俗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张海燕


    关注 美丽准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