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新疆哈密挖掘刺绣文化 打造丝路“密作”品牌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位于新疆东部的哈密,是连接新疆与内...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位于新疆东部的哈密,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的交通要道,作为多元文明荟萃交融之地,诞生了别具特色的刺绣技艺。如今,当地正着力挖掘刺绣文化,传承“非物”遗产,打造丝路“密作”品牌。

曾出土国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毛绣品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哈密五堡一处距今3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晚期古墓中,就曾发现大量精美的毛织服饰。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或尖顶毛线编织帽,身穿毛皮大衣或皮革大衣,内穿毛布袍、裤。这些毛织品有平纹和斜纹两种组织,织造紧密,染彩多样,有红、黄、棕、绿、蓝等多种色彩。其中有一件毛绣残片,残长58.5厘米,宽55厘米,彩色平纹,红底上满绣黄、蓝相间的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图案,工艺精良,装饰的风味非常强,是毛织物中的精品,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毛绣品,稍早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商代丝绣实物。

专家据此认为,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丝绸之路已显雏形。丝绸、刺绣品、玉石、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兴盛。新疆文化的灿烂与各民族极强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更与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自汉通西域以来,哈密作为丝路重镇和战略要津就成为重要的驻兵屯田之地,也是多种文化交流的孔道。
哈密刺绣寓意美好 别具特色

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使新疆多元文化具有稳定的社会基础。

1697年,哈密头领额贝都拉协助清军平息准噶尔叛乱,被敕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这就是第一代哈密回王。1698年冬额贝都拉奉诏进京陛见。1699年,哈密回王专门从北京请来工匠筑造回城和回王府。哈密回王府的所有官员甚至王妃的服饰均由清政府直接配给。心仪苏绣、京绣的精美,额贝都拉请来数十名绣娘为当地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哈密刺绣由此成为新疆传统刺绣百花园中的“牡丹”。

如今,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题材大多是花草动物及表现吉祥寓意的图案,植物花卉刺绣图案有牡丹、石榴、佛手、莲花、玉兰、水仙、葫芦、菊花、梅花、竹、忍冬、兰草、瓜果、葡萄、桃等;动物刺绣图案有龙、凤、仙鹤、孔雀、锦鸡、蝴蝶、喜鹊、蝙蝠、松鼠、螳螂、鱼等;天象纹刺绣图案有日、月、云、水、山;器物纹刺绣图案有八宝;文字刺绣图案有万、寿、福、喜;几何纹刺绣图案有直线、锯齿、万字、如意、回纹、龟背;人物纹刺绣图案有八仙。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针法也多种多样,如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法等较为常见。不同的技法与针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一件出色的绣品往往集若干技法、针法于一体。

刺绣在哈密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刺绣品类有服饰、床上用品、家居日常用品、厨房用品、生产用品等等,家电上有绣品,保温壶上有绣品,锅盖上有绣品,房间里的垃圾桶也有绣套,如此“精致”的生活,跃动着向往美好、爱护美好、追求美好之心。
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共有2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维吾尔族刺绣企业及合作社231家,有技能熟练的绣娘4000余人。

阿加汗·赛买提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一顶传了六代的小花帽讲述着一个刺绣世家的传承。阿加汗保存和创制的刺绣图案有300多种。两个女儿从小跟着她学刺绣,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儿子买合木提则是家庭创办的阿加汗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17岁的外孙女古扎丽努尔·斯坎现在已拥有设计专利49项。

今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哈密设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哈密行署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包括哈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传统刺绣的工艺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开发。以“密作”为公用品牌,建立准入标准,哈密刺绣产业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振兴。哈密市委、行署拨出265万元民族传统刺绣征集专项经费,全力支持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已将哈密刺绣骨干成员培训纳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安排专门经费,每年为哈密安排100人以上的培训名额,并通过刺绣协会、合作社、职业教育扩大培训成果。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出家门,不撂荒土地,用家居的技艺就能增收。如今,已有800余名各族“绣娘”参与,其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成为脱贫攻坚的可持续之策。

据悉,为大力弘扬哈密刺绣文化,今年8月17至18日,国家文化部将在哈密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阶段性评估会议,期间,还将举办“密作”刺绣师命名仪式、“密作”刺绣师刺绣作品展、清代维吾尔族服饰展、刺绣时装秀、哈密传统手工艺品展等多项活动,将哈密刺绣品牌发扬光大。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本期编辑:长江长江

原文请点原文链接↓


    关注 文化新业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