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舞中“动脖子”动作的来历

 

麦西来甫是流行于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融合歌舞、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的歌舞形式,它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





麦西来甫是流行于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融合歌舞、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的歌舞形式,它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礼庆典活动。

       《魏书·高车传》载:“高宗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

         这里所描述的男女弹唱歌吟的活动场景都在今新疆库车、吐鲁番的千佛洞壁画中出现过。

       11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称之为“索尔丘克”和“苏合迪克”的晚会和冬日欢聚,或为麦西来甫的雏形,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现在广为流传的麦西来甫是由这些古老的仪式和风俗演变而来的。

          麦西来甫的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一般在喜庆佳节、婚礼、丰收、亲友欢聚时,能歌善舞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舞蹈。

        麦西来甫以舞为主,配以歌唱,期间穿插一些杂耍、游戏,在集体舞表演结束以后麦西来甫才算结束,总体的活动气氛欢快热闹,参与者热情奔放。

          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参加麦西莱甫的人员没有限定,所以深受新疆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赛乃姆”是麦西来甫的的舞蹈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

       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

       而麦西来甫乐曲舞蹈正是以传统大型曲十二木卡姆为主,乐舞部分刚开始是独唱,接着几个人打起手鼓,然后有男女成双结对参与翩翩起舞,舞蹈的动作不断变化,节秦越来越快,所有的人单独旋转,直到疲乏或头晕退下,最后只下一、二人时达到高潮,他们便成了舞场上的佼佼者。这样,一轮结束,一曲又起,反复几次 。

         赛乃姆节奏平稳,适用于各种旋律曲调,舞者在乐声中自由起舞,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赛乃姆”对身体各部分的运用和配合上要求细致、巧妙,这是其主要的动作特色表现,尤其体现在运用得较多的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

       如头的部分有移颈、摇头;手指有弹指、响指、兰花指等;手腕部分有绕腕、翻腕、揉腕、挑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甩腰、板腰等;小腿部分的动作则更为丰富,如点、踢、跺、抬等等。



       移颈又俗称“动脖子”,这个说起维吾尔族舞蹈首先就能想到的动作有两种来历说明,一种说是佛教的一种遗风,另一种解释是小商贩们把需要卖的东西顶在头上,用移动脖子来寻找平衡,从而演变到舞蹈当中。

         所以说赛乃姆的舞蹈姿态有许多都来自于生活,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瞭望式、抚胸式等。当维吾尔族人民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其次在步伐上赛乃姆也有独到之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手部节奏结合紧密,如“开关步”要求步伐平稳且不能颠,步伐用最多的“三步一抬”,同样脚步平稳,略有微颤。

         塞乃姆的表演形式比较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是新疆维吾尔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娱性民间歌舞,屋内屋外均可进行,没有固定表演程式,表演时极其自由而即兴,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由一人、双人或集体随着鼓乐和歌唱翩翩起舞,观者与舞者会有密切交流,形成异常欢乐的气氛。

       舞蹈节奏也随之不断变化,由慢到快,舞至高潮时不断有相邀者接替歌舞。乐队伴唱者与周围群众热烈呼喊,鼓动舞者相互竞技以充分宣泄欢乐之情。在喜庆佳节、婚礼、麦西来普、亲朋相聚时,维吾尔族人民都要高兴的跳塞乃姆。

         所以赛乃姆一般比较凸显青年、姑娘和少年,青年人的舞蹈一般欢快活泼、刚劲有力;姑娘们跳起舞来轻盈柔和、舞姿迷人;少年们的舞蹈动作简单质朴,天真可爱,讨人欢心。


    关注 阳光麦西来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麦西来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