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州走向全国的“诗钟”

 

“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  这是林则徐所作的一联诗钟。诗钟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后...



“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

这是林则徐所作的一联诗钟。诗钟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一种韵文。清嘉庆年间,由福州兴起,逐渐推向全国。

林则徐


《辞源》说:“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拈题后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其声铿然,以为构思之限,故日诗钟”。诗钟的钟,有的用盂、钵或盘。

诗钟似律诗的“儿子”,所以有“改诗…‘折枝诗”的说法。在形式上,又像对联,因此又叫作“钟联…‘钟旬…‘偶句…‘联吟”。诗钟分四格:合咏格、分咏格、笼纱格、嵌字格。合咏格只咏一件事物,分咏格、笼纱格、嵌字格一般都在上下联分咏两件事物。诗钟格前三格都不能在钟联中出现题字,只有嵌字格要求在钟联中嵌入题字。

嵌字格以任意拈出的两个字,分别嵌入诗钟的上下旬,以所嵌的位置称为“第几唱”,有“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等格。将同一命题从一唱到七唱创作一套的诗钟称为“连环唱”。

诗钟原是先生出嵌字题,让学生练写七言对偶句的方法。如林纾12岁时曾拈“两、空六唱”作出:“不住猿声啼两岸;但闻人语响空山”。后来诗钟成为文人斗敏、斗智的文字游戏。在极短的时间,展示作者的才智和文思,有点“七步诗”的味道。

当年全国各地的诗钟社多以福州人为主。如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北京创立了“吟秋诗社”“荔香吟社”,光绪年间,福州人陈宝琛、严复等组织“灯社”。在广州有“与社”,上海有“江南吟社”,南京有“滨社”“法社”,苏州有“折枝吟社…‘寒山社”,常州有“鲸华社”,台湾也有福州人组织的诗钟社。同治年间,船政大臣沈葆桢,常叫幕僚拈题分韵,限时制定,留下《船司雅集录》。林纾则组织过“冷红吟局”。
诗钟一则


较早记载诗钟的有福州莫友堂的《屏麓草堂诗话》、李家瑞的《停云阁诗话》、黄理堂的《雪鸿初集》和施鸿保的《闽杂记》等书。1848年的《屏麓草堂诗话》,记述了林雨田的一联诗钟“老鼠过街”:“风摇老树啼鸦舅,雨过香街卖鼠姑”。1855年的《停云阁诗话》收录了林光天分咏“卖汤丸、破伞”的钟联:“重叠碗声喧夜市,零星雨点落春衫”。1881年的《雪鸿初集》刊录林则徐嵌“陈、人”第一唱的“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和本文开头那联诗钟。施鸿保的《闽杂记》专列“嵌字偶句”和“分营偶句”两节,记述了福建福州的诗钟。

诗钟活动主要有“聚吟聚唱”和“散吟聚唱”两种形式。“聚吟聚唱”是社员定期相聚,拈题定格,限时制定,收卷后评出状元、榜眼、探花、鸿胪。“散吟聚唱”是将事先拈出的命题,由主持人分寄各人,限期收稿,然后由专人抄写,并不署名,再分发众人评定名次。

诗钟在格律上对字数、平仄、题咏、对仗的要求严谨得近乎苛刻。特别是时间的严格限定,清人徐兆丰《风月谈余录》说:“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如此难度,使诗钟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限制,后来逐渐衰落。

(转自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关注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