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难忘——华侨林绍良先生回乡纪行

 

林绍良  1990年8月8日中国和印尼恢复外交关系,10月30日林绍良就迫不及待地回国了。他不是自己一个人回...



林绍良先生
1990年8月8日中国和印尼恢复外交关系,10月30日林绍良就迫不及待地回国了。他不是自己一个人回来的,他是和林文镜先生、他的弟弟林绍根率领200多人一起回乡的,可惜他们的哥哥林绍喜已于4年前去世,否则,他也一定会一起回来的。林绍良这次回乡距离上一次的1961年,头尾已经30年了。我们不难想象他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为了迎接林绍良先生,福清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时县城只有南门兜有一小段路,而且还脏、乱、差,猪、羊都在路上“随意”走动。工作人员提前一两个月做环境卫生,并挨家挨户通知:“绍良先生就要回来了,大家把牲畜都圈好了,别放出来。”

乡亲们得知林绍良先生要回来,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等到林绍良先生回来的那一天,老百姓都兴高采烈地自发在小桥街上夹道欢迎。林绍良先生在南门兜下车,一边沿着小桥街走,一边和群众打招呼,一直走到县政府。

牛宅村林绍良的祖屋
在上牛宅村的路上,林绍良听到妈妈在哄孩子,情不自禁地示意司机放慢速度,那久别的乡音,那熟悉而遥远的土话,林绍良听得真切,听得入迷,不禁感叹一声:好动听啊!

到了村口,大家下车徒步往前走。远远地,林绍良就听到村民以不干不净的福清话相互打招呼。林绍良笑了一下,陪同人员以为这不干不净的土话不文明,让见多识广的大富豪见笑了,有点不好意思,想解释,又不知从何说起。然而,林绍良却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点头,摇头,微笑,弄得不明就里的陪同人员心里有点忐忑不安。长年在外,林绍良把那浓浓的乡情都寄托在乡音里。时隔三十几年,在家乡再次听到乡音,这乡音在他心里激起的情感波浪,是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的,也是任何局外人难以体会的。

林绍良伉俪回到家乡福清海口镇牛宅村,受到乡亲们夹道欢迎
到了家乡,林绍良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村里村外,山上山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村民们知道牛宅村出了个大华侨大富翁林绍良,却并没有见过这个传奇人物。热烈的欢迎场面过后,当林绍良以一个平常老人的形象出现在这条既熟悉又陌生的道路上,人们的目光依然是陌生的疏远的,只有好奇的小孩子们在远远的地方探头探脑,问东问西。

但是,牛宅村的每一寸土地,牛宅村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对于林绍良来说,是无比亲切的。

林绍良一行慢慢地走进牛宅村。一边走,林绍良一边向陪同人员介绍他记忆中的牛宅。

他说,我们牛宅还有一个名字,叫龙泽。龙泽,好听吧!你要是从高处看,我们牛宅的地形,恰似飞燕下山,所以,自古就有“燕穴”之称。燕穴,飞燕之穴,往哪里飞?往南飞,所以到南洋去的人很多。林绍良笑了一下,我是其中的一只南飞燕。

有人说,你是领头的大燕子。

林绍良先生摆了摆手,不能这么说,各人有各人的精彩。

有人说,实事求是地说,您最精彩。

林绍良再次摇手,说:林万庄,林万鼎,林圣进,林国民……还有许多“南飞燕”,他们的人生都很精彩。我只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或者说,比较幸运的一个。接着,他就讲起他和林国民如何合作,捐资建设元华路。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元华路吗?大家都说知道。林绍良说,不忘父辈的恩泽,不忘祖宗的功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路修得还不够好,我们想,在适当的时候,再捐一些钱,把路弄得更好一些。

果然,5年后,他和林国民再次捐资,把从福清到海口的元华路修成路基宽度为56米、水泥路面36米宽的大道。这是后话。

人们簇拥着林绍良,慢慢地走过后宫渡槽、坊兜、古井、古池,走过大王庙,走过郑氏下祠、郑氏上祠,绕道村委会大楼,来到林氏西祠,来到林氏东祠。

从东祠到西祠,林绍良说,你们知道林氏西祠有多古老吗?它是明万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建的,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后来,大约是明末清初吧,西祠的后院被海匪烧了,一直到50年后,也就是清朝康熙三十八年,才得以修复。后来,乾隆年间,素园公捐资修建两扇辕门。说起来,东祠建得要晚一些,建成之后,正值明、清交替,驻兵祠内,破坏不堪,几经周折,先人多次捐资整修、补建,一直到乾隆十八年,也就是1753年,建成回廊、火墙、杯脊、照墙,才算基本完工,不容易啊!

林绍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可惜自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祠堂被用来堆放垃圾畜粪,甚至饲养牲畜,无人管理,破损不堪。一直到1989年,海外侨贤捐资120万元在原址重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重建后的宗祠为仿古封闭式砖混结构,用行家的说法,叫六扇三进,一亭二天井。硬山顶,燕尾背,国公帽墙。柱、梁、椽、枋、斗拱、悬钟、雀替等均为水泥构件,惟妙惟肖,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祠堂内的楹联、壁画、匾额,集书法、雕刻、绘画等等,也都各具特色,文化内涵比较丰富。

其中一副对联,现在读起来,还有点“正能量”意味:莫忘祖辈先贤千秋志,不负海外赤子一片心。

最后,林绍良一行在林氏祖居前停了下来。他自豪地说,这是我祖上林化熙的故居。

林化熙,号麦野,字阿嗥,林氏始祖永伸公之十一世孙。这座故居就是他生前居住的房子,几百年了。木扇墙,瓦屋顶,门前有三落深大埕,大埕东西两侧立有双斗旗杆。几百年的房子,木扇门户全都腐朽脱落了,后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林氏宗亲出钱修缮,以石换木,所以成了今天的样子。

林公化熙为人廉洁,公正醇和,事亲至孝,助人为乐。明隆武帝对他十分赞赏,拜他为国子监博士。1647年,清兵攻陷海口,林化熙不屈,被斩首街市,从容就义。

临刑前,他在狱中给我们留下三首诗,其中一首五言绝句,比较好背,我试着背给大家听:“吾发戴吾头,吾头表吾心。莫言乏明哲,名义古今珍。”

念完诗,林绍良说,我们祖宗可是个有文化的大知识分子,还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林绍良顺势竖了一下大拇指,在场的人再次发出一阵笑声。别笑别笑,林绍良说,我说的是正经的。他这么一说,大家就笑得更欢了。看大家笑得这么开心,林绍良忍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

看完了祖上的故居,林绍良又带着大家来到位于牛宅中心的老街。

这是一条古街,以前叫合掌街,从东到西,60来米长,2米来宽,两边都是低矮的小平房、小店铺。听说古早时,这里经营的大都是米粉、打铁和食杂小买卖,还有一间理发店。这大概是民国时期开的吧,不好说。

古街现在已经没人居住了,只堆放柴草。原来木板墙有的也已经改成砖墙或石墙了。但是,古味还很浓,人们看得津津味,都说,将来,这里可以开发成旅游区。

按林绍良的意思,还要带大家去看村里的古牌坊和郑爽纪念室,大家怕老人太累了,都说,以后吧,以后再看。

林绍良想了想,说,我是导游,导游得听游客的。我们先吃饭,吃过午饭,再上山。

大家又都笑了起来。老先生反客为主,掌握了主动权。说实在的,要说起这牛宅村的历史,所有人都没有老先生熟悉,更没有他说得好,说得生动,引人入胜。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老先生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

于是,午饭后,稍事休息,林绍良就带着一帮人,兴致勃勃地上山了。

在往回走的路上,林绍良还兴致勃勃地说了句小时候经常说的家乡俗语:“撒尿也要看风势。”接着林绍良说,因为风势如果不对,可能会溅到自己的脚上。经营企业也是一样,要看市场的供应方向、看政策的大方向,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这一次回来,“风势”很好,林绍良在家乡住了大半个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8个乡镇和部分村庄,参观学校、工厂、风景区,出席了31个公益事业和投资企业的竣工剪彩或奠基仪式。

林绍良是一个善于辨别风势和抓住机遇的人。一个更大规模的捐资与投资计划在他的脑海开始酝酿起来了……

(闽都文化2017年第二期)
欢迎关注闽都文化公众号


    关注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