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微经2 - 3」比较静态分析(中)

 

在本节和下一节中,我们将从方向、程度和福利三个层次,看下比较静态分析框架到底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本节只讨论前两个层次。...

知识 | 第011篇   --   总 | 第021篇


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 

第3节  比较静态分析(中)


上一节中我们讨论过,比较静态分析框架可以帮我们分析的是:当市场上某个或某几个“外生变量”的取值发生变化时,市场上的“内生变量”会如何变化。

事实上,这里“内生变量”并不只有均衡价格和交易量,也包括买卖双方的总剩余,在经济学中,我们也称它为“福利”。在本节和下一节中,我们将从方向、程度和福利三个层次,看下比较静态分析框架到底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本节只讨论前两个层次。

1方向



曼昆在他最喜欢的冰淇淋市场的例子中,这样介绍比较静态分析:在夏天,炎热的天气使市场上冰淇淋的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右移(任一价格下的需求量增加),这进一步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交易量变大,如图1所示。


图1  比较静态分析
在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生变量“天气”变化,导致了“需求”的变化即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进而导致了内生变量“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化。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结下来,需求可以减少、不变、增加,供给也可以减少、不变、增加,共有九种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依次画一下试试。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况,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能得到的结论只是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变动的方向,有时我们还想知道它们变化的程度,即我们知道价格上升了,但是上升了多少呢?这便需要引入“弹性”的概念,也是本节的重点。

2程度

相比很多“表面上好理解但实际不好理解”的概念,“弹性”可以算作一个“表面上不好理解实际上不难理解”的概念。恰好刚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什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济学读物?”截取答主Sarah Li答案的一小段:

“不了解经济学基本知识会很难系统理解”,这个感觉很对,通俗读物看多了很容易跑偏。想打经济学的基础,想要有系统,除了大学微观教材,没有别的途径。如果你是高中生,看初级微观应该不困难。各个版本的教材框架都差不多,很多人推荐的曼昆就挺好。如果你能坚持看到弹性的概念而不疯,那就接着往下看。

回想自己最初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时候,确实是自以为一马平川地看到“弹性”,之后就一脑袋浆糊,不过还好自己坚持看了下来。那么,“弹性”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图2。


图2  需求的价格弹性
图2所要表示的,是各种“弹性”中最常见的一种——“需求的价格弹性”,含义为: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显然,如图2所示,当需求曲线更陡峭时,价格变化导致的需求量变化更小,相反,当需求曲线更平缓时,价格变化导致的需求量变化更大——对此我们可以“大概地”说:前者弹性更小,后者弹性更大。

但是,如果“陡峭程度”就是弹性,那弹性岂不就是需求曲线的斜率了么,这又有什么“表面上不好理解”的?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下弹性的公式就知道了。
如公式所示,跟斜率的定义“变化量之比”不同,弹性的定义是“变化百分比之比”,化简之后,等于斜率再乘上一个P/Q——弹性是定义在“一个点上”的,而非定义在“整条线上”。所以,严格地说,“某条需求曲线的弹性更大”的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按照公式求一下便知,一条需求曲线上每个点处的弹性值都不同,且其绝对值随着Q的增加而递减。

此外,关于弹性及其公式的解释还有以下几点:

  • 顾名思义,公式描述的是需求的“价格”弹性,不是需求对“供给”的弹性,也根本就没有供给什么事儿。如此强调是因为,一个常见的混淆就是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当作“供给曲线移动时,均衡交易量的变化程度”。当然,它确实跟需求有关,但这并非“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本意。
  • 为什么要把弹性定义成这样而不能直接用斜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直接用斜率作为弹性,那么弹性的值就与商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度量单位有关。相反,如果用“变化百分比之比”作为弹性,则可以去掉单位,同时也保留了弹性想表达的含义。此外,如此定义弹性也方便了理论推导,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 弹性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假如以“我”对某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例:如果弹性较大,即价格只要上升一点,我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很多;如果弹性较小,价格上升很多,我的需求量才会减少一点——它想表达的其实是商品对“我”的重要程度,或者说,不可替代性。
  • 因为需求曲线上点的弹性一定为负,供给曲线上点的弹性一定为正,所以一般而言,为了简便,当我们说弹性大或小,指的都是弹性值的绝对值的大或小。此外,以需求的价格弹性为例,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有若干种:商品自身属性、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等。此外,弹性也可能因为时间的拉长而变小,即:把眼光拉长,当下对我们不可替代的东西,之后可能变得可以替代了,比如火力发电、汽油汽车等等。
  • 抽象地看,弹性描述的就是“一个量A对于另一个量B的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定义为“A的变化量百分比,比上B的变化量的百分比”——事实上它可以用来刻画的关系有很多:比如,“消费者在娱乐方面的消费量,对其收入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消费者的“娱乐消费收入弹性”;再比如,“消费者对苹果的需求量,对橘子价格变化的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消费者的“苹果需求量对橘子的交叉价格弹性”。可以构造的类似的定义还有很多,但经济学关注的一般就是例子中提到的三种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有了以上解释,不知道你是否理解了弹性及其公式的含义。这里我还想再谈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弹性,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刚学习弹性的时候我自己也困惑,这么一个让人迷糊的概念,除了做题时候,到底还能用在哪儿?后来,在能源经济学领域遇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大家可能也知道,我国目前的天然气价格并不是市场化的,而是由政府制定。以天然气消费大户北京来说,为了尽可能让天然气这种相对更清洁的能源替代煤,缓解雾霾压力,就需要进口更多的天然气,比如从俄罗斯。然而,这又带来了其他问题:首先,要进口天然气就要修建管道,这是相当大的一笔投资,如果不上调天然气价格,政府很可能承担不起;其次,天然气的购买合同通常有“照付不议”条款,也就是说,只要签了合同,定下了购买量,不管能不能用完,都要根据合同支付费用。那么,政府及油气公司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跟俄罗斯签了合同,并修建了管道把天然气运到北京,并上调了价格,消费者会不会因为价格太高改用其他能源,最后管道白白修建不说,还要按照“照付不议”条款向俄罗斯支付费用,岂不是赔大了?所以,对于政府和油气公司来说,在签合同、修管道之前,准确地估计消费者对天然气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这个弹性怎么估计呢?

前面说过,弹性表达的是一种“不可替代性”的含义——弹性越小,程度越强;弹性越大,程度越弱。同时,不可替代性又与具体的使用场合有关,以北京为例,发电、取暖、工业燃料、生活燃料是天然气消费的大头。发电,其实大部分电力来自于燃煤,但因为煤电机组起停成本高,一般用作base load,虽然天然气比煤贵,但因为天然气机组起停成本低,一般用作peak load;取暖,用燃煤取暖会加重雾霾,天然气则清洁一些,但成本较高;工业燃料,涉及众多部门的生产流程,分析其中天然气的需求弹性是一项大工程;生活燃料,比如炒菜、烧水,如果不用天然气的话用什么呢?电?更贵!煤气?煤气又从哪儿来呢?综上,北京对天然气的需求价格弹性,需要详细考察以上每个使用用途才能估计出来。

总之,这里并非真的要得到一个估计的结果,只是提供一个分析现实问题的思路,而我真正想说的是:诚然,弹性非常值得关注,对弹性的估计影响着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然而现实往往非常复杂,很多时候,理论能帮我们的非常有限。所以,希望有志于学习经济学的朋友,也多多关注现实问题,不要只是沉迷于理论的完美世界里。

「完整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关注
「零敲碎打」是一个人像化的公号——记录思考与收获,分享生活的知觉。这里的文章被归于不同系列,且都是原创:

  • 「求真」系列:关于某现象原因的分析
  • 「求善」系列:关于对错善恶的思考
  • 「模型」系列:关于抽象的思考、行为方法
  • 「知识」系列:学习内容的总结
  • 「随笔」系列:一些生活体会的探讨
欢迎你的关注,期待真诚交流。


    关注 零敲碎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