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知人三法

 

孔夫子的知人三法孙晓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如何知人?...

孔夫子的知人三法
孙晓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如何知人?这是个很难的问题。

自古以来,帝王们都渴望掌握知人善任的专业技能,慧眼识人,选贤任能,以辅国政。教育家们如孟子则渴望“得天下之英才”,因材施教,助其成才成器,并以此为人生一大快乐。就连闺中女子也希望寻到值得托付终身之人,海枯石烂,情比金坚,真如卓文君所叹“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可无论我们怎么小心避免,却经常会有奸臣当道,遇人不淑的情况发生。有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心思自然明了。可有的时候,就算彼此天长地久常相待,你也难知对方微妙之心思,讳匿之想法。紫霞仙子也只有用法力入得至尊宝的内心,方才读懂他的所思所想、情意如何。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没有孙悟空火眼金睛,真难看得透对方是何妖魔鬼怪。

其实,早在三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他的知人三法。《论语·为政》写道:“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最后一句话意思是,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孔夫子说了两遍,言语间看得出他对自己提出的知人三法很是自信。那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知人三法是什么意思呢?且为您细细道来。

一、视其所以

看看他做事情的目的。

为人处事,目的宜正,动机宜纯。治国为政者当以国事为先,以苍生为重,正如老杜所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哪怕自己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生活困窘,也依然关心天下黎民,叹息百姓生灵。

《孟子·离娄下》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别人挨饿,落水,就仿佛自己挨饿,落水一样,这就是“己饥己溺”之思。这种以自己为后,以他人为先的圣人思想,在范仲淹处得到更好的解释。范仲淹求得古仁人之心,说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来是因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心怀天下,则无所不往,自然“不患人之不己知”了!

而那些窃国大盗,有多少都是举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喊着“为民起义”的口号,可心里却有“黄袍加身”闪闪发光,“香车美女”窃窃私语。料他们得逞之后也必定是个荒政昏聩、祸国殃民的“主”。

动机之纯正有两个测量标准:一则合乎礼,二则合乎义。

礼为万世之尺。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为端正,恭敬得体,自然受人爱戴敬仰。

义为处事之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坚守节操,不失仁义,有君子之风,必然值得信赖与托付。

二、观其所由

看看他做事的方式。

身正而行,磊磊落落,虽路途坎坷,命运蹭蹬,也不能消其日月之光芒。暴戾恣虐,结党营私,虽高官厚爵,万人簇呼,也一定要避而远之。太阳底下,你的一举一动无法隐藏,一个人的想法一定会在他的行动方式上得以体现。

还记得《寡人之于国也》里面的梁惠王自称对待自己的国家百姓“尽心焉而已”。国家遇到灾荒,百姓困苦不堪,身为国君的梁惠王是怎么做的呢?梁惠王说: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孟子听后则以著名的“五十步笑百步”来批评梁惠王,这种治国之法分明是个头疼医脚的办法,根本不能解决赈灾救民的问题。结果呢,梁惠王却不得其解地感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再看看那个被曹操杀了的杨修吧。《三国演义》里说“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自作聪明地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还有后续的“一盒酥”事件,“世子之争”事件,虽然杨修几次猜到曹操的心思,但他却毫不顾及曹操的感受,曹操自然是“愈恶之”,以致最终“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王熙凤则又是一例。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虽然精明能干,但却笑里藏刀,暗地里,算计之精,敛财之酷,终“误了卿卿性命”。所以啊,有一些看似聪明的做法,恰恰暴露了自己机巧算计的内心。

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同为隐者,也因方式的不同,选择的不同,而有小中大三重境界。有些人虽然身处昏聩纷乱的时政,但他们能够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顶尖的隐士。

三、察其所安

看看他安心于何处。人安于何处,安于何事,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胸怀与境界。

胸怀之阔,境界之大,承得了风雨雷电,盛得下不解误会,自可安心于困顿危难,无动于富贵利诱。

《论语》里写道:“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去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小人之心若浮萍飞絮,风吹则散,雨淋则乱。君子之心如磐石泰山,雷打不动,坚定不移。

有人说,孔子一生跳槽无数,自鲁适卫,自宋齐至陈蔡,不亦是苏秦张仪朝秦暮楚乎?怎见其安心耶?非也。虽然孔子累累奔波的国都在不断变化,苦苦劝说的国君在不断,但是他的内心是始终停留在“恢复周礼”这条伟岸大道之上的。所以,他的弟子们始终陪伴在老师身边,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为实现老师孔子的政治理想而矢志不渝。

心安于何处?大儒张载早就为我们设定了一条亘古不变的心安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君须记,那些置心思于一厘一毫之利益者,必是鼠目之辈;那些寓情怀于天地古今之浩瀚者,方为百世之师。

喜欢国学的朋友们,请继续关注我们“四味书屋”公众号吧!


    关注 四味书屋9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