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的祭奠礼仪及要摈弃的陋习

 

关注《阿敏》杂志致力原创不做文章搬运工。微信ID:aminzazhi长按二维码关注《阿敏》公众号...

关注《阿敏》杂志 致力原创  不做文章搬运工。
微信ID:aminzazhi


长按二维码关注《阿敏》公众号


目 录

一、穆 斯 林 的 丧 葬 礼 仪

二、革 除 落 后 陋 习,不 再 抱 残 守缺

——关于穿白戴孝的问答

三、认清“护心杜阿”、崇尚“圣容”的实质

四、揭穿“传经”的骗人之举

五、关于走坟、念经的对话

前 言

众知,回回民族(简称回民或回族),是历史上由西亚和中亚来华的穆斯林人群吸纳部分信仰了伊斯兰的汉、蒙等人群而融合的民族。伊斯兰信仰是这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根基和关键纽带,可以说没有伊斯兰信仰,就没有这个民族。如今,我们已经丢掉了自己的语言,失去了原来的容貌,随从了许多汉俗,除剩下的伊斯兰信仰外,找不出带有回回味的特点和习俗了。就是说真正的回回特点或习俗只属于与伊斯兰信仰紧密相联系的那部分。

关于回回习俗,常言道:“回回事——吃和死两个字儿”。且不说这概括的是否准确与全面,仅就保障清真饮食和祭奠亡人而言,确是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两件事。当前,回民人家遇有丧事时,不论信仰的程度深浅,还都离不开伊斯兰信仰的定制,履行洗、站、抬、埋(土葬)的仪式。但是必须指出,除尚存的这些伊斯兰信仰支撑的仪式外,有些地区掺杂了一些外族习俗,在追念和缅怀故去的亲人时,有许多做法已经与伊斯兰渐行渐远,甚至超越了伊斯兰定制的限度,偏离或歪曲了正信而成为种种的陋习。

由于我们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生存于异教人群之中,而我们自身又缺失系统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加之近年来各种“新潮”涌起,使我们对一些风气与行为的正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判别,在宣传教育上又极为薄弱,所以各种歪风陋俗每况愈盛,使正风难以确立或畅行。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事,认真审视我们自身所遵行的做法是否符合信仰的要求,不要泛泛地把一些事情都挂在所谓的“回民习俗”上,如前所述,偏离了伊斯兰信仰哪来的“回民习俗”?作为在教门上有一定操守的信士,更要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准则,把信仰的定制与习俗搞明白,把当行的和该禁的弄准确了,要在遵主命、践圣行上率先垂范;对于信仰淡薄的同胞们,既然丧事和追念亲人要靠在伊斯兰的教门上,就得要学习点教门知识,强化自身的信仰,事事都得问个什么、怎么和为什么,不能随从一些不明不白的做法而不知自己在干啥,或者只当成寄托哀思的形式而愚骗了自己。

这里,编选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论述,对照《古兰经》和圣训,晒凉我们在葬礼及追念缅怀亡人中的一些问题,检讨偏差,探究理念,澄清是非,摈弃陋习,抵制“超越真主规定的限度”的行为,遏止追随迷误“时尚”的风气,,努力落实和践行伊斯兰正道。

一、穆 斯林 的 丧 葬 礼 仪

人类有生命,而生命源于真主,来到现实世界完成生育、成长、老迈,最后归根复命走向死亡——从今世走向后世。这是真主的法度或前定,不可抗拒,“每一个有气息的,都要尝死的滋味,然后你们被召归于我(真主)。”(《古兰经》29:58—59)。所以,每一个穆斯林既要努力营谋今生,好像永远活在世上,又不忘料理后世,好像明天就要死亡。穆斯林崇拜真主、服从主命,对生与死有坦然和明确的认识,并且当一位穆斯林临终和归真时,家人和亲友们要按着伊斯兰的定制,依据教法,履行如下的礼仪。

【做“讨白”】 做讨白,即对自己的信仰缺失行忏悔,表达对真主的信仰、敬畏,求祈真主的恕饶。这本是穆斯林平日要经常做的,在每番礼拜中也有此类的祷词。如果有谁平时没有或缺失善功,至少要在临终前表达一下对真主的信仰,认识和忏悔自己一生的过错乃至罪过,向真主悔罪求饶恕。由于这是向真主悔罪求饶的最后机会,所以在临归真前慎重地做个讨白,对任何一位穆斯林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往往因临终时神志不清,难能表达真意,所以必须要抓紧,要趁头脑清晰时进行,而且要明白做讨白的内容、过程和意义,不可流于形式。同时要念清真言。清真言阐明了信仰的核心和基础,临终前能主动地念清真言,是对信仰的明确的表达,是获真主恕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可赞的“嘉仪”(穆斯台哈卜),家人或亲属应当适时提醒临终人(特别是在弥留之际)念清真言。

【守“埋体”】 当人“无常”了,家人或亲友要将亡人口目闭合,捋顺四肢,头偏右侧,脱掉衣服,白布覆盖。“埋体”要停放在清洁室内,保持安静,点芭兰香,要摘除人物和动物的照片等形象物,要禁止宠物进入,不在埋体室内吃饮。

人无常了,亲友们悲伤哀痛是很自然的,但要节制,不可过分。此时,要抓紧时间做各种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发送,伊斯兰主张速葬,要让亡人尽快入土,因现实条件等原因,“埋体”停放时间不得过长。做到速葬为嘉仪(穆斯台哈卜),否则是可憎恶的(买克鲁亥)。而且规定,不论谁都要就地埋葬,绝不主张将埋体运回故里,即使亡人生前有嘱托或“口唤”亦不可。家人和亲友们以亲情和敬意守护“埋体”,一定要有大净,不穿白戴孝,不嚎啕哭丧,不下跪、鞠躬、磕头,不得嬉戏、喧嚣;亲友来吊唁时,要念“清真言”、“台斯迷”,念:“印乃吝俩席,卧印乃伊莱希,拉至欧乃”——“我们确属于安拉,我们终将归于安拉。”(《古兰》2.156)

【洗“埋体”】 洗埋体,是教法规定的“当然”(瓦直布)。洗埋体人可以是家人或挚友,也可以请寺里人帮助。男性洗男亡人,女性洗女亡人。一般三人操作:盛水、递水和冲洗。不用手直接接触亡人的肌肤,冲洗时要戴手套(或用棉花),先做小净(净下后换手套),再洗大净,基本上与平时做大小净一样,唯有口鼻不行洗漱(或仅作擦拭)。洗浴中可先用皂角,但最后要冲净、擦干。

“埋体”洗过后,用白布裹身,即穿“可凡”。穿“可凡”时经常撒上香料:樟脑、冰片、花椒等。“可凡”布只能是粗织白色棉布,禁用绫罗绸缎或高档的布料。

男“可凡”三件:大卧单、小卧单和坎肩单;女用“可凡”另有胸布(又称缠腰)和盖头共五件。其中大卧单用作最外一层裹体,宽能包裹尸体,长度超过身体两端20厘米,约7寸;小卧单宽与大卧单相同,长与身长相当,用作内层裹体;坎肩单又称“匹拉罕”,是长不过膝的无领衫。先穿好坎肩(女性围裹胸布后穿坎肩),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裹单时均先翻卧单的左边,再翻裹右边。可凡布总共用布约36尺。

给亡人穿好“可凡”,大卧单两端稍拧紧,腰部可暂结布带,以防松散。然后置于埋体匣,待“者拿在”。

【“者拿在”】 “者拿在”即殡礼,是穆斯林送别亡人时向真主表达敬畏和求祈的祈祷礼,是穆斯林葬礼中最庄重的一项礼仪。真主说:“你要为他们祈祷;你的祈祷确是对他们的安慰。”(《古兰经》9:103) “者那在”是活着的穆斯林的责任和义务,是信仰的虔诚和爱心的体现,站“者拿在”的人越多越好,尤其是亡人的家属和亲友更应当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地参加,孝子和亲属们一定要多问快学,切勿失掉敬畏真主和为亲人祈祷的机会。

“者拿在”不可在日出、日落和正午时分进行;地点要清静;参加者必须要有大小净、着装整洁,如同礼拜一样要求,绝不可穿戴孝服之类,不符合条件者必须退出,不可滥竽充数。

举行“者拿在”时,埋体匣放置在众人前面,亡人头朝北,面朝西——朝向麦加卡尔白。伊玛目站立在亡人胸部的方位,前排单列,面向卡尔白,领站礼。其他人在伊玛目后排班站立。“者拿在”的基本程序如下:

① 举意:“主啊!我为你礼拜,为亡人祈祷,回赐归于这个亡人。”;

② 赛那:跟随伊马姆抬手念“安拉-乎艾克拜勒!”后操手,念“赛那”(开拜词);

③ 赞圣:第二次念“安拉-乎艾克拜勒!”仰头不抬手,念赞圣词;

④ 祈祷:第三次念“安拉-乎艾克拜勒!”也仰头不抬手, 念祈祷词:

主啊!饶恕我们吧——活着的和死了的,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少年的和老年的,男人和女人;

主啊!在我们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她)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死于信仰之列;

主啊!不要为着他(她)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在他(她)之后不要使我们患难!

......。

⑤ 赛俩目:第四次念“安拉-乎艾卡拜勒!”后同样不抬手,随即放手,(有的伊玛姆此前还念一段祈祷词),然后先右后左出“赛俩目”,结束“者拿在”。

有的地区,在“者拿在”之前,点三支香传念赞圣词,三支香只作计数,并无信仰的含义。

【送“埋体”】 “者拿在”结束,随即抬亡人送往墓地。抬亡人是圣行,是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参加者争先恐后,轮流换抬。到墓地后遂下葬,将埋体头北面西安放在墓穴中,摘除结在腰部的布带,待封盖好墓穴后掩埋。同“者拿在”一样,也不可在日出、日落和正午时分下葬。在我们地区,当掩埋进行时由阿訇念经,众人跪坐静听,最后接“杜瓦”(祈祷)。

穆斯林的墓穴为长方形,南北取向。在土质好的地区,墓穴可掏成洞穴;土质不佳地区,可挖直坑,并周围镶砖或木材以防坍塌,坑上盖板,但底部贴身必是沙土。

为防虫蛀和保持清馨,在墓穴内四周,可撒放花椒、香料等。除此之外,绝禁随放任何器物。

掩埋之后,可用土堆起坟头,但不可过高,一般呈长椎体状,北稍高南稍低。

【寄哀思】 穆斯林缅怀归真的亲人,寄托哀思,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方式,即施舍、祈祷和礼拜。

首先,整理亡人遗留的财物,按亡人生前的遗嘱或“口唤”处理遗产的分配或赠予事项,如有债务先用其偿还,余下的替亡人施舍。施舍的对象是为主道奋斗的事业和因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亲人或子女也可用自已的钱物替亡人还债并不断地施舍,举意为亡人求祈真主的回赐。

同时,要力行拜功,在礼拜中为亡人祈祷,祈求真主的宽恕。礼拜是穆斯林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表达对真主的崇信、敬畏、服从和求祈;礼拜时身净心诚,在叩拜真主的时候向真主祈求,自然最容易得到真主的接纳和承领,这才是对亡故的亲人最好的缅怀和敬孝,才能坦然地寄托哀思。

伟大先知穆罕默德圣人(* 愿真主赐他幸福安宁!)给了我们明晰的昭告:“当人一旦亡故,他(她)的一切功修已经终止,只有几件事则不然:一是他(她)施济过的财物,其回赐将川流不息;二是他(她)传播的知识,继续有人受到教益;三是他(她)生下的优秀子女经常为其祈祷(读阿宜)。”

在发送当天晚上的昏礼之后有两拜为亡人祈祷的副功拜。除了众乡老外,亲属和孝子们要表达对真主的敬畏和对亲人敬孝,都应当来礼拜。

当前,部分地区的回民群众在缅怀亲人寄托哀思时,特别看重七日、四十日、百日、年头等的纪念日,而这些纪念日并不是经训和教法所规定的,其纪念内容和模式,少有信仰上的理念和内涵,多重在宰牛羊,设宴聚众吃请上,“哀思”变成了“爱吃”。显然,模仿世俗,追求排场,舍弃了施舍、祈祷和拜功,偏离了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就丧失了真正的纪念意义和价值。

【倡导文明 杜绝歪风】 以上穆斯林丧葬礼仪,秉承真主法度,表达信仰内涵,且简易、俭朴而庄重,体现了伊斯兰的文明。但是,有些地区的回族同胞,偏离了自己的信仰文明和传统礼仪,迎合世俗,沾染了很多非教法规定的歪风陋习。

比如:

穿白戴孝——经训和教法本没有规定,是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强加在回族身上的汉族礼制。至今时代变革了,连汉族都不穿白戴孝了,我们为什么还抱残守缺保留民族压迫的痕迹?

写“围坑”——在白布上用阿文写上真主的尊名或经文,围在坟坑的四周,陪着亡人,企图得到真主的慈悯。这种行为和做法是毫无根据的!试想,活着时都不懂阿文,死后怎能认得?缺失善功,岂能靠“围坑”搭救?这实是对信仰的亵渎。

豪建坟茔——穆斯林的坟墓可以留有坟头,为作标记也可立石碑,但不能过高过大。由于没有定量尺度,更由于有些人背离信仰,追崇汉俗和洋俗,争阔比富,用现代的建筑材料为死人建豪华坟墓,树高大墓碑,更有的花钱预先为活人买下坟坑(地),连成片,围墙建成自家的茔地——以为是他家的后世家园。还有的在坟前摆放鲜花、烟酒、果品、亡人生前喜爱物,甚至在坟地里燃放鞭炮烟花、撒酒来祭祀亡人......。这纯属异端,岂能挂伊斯兰的标牌?

设宴吃请——遇有丧事时,其家人是悲痛的,有的亡人因病患,使家人更是受到拖累而艰辛。悲痛、艰辛的同时还要尽快处理丧葬事宜,这对丧家无疑是忙累不堪、不得吃饮和休息的。对此,在有的地方树立了良好风气,亲朋好友们体谅丧家的艰辛,纷纷帮忙干实事、减负担,特别是为丧家做饭菜送吃的。为丧家送吃的,多好的举措!表达了穆斯林可贵的爱心,并约定俗成,形成了传统,多么需要倡导的啊!

可是在有的地方却是相反,丧家必须宰牛羊,设宴聚餐,供众人大吃一顿。如果谁家不摆桌设宴,必遭舆论非议:抠门、不孝、不近人情、不懂礼俗、甚而不懂“社会科学”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人们顺从人言可畏,而不肯敬畏真主;亡人的孝子和亲属们只忙于备宴待客、收受钱礼,很少有上殿礼拜和行施舍的;参加“者拿在”的人很少,可聚餐吃席的人众多。如果大家发送“埋体”从坟地回来,丧家举意表达谢意和慰劳,请乡亲们用餐,且非大餐盛宴,是合情理而不可非议的。可是目不忍睹的是,经常“埋体”刚刚抬走,人们就急不可待地摆桌吃起来。这究竟在干什么?是致哀还是助兴?是帮忙还是添乱?是讲情理还是追世俗?是行礼仪还是搞排场?......。多么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对待啊!

本来速葬、薄葬、俭朴的穆斯林葬礼,越发被人们搞得繁缛、奢侈、排场、铺张浪费,远远超越了教法规定的限度,既污染了我们文明的礼俗,又有损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圣人告诫我们:“关于宗教的事,要谨防超越安拉规定的限度……。”是的,只有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准则,坚持正信,杜绝和剔除不属于教门内的诸多歪风陋习,才能洗刷污染,不断倡导和发扬伊斯兰的辉煌文明。

二、革除落后陋习,不再抱残守缺

——关于穿白戴孝的问答

问: 在回族人葬礼现场,常见亡者的亲属们穿白戴孝。请问这些作法有什么依据吗?

答:这本不是回回民族的习俗,也没有教法依据。

大家知道,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或回民)是历史上信 仰伊斯兰教的人群融合的民族,所以回回习俗原则上是与伊斯兰信仰紧密相联系的,是要遵行《古兰经》和圣训的。经、训和教法没有穿白戴孝一说,历史上回回先民从西域来到中原也无此风俗,“居丧之礼天方俗尚青黔”(清.王岱舆《正教真诠》.跋),即天方(指阿拉伯地区)不讲穿白戴孝。但是,由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处于汉族包围的大环境下,许多习俗免不了受汉俗的影响,更是在封建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之下形成的,回族丧葬中穿白戴孝就是这种结果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追究穿白戴孝的含义和来历,盲目遵行,使之在部分回民地区流行了几百年。

回族穿白戴孝始于明代。明朝统治者特别尊崇儒家程朱理学,社会上下制定了各式各样的礼制,对他们所制定的汉俗礼制要严格强行,凡违反其礼制的都要受惩处。例如,居丧者必须“服丧”,即穿白戴孝和在相当长时间内守孝,就是当时要全社会都得遵行的一种礼制,对当时的回族也要强行接受。据文献记载,当时回回人有不穿白戴孝的或白色孝服不合大汉族礼制的要罢官、挨打,而能按其礼制行事的则加以赞赏。当时的回回先民们为了坚守着信仰又要生存,认为可以把穿白戴孝作为风土人情接受下来,“……制用缟素,虽合乎时,失其本意,故曰风俗也。”(清·王岱舆《正教真诠》·跋)于是就“遵经随俗”了,并一直延续下来。显然,这本不是我们民族的风俗更不属于伊斯兰教的定制,既不是主命,也不是圣行,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无奈之举。时至今日,连汉族朋友们都不再穿白戴孝了,我们为什么还要保留民族压迫下的痕迹?我们的先民们为了生存和适应当时的形势“遵经随俗”了,可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而现在时代变革了,进步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已经不存在了,难道还要抱残守缺,盲目地延续吗?怎么不能提高自我认识,与时俱进呢?我们应当着实地遵行经训,端正认识,抛弃本不属于我们的那些陋俗和愚行。

问: 仔细观察,亡者的亲属们穿白戴孝还有一些讲究,当然也是没有根据的了?

答: 是的。当初回族人接受这种习俗后,为了加以区别,在样式上与汉族的不完全相同。但现在逐渐把那些区别也丢开了。因“尽孝”,孝子们不顾难看和不雅了,有的穿全身白孝袍,有的头扎白布包头或“孝帽”,腰间扎白孝带,对前来陪丧的亲属也逐一分发白孝带。不同地区对穿白戴孝还有各种讲究,如:在亡人殡埋前包头和孝带只结一扣两端下垂,亡人殡埋后包头和孝带都要缠绕、捆扎起来;视亡人性别按“男左女右” 决定腰带的扣结在哪边;亡人的晚辈中的未婚者,孝服、孝帽上要加一块红布条(称为“花孝”)……。显然,这偏离了我们的信仰意识和规范而沾染了异教的迷信色彩。因此,这种“服丧”,不论意义和形式都是与伊斯兰格格不入的,有损伊斯兰文明,而且浪费白布、表象不雅,更失时代风尚。

问: 有人说,晚辈不戴孝就是不孝、没有教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种说法呢?

答: 以上的回答已经表明了,穿白戴孝不是伊斯兰信仰的定制,不是我们民族的习俗;从信仰意识来看,穿白戴孝不但不表明有教门,反而是违背教门的;用这种表面张扬的方式尽孝,与伊斯兰主张的孝道也是不相符的。鉴于当前多数群众对信仰与孝道的模糊认识,我们的宣教者和管理者应当以经训为准则强化自身的认识水平,向人们宣传、劝说和引导,让大家明白穿白戴孝来历、含义和性质;要从信仰意识出发,强调遵主命,践圣行,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是教门,怎么才算孝;要从民族自尊心出发,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民族的美,怎么才算自己的时尚,通过倡导和宣讲,会摈弃那些陋俗的。

问:穿白戴孝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丢不掉,改不得!此说法说得通吗?

答:说不通!祖宗留下来的老规矩未必不能丢、不能改,关键看它是否正确和是否合适宜。既然穿白戴孝不是伊斯兰信仰的定制,为什么不能摈弃?伊斯兰信仰的原则是要奉主命、遵圣行的,而不是不加分析地一味遵行祖宗的言行和规矩的。回民穿白戴孝,从明代起已有600多年了,的确是老规矩了。可是伊斯兰振兴已经近1400年,如果只因时间久远的“老规矩”就得遵行,那尊贵的《古兰经》和圣训不是比你还早的多吗?况且,世间有什么“规矩”能比得上《古兰经》和圣训伟大、神圣、精深和尊贵?一个本不属于我们信仰定制和民族习惯的穿白戴孝习俗算得上什么?怎么就那么值得留恋而抱着不放?时值21世纪了,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抹掉这封建时代留下的民族压迫的痕迹?

回眸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建立民主共和,革除封建陋俗……,人们纷纷剪辫子,放缠足。可是当时有股顽固的习惯势力,竟使一些人死抱着他祖宗留下的“老规矩”,说什么也不肯剪掉那辫子,放不开那缠足的束缚。至今百年了,历史不时地在嘲笑着那无知和愚昧。联想当今部分回民地区坚守几百年“穿白戴孝”的陋俗,抱着祖宗留下的“老规矩”,丢不掉,改不得,和当年不剪辫子、不肯放足的愚钝之举,何其相似乃尔!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民国建立后一、二十年内,就已经基本上革除留辫子和缠足了。可是,我们的“穿白戴孝”陋俗至今却迟迟不见革除的迹象,正蒙受着历史和时尚的耻笑!

问:那我们该怎么寄托对亡人的哀思?尤其是送别亲人时,该怎样表达敬孝之情?

答: 送别亡人时,当然要表达和寄托哀思。哀思——哀痛和思念,是人的内心活动,该如何表达?戴孝,是一种形式,但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的信仰更注重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真主的敬畏和对亡人的缅怀,从而激发我们参悟人生、总结教训,学习前人的高尚品德,继承前人的遗志,祈逝者安宁,令生者奋进。

伊斯兰对送别每一个穆斯林,都是非常重视的,不论亡者生前地位尊卑,都必须为他举行庄重的殡礼——“者拿在”。“者拿在”是我们回回用来对亡人表达寄托哀思的礼仪,包含和表达爱心与敬孝之情。

“者拿在”是送别亡人时为他向真主做的祈祷,参加“者拿在”的人要像礼拜那样,必须有大小净并且穿着适宜(绝不能穿孝服、扎腰带等)。“者拿在”是生者的责任和义务,教法要求,一个地方如果一个穆斯林亡故了而没有人为他举行“者拿在”,则这个地方所有穆斯林都要承担罪责。参加“者拿在”的人越多,也就是为亡人祈祷的人越多,真主回赐也会越多。所以送别亡人最重要的礼仪是参加“者拿在”,尤其是亡者的孝子和亲属。外教人送别亡者要举行追悼会,“者拿在”相当于且更胜于追悼会。在外教人的追悼会上,如果亡者的孝子和亲属只是戴孝,且只在一旁围观,岂不要被人指责为忤逆不孝吗?同样,如果穆斯林亡者的子弟,不懂或不会站“者拿在”,不亲自参与其亲人的“者拿在”, 只顾穿白戴孝而一旁围观,放弃了对真主的敬畏与求祈,放弃了对亲人表达真正的哀思与敬孝,不是也会被指责为大不孝吗?这是多么尴尬、令人伤心和遗憾的啊!

三、认清“护心杜阿”、崇尚“圣容”的实质

至今,部分回民穆斯林仍热衷崇尚“圣容”。“圣容”即指用阿文(并有汉译)记述穆罕默德圣人(* 愿真主赐他幸福与安宁!)容貌的文字。有的将其贴在礼拜大殿入门墙上,有的贴在自家居室……以表达对圣人的崇敬。在有的清真寺里,将阿文“圣容”文字镶镜框挂在墙上,不少乡老双手抚摸镜面然后捧脸,念“阿米乃”。问过一些乡老这是啥意思?多数说不清,稍懂些的仅知道是“圣容”,说敬重“圣容”有回赐。更有的在给亡人穿“克凡”时,添加了一块白布,上面用阿文写着“圣容”,名曰“护心杜阿宜”。问过一些人,都说不懂。那些会写阿文“护心杜阿宜”的人,借以多获点“海迪叶”,而从来不肯向人们讲明“圣容”或“护心杜阿宜”的内容和意义的。

崇尚“圣容”有啥意义?为什么给亡人穿“克凡”要多出来一块白布——“护心杜阿宜”?所谓的“圣容”是“读阿宜”吗?……。

对此,只要晾晒一下“圣容”的文字内容,就不难解明其偏离经训而愚盲的以物配主的实质。

从一本宣教的小册子上援引“圣容”的汉文意译是:

白色绕亮的,红中透白的,凤眼至黑的,高伦鼻尖的,胡须螳螂的,容貌娇嫩的,七窍全美的,十指柔软的,汗毛如字的,从胸直至肚脐,两手过膝的,两耳垂肩的。

随后还注明:

穆民在拜后念一遍“圣容”,他得到朝“罕儿者”(朝觐)一百遍的回赐。

很显然,稍加思索我们会看到如下几点

1、不是赞美穆圣*

有人把所谓的“圣容”文字叫做“赞美诗”。可是从这些文字看,没有主谓宾补,既不是完整的语句,也不是通顺的节文,更不具备韵律与节奏,这何谓诗?哪里是美?是赞美谁啊?是穆圣*的容貌吗?

“两手过膝的,两耳垂肩的”不是俊美的形象!《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怎么成了穆圣*的相貌呢?其实,大耳长臂也不是刘备的真实相貌,汉学学者李福清在《三国演义及其作者》一书中指出,三世纪时历史编纂学家在把刘备作为蜀国的君主来描写时,并没有想要创造他真实的肖像,而是搬用了佛教用语予以神化,描写成佛相。无论是“双耳垂肩”还是“两手过膝”,都是公元初世纪产生于印度而传到中国来的描写佛的用语。看,佛教供奉的佛像不都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吗?啊!原来一些愚蛮的“教门”人搬用了描写佛的用语来写“圣容”,并长期传布,多么无知和荒诞!把穆圣*的相貌丑化成佛相,竟说成“赞美”,更是令人气愤和可悲!

在有的圣训集里,也收集了些许关于穆圣*容貌的传述,当中所记述的全是穆圣*的仪表如何俊美,而不是佛相,更无“丹凤眼、手过膝、耳垂肩”等丑陋词语。

2、不是“读阿宜”

有人说,念“白押尊捞尼……”(指“圣容”)是念“读阿宜”。不对!“都阿宜”是寻求真主的援助、庇护和慈悯而向真主虔诚的祈祷。“都阿宜”的核心与关键是向真主祈祷,真主在《古兰经》中有多处昭示:

“你们当祈祷真主﹐诚心顺服他﹐即使不信道者不愿意。”(40﹕14)

“你们应当向你们的主求饶 ---- 他确是至赦的。”(71﹕10)

“你们要虔诚地﹑秘密地祈祷你们的主﹐他确是不喜欢过份者的。”(7﹕55) ……。

可是,在所谓的“圣容”文字里,通篇没有一个字是祈祷真主的,怎么会是“读阿宜”?“祈祷”,是向真主默告自己的愿望,寻求真主的援助、庇护和慈悯。而把所谓的“圣容”文字写在纸上、布上(塞到“克凡”里)或镶在镜框上所表达的祈祷方式,实际上是通过那张纸或那块布来默告自己的愿望的,那张纸和那块布(“护心读阿宜”)仅仅是个物,而神秘地把它当作驱魔消灾的护身符,这不是祈祷真主,而是向真主之外的物的祈祷,或为以物配主。而这纯属是一种邪念或迷误,是伊斯兰信仰所绝不允许的,因为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你说:‘我只祈祷我的主,我不以任何物配他。’” (72: 20) :“他舍真主而祈祷那对于他既无祸又无福的东西,这是不近情理的迷误。”(《古兰经》22:12)

3、没有经训的依据

既然“圣容”不是“读阿宜”,就不会得到真主的回赐。可是,宣传“圣容”的人却说:“穆民在拜后念一遍(圣容)‘白押尊捞尼……’,他得到朝‘罕儿者’(朝觐)一百遍的回赐。”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没有这样的昭示与训导,既不是主命,也不是圣行,凭什么说有回赐?究竟是谁说的?简直是无稽之谈,没有根据!

有人说,是阿里巴巴传下来的。对此,暂且不去考证其真伪。但必须明白,我们信仰的要义是:“……信安拉、末日、天使、天经和圣人……。”(《古兰》2:177)阿里巴巴是圣门弟子,但不是圣人,不属于所信之列。所以,如果真是阿里巴巴传下来的,也是不能遵行的。况且,阿里巴巴也绝不会把非主命、非圣行的事情,让我们去遵行的,更不会搬用中国人描写佛的用语丑化穆圣*的。可见,把念“圣容”的由来和得回赐的根据,转移到阿里巴巴身上,也是无稽之谈而无济于事的。

4、 超越了真主规定的限度

众知,“念、礼、斋、课、朝”中的念,是指念清真言、作证词、古兰经和“读阿宜”,怎么多出了个念“圣容”呢?。为亡人穿“克凡”是规定的几块布(见3页),怎么多出一块“护心读阿宜”呢?

试问问朝觐回来的“哈吉”们,伊斯兰的始传地——阿拉伯地区有念“圣容”一说吗?有将所谓的“圣容”文字贴在买斯志德(清真寺)的礼拜大殿上的吗?有所谓的“护心读阿宜”吗?

让礼拜的人“念一遍‘白押尊捞尼……’来得到朝“罕儿者”(朝觐)一百遍的回赐。”更是自欺欺人。念“圣容”跟朝觐怎么能搭上边?

有人把“一百遍”回赐,与《古兰经》“盖德”章中的盖德夜“胜过一千个月”相类比,其实乃欲盖弥彰。《古兰经》是真主的昭示,坚信不疑;而“一百遍”是(某些)人无根无据的妄想,不能令人相信,岂能把“圣容”文字与《古兰经》相提并论?

众知,朝觐是在特定时日,朝觐者亲赴麦加(卡尔白),身体力行地完成所规定的功课和仪式;朝觐,是提升信仰和净化心灵的主命功修,其信念、过程和内容与念“白押尊捞尼……”(“圣容”)根本关联不上。

伊斯兰信仰的核心与具体内容以及穆斯林所履行的功修细节,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是有明确的规范的,既不可缺失,也不能添加,样样都是有明确的限定而不允许超越的。穆圣*在《辞朝演说》中郑重地告诫我们:“关于宗教的事,要谨防超越安拉规定的限度,……。”想想看,念“圣容”、塞“护心读阿宜”不就是违背了穆圣*的训导而超越了真主规定的限度了吗?

崇尚“圣容”的理念和举止,带有迷信、愚行和盲从的色彩,偏离经训的基本原则,很值得我们警惕。奉劝部分宣教者们,别把崇尚“圣容”当作教门知识来宣讲和传布,更不能误导人们念“圣容”来获取回赐。要重在坚定伊斯兰信仰的正义:“……信安拉、末日、天使、天经和圣人……。”

(《古兰》2:177) 真主安拉是超绝的、万能的主宰,我们信主、拜主,敬畏主,遵主命;穆圣*是主的使者而不是“神”,我们信穆圣*,学圣品,践圣行,而不行崇拜。在如何认识穆圣*和该怎样信穆圣*方面,真主启示穆圣*:“你说,……我也不对你们说:我是一个天神。我只是遵从我所受的启示。”(《古兰》6:50);“……我只是一个警告者和对信道的民众的报喜者。” (《古兰》7:188)穆圣*也告诫人们不要崇拜他:“你们不要象基督徒吹捧尔萨(耶稣)那样吹捧我。我只是一个仆人,你们当称我是安拉的仆人和使者。”

作为真主的信士,只有诚心敬意地敬畏安拉,遵行经训,领悟其精髓和真谛,脚踏实地地谨守斋拜、完纳天课、奉献社会,有条件时亲赴麦加朝觐,才是标准穆斯林的本分;作为穆圣*的稳麦,只有认真地遵圣训、践圣行、学圣品,才将永不迷误地为主道奋斗,做到:端正信德,杜绝迷信;领悟真理,纠正愚信;理性认知,克服盲信。

四、揭穿“传经”的骗人之举

当前,部分地区回民葬礼和纪念亡人时都有“传经”的仪式。“传经”又叫转“费得叶”,“费得叶”是“赎罪”、“罚赎”、“赎金”的意思。传经仪式,就是向阿訇递上“经礼”(海迪叶),端着《古兰》经本当作“赎金”,并由阿訇和几位乡佬逐人传递,随念两段祈祷词来向真主为亡人赎罪:

1 为这个亡人去掉他缺失的、没能履行的斋拜的责任(罪过),我现在把这份赎金给你,你接受(承领)吧!

2 为这个亡人去掉他生前没有拿过罚赎,也没做过“讨白”的那些谎言、假许愿,我现在把这个赎金给你,你接受(承领)吧!

逐人传念后,认为实现了“纳罚赎”,再由阿訇默念“读阿宜”:“主啊!求你的慈悯,承领他交的赎金,饶恕和爱怃这个亡人吧!”。众人听不见更不懂其意,而盲目地捧手念“阿米乃!”

“传经”,本不是伊斯兰信仰和穆斯林葬礼的规范内容与仪式,因为没有《古兰经》、圣训和教法的依据,而且,“传经”虽然要给阿訇递上“经礼“(海迪叶),但体现不出纳罚赎。具体地说:

⒈ 传经用的是波斯语,说明不是从阿拉伯传来的。从《古兰经》和圣训上查不到任何关于传经的规定,始传地——阿拉伯的穆斯林也没有传经一说。从此就可以说明“传经”不是主命,也不是圣行。

⒉ 既然能用大家听不懂的波斯语,为什么不用非阿拉伯语的汉语?念汉语让大家都听得懂不好吗?当前(我们地区)丧家亲属为亡人传经,死人听不见,活人听不懂;也没见有人向大家讲讲念的是啥;很多人只当作一种庄严、神圣又神秘的仪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敬重、哀思和送别。不信,你去现场问问,有几个明白传经的意义和内容的?

3. 由传经人为亡人生前的斋拜、品行等缺失或罪过,用交赎金和念祷词的方式向真主求情(饶恕),纯属骗人之举。因为在《古兰经》中明确指出:

“……不经真主的许可谁能在他的面前替人说情呢?.....”(《古兰经》2:255);

“真主只依个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个人要享受自己所行善的奖赏,要遭遇自己所作罪恶的惩罚。”(《古兰经》2:286)

是啊!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缺失或罪过都由自己承担,别人既不为之负责,也不能为之求赎。那么,传经人岂有资格?真主怎能承领?

同时,有的“埋体”一辈子没进过寺,甚至是悖逆主道的人,传经的人给他求什么?能求得下来吗?有的后辈人为他的亲人传经,而他自己就不承认真主的存在,不相信后世的归宿,在那举着经本,煞有介事,纯属摆样子做戏,还能替别人求情赎罪?有的传经人不懂得要带大小净,甚至有非穆斯林亲属也上来端着经本传经,这哪有信仰的意识啊?对此类不信道的人,真主说:“……他除真主外没有保护者,也没有说情者,他无论怎样赎罪,总无效果。……”(《古兰经》6:70)

4. 有的地方转“费得叶”,就是直接传钱。这钱(赎金)传给谁呢?有的传来传去,钱还是传回丧家,有的就传给阿訇,成为其经济收入。这“赎金”能起到赎罪的作用吗?这种虚假的做法,体现不出经、训和教法规定的纳罚赎,怎能有实际意义?而且真主说:

“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古兰经》3:91);

“你们当防备将来有这样的一日;任何人不能替任何人帮一点忙,任何人的说情,都不蒙接受,任何人的赎金,都不蒙采纳,他们也不获援助。”(2:48);

所以,传经——传“赎金”赎不了罪。

我们地区不传钱,是传《古兰经》。要知道,《古兰经》是真主降示给人类的尊严高贵的经典,是阐明万事、引导活着的人步入正道的伟大经典,“这个只是教诲和明白的《古兰经》,以便他警告活人,以便不信道的人们当受刑罚的判决。”(36:69-70节)“这《古兰经》不是别的,它是对全世界的教诲”(68:52)怎么成了为死人求赎的工具呢?从哪能找到为死人传《古兰》经本能赎罪论据呢?这哪是伊斯兰信仰的内容和形式啊?

5.(我们地区)“传经”是丧家亲属通过阿訇、乡老等人传念祷词来向真主求祈的。既然是信主、求主,为什么不亲自和直接地向真主表达,而要递上“海迪叶”通过别人祈祷?热衷传经的人们怎么不以这个只是教诲和明白的《古兰经》,警告活人,劝诫和引导大家步入殿堂直接向真主礼拜和求祈?

要知道,在认主、拜主方面,人人都有同样的责任、权利和资格,谁也不比谁优越;求主,用不着中间人或什么媒介。如果真想纳罚赎,就凭着向真主立意(举意),把自己心爱的财物直接奉送给为主道奋斗的事业和需要帮助的人,干嘛要通过别人念祷词来转达?

以上几点,说明“传经”仪式偏离了伊斯兰信仰的基本精神和规范。联想到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圣人在《辞朝演说》中对我们的告诫:“关于宗教的事,要谨防超越安拉规定的限度”。是的,既不是主命又不是圣行的“传经”,不就是超越安拉规定的限度了吗?这种骗人骗己之举,是骗不了真主的。

五、关于走坟、念经的对话

某地,有一个回族青年马某(下称M),为纪念故去的亲人,欲到亲人坟前,亲临其境地去走坟(游坟),于是提前去约请阿訇。而阿訇嫌路远、怕颠簸,要他确定日期后在大殿上为之走坟念经。M听了很是不快,决定不请阿訇了,准备自己带音响设备到坟地放诵《古兰经》。不过,对此事M心里在嘀咕:这样做行不行?对不对?随后,向一位懂阿语、朝觐回来的长者——哈志(下称H)请教、咨询。下面是M和H的对话。

M:我不想在大殿上走坟(游坟),而要到坟地去,可以吗?

H:可以啊!这是圣行。穆圣*曾说过:“我原来禁止你们游坟,现在你们可以游坟,因为在游坟中有铭记死亡。”即,到了坟地,可以触景生情,缅怀亲人,拿参悟,自受感化,以亡者的过去作为自己的鉴镜,来深思今世人生……。

M:可以在坟地用录音放诵《古兰经》吗?

H:我先不直接回答你行还是不行。首先要说到一点:不论是亲口念诵的古兰经,还是放诵录音的,都是有声音的,是吧?而这声音要给谁听?(M在思索,H接着说)

是给真主听吗?不是。因为真主是超绝、万能的,无需求的,真主降示《古兰经》阐明万事,昭示明证,引导世人遵行正道,而不是让众人念《古兰经》给真主听的。

是给亡人听吗?也不是。因为《古兰经》本来就是降示给世人,是让活着的人遵行的,绝不是念给亡人的。况且亡人也听不到啊!(可能会有人说亡人的灵魂能听到,在此暂且不去争论),就算能听到,那他即听不懂,也不能去遵行,这有什么意义呢?

M:不用说,是念给活人听的。念《古兰经》能得回赐,搭救亡人。

H:诵读《古兰经》是穆斯林接近安拉的重要功修之一,也将得到真主的怜悯和恩赐。而诵读《 古兰经》要明白内容、领会含义、深思节文,认识真主,表达对真主的承诺,思考和感悟真主的迹象,遵行真主的教诲和指引,把诵读与学习化为行动,才能博取真主的喜悦。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迷信鬼蜮及“符、咒”等邪风陋俗,佛教有“超度”——念经使鬼魂脱离苦难,我们要严格杜绝其影响。必须明白,念《古兰经》绝非用来驱魔避邪,讨吉利。我们多不懂阿拉伯语,多不会念《古兰经》,会念的很少有向别人翻译的,有的自己也不了解其意,更做不到深思其节文,这不符合念《古兰经》的要求,达不到念《古兰经》的目的。

有相当多的人,缺乏虔诚信仰的理念和实践,平常不学、不念《古兰经》,只是在有丧事或纪念亡人时才请人念经,把诵读《古兰经》当作纪念亡人的仪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获取精神的安慰。这样诵读《古兰经》,死人听不见,活人听不懂,失去了念《古兰经》的意义。

还有的人,本来就不承认真主的存在,不相信后世的归宿,也听不懂《古兰经》,干嘛要煞有介事地、装模作样地请人念经?是欺骗自己还是蒙骗别人?

说白了,念《古兰经》既不是给亡人听的,也不是为了搭救亡人的。古兰经文中,没有任何一句是对着死人的,更没有搭救亡人的节文,有的确是对人们的劝导和警告。

例如,《古兰经》的“时光”章:“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是在亏折之中,惟信道而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古兰经》103)又如,“真主只依个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个人要享受自己所行善的奖赏,要遭遇自己所作罪恶的惩罚。”(《古兰经》2:286)如果有哪位亡故的人,在世时缺失信道行善,有过错,甚至有罪过,那他是亏折的人或者是要遭受惩罚的人。当活着的人为缅怀他而对他念这些古兰经文(如果他能听见)时,岂不恰恰是在数落、责备、批驳着他吗?哪里有赎罪、搭救之含义与缅怀的效果啊?

M:照您这么说,问题不在于是亲口念经还是放录音,也无论在坟地或者在大殿上,凡针对着亡人念经,而且谁都听不懂,都是不合适的。那阿訇们不是一直在为人们念着经吗?

H:是啊!我通过学习《古兰经》和圣训,以及受王静斋大阿訇、陈克礼大阿訇等的著作的启发,得到以上的认识。至于别人和阿訇如何,请问他们吧!

一般的说法是念《古兰经》得真主的回赐,举意求主回赐给亡人。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念经要明白内容,领会含义......才行。查看圣训集可知,穆圣*在世期间,就走坟、纪念亡人问题回答很多人的提问时,强调的是:祈祷(读阿宜)、礼拜和施舍。

《古兰经》中确有节文:“当别人诵读《古兰经》的时候,你们当侧耳细听,严守缄默,以便你们蒙受安拉的怜悯。”这是必须遵行的。但是,我们多数人,再侧耳细听也听不懂念的是啥。听不懂和没听到,效果是一样的。有什么依据说,这也能得到真主的怜悯、允诺和回赐?

M:听您一席话,学到不少知识。看来,走坟念经,活人与死人都未得到意欲的效果,而只有阿訇得到了实惠——拿到了经礼。

H:所谓的“经礼”,又叫“海迪叶”(礼物),就是用纸包裹的钱,顾名思义,请人念经所送之礼。“经礼”经常被解释成“乜贴”、“出散”,其实就是为人念经收取的报酬,就别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在面对众多听不懂的人们念《古兰经》时,听者只能做到静听,而从未见念经人宣讲和传授所念的内容,甚至连最后捧手所默念的“读阿宜”是什么,多数人也是不知道的,只跟着模仿捧脸,至多会念一个“阿米乃!”。“阿米乃”意为求主准承,而念经人默念“读阿宜”,别人即听不见,也不知其意,让人们求主准承什么?为什么不向人们宣讲?

本来真主告诫:“你不为传授《古兰经》而向他们(不信道的人)要求任何报酬。《古兰经》只是对世人的教诲。”(《古兰经》12:104);“……你说:‘我不为这部经典(《古兰经》)而向你们(安拉所引导的人)索取报酬,这部经典是全世界的教训。”(《古兰经》6:90) 而一些念经人不传授、不宣讲《古兰经》却在为人念经收取报酬,正是《古兰经》所指出的:“隐讳真主所降示的经典,而以廉价出卖它的人,只是把火吞到肚子里去……。这等人,以正道换取迷误,以赦宥换取刑罚,他们真能忍受火刑!”(《古兰经》2:174—175)

M:听到这儿,我想起一位朋友说过,外地有个清真寺,除了正位阿訇外,还有好几位“散班阿訇”。“散班阿訇”们不干别的,成天想着法儿地争着抢着给人家念经、走坟收“经礼”。为了保障“经礼”收入,他们划分了“了事范围”,建立花名册,对各家各户先人的七日、四十日、百日、“忌日”、“明忌”都有清晰的记载,经常提前找上门去联系为其开经、圆经,他们把念经收“经礼”当成了营生。

H:你说的这种事是存在的。一些人挂着“教门”的头衔,不是传经布道和践行信仰,而是利用人们对其亲人的缅怀思念之情,假借念经为之获取“回赐”,搭救亡人,以此来获得“经礼”,即把诵念“只是对世人的教诲”的《古兰经》当成他们来钱之道。这等人,是要受到真主惩罚的,就像穆圣*所警告说:“谁诵读了古兰经,以它吃了人(获取了利益),在来世,他的脸上只有骨头没有肉。”(摘自“圣训明灯”)需要指出,他们所以能得势、得手,是因为我们当中有那么多的人缺乏伊斯兰信仰的熏陶,信仰淡薄或不懂信仰,不了解《古兰经》的精髓,不懂得念《古兰经》的意义,不知道《古兰经》是怎样对世人的引导和教诲的……。大家在教门上越是糊涂,就越是容易被蒙骗。

M:我现在倒是困惑了,该怎样走坟和纪念亡故的亲人呢?能不能谈谈您是怎么做的?

H:我的亲人早已故去,纪念他们我做到三点:走坟、礼拜和施舍。

走坟:带着大小净到坟茔,先向墓地众亡人们问安, 默念祷词(杜瓦):“坟茔的人们啊!祝你们安宁!祈求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你们是先行者,我们将是后继人。”然后到自己亲人的墓前(不跪),举意为亲人做“杜阿”:“我们的主啊!在那复活清算之日,求你饶恕我和我的父母,及所有穆民吧!我的主啊!求你慈悯我的父母,就像我小时候他俩疼慈我一样。”同时追思他们的生平和遗嘱,继承他们的嘉言懿行。

礼拜:礼拜是穆斯林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和主命功修,表达对真主的崇信、敬畏、服从和求祈。通过礼拜,能获取真主的喜悦和惠顾。在每番拜末坐时要念一些祷词,其中有:“……主啊!求你饶恕我和我的父母……”此时此刻身净心诚,在叩拜真主的时候向真主祈求,自然最容易得到真主的接纳和承领。坚持礼拜,每天叩拜真主的同时,也天天纪念着自己的父母。

另外,每逢父母忌日时,再加礼两拜副功拜,举意为父母求恕饶。

举意:“我面向“凯尔白”,虔诚地为真主礼两拜,报答父母之恩,求真主承领。”

拜后杜瓦:“主啊!你确实命我孝顺我的父母,而我曾缺失行孝,为补偿尽孝的义务,借助你的宏恩,把此拜的回赐赏给他俩。求你慈惠他俩,犹如借助你的慈惠抚育我幼小时那样。主啊!最慈悯的主啊!”

上述的举意和杜瓦,不会阿语的,直接念汉语更有实际意义。

施舍:施舍是穆斯林遵行主命的一项善举。其要点是:1 要凭真主之名举意,而不是彰显个人高尚;② 不图接受者回报,不为博取任何声誉和功利,不故意让他人听见和看到;③ 施舍的对象是为主道奋斗的事业及因困难而需要帮助的人们。

当为纪念父母而施舍时,向真主举意将回赐施给他俩。施舍可以用财物、知识、能力等援助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如:帮困难学生,资助清真寺维修、建设,捐资为宣传伊斯兰信仰的书刊印制发行等等。

M: 听您所讲,使我明白了纪念亡故亲人最重要的是:祈祷、礼拜和施舍。也使我认识到这才是符合经训原则和要求的,是不可否认和动摇的。不过,如果不请阿訇念经,没了“经礼”,岂不是动了阿訇的“奶酪”?

H: 啊!你是在引用 《谁动了我的奶酪?》寓言故事吧? 这,我知道!故事中的“奶酪”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泛指我们生活中最想得到的东西。阿訇没了“经礼”犹如动了他的“奶酪”。而故事恰是在引导和启发人们,在美好的东西(“奶酪”)一旦失去的时候,不要在已失去的美好氛围中固守、追忆和抱怨,要接受现实,努力奋斗,对形势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应变,去寻找新的更好的“奶酪”。阿訇没了“经礼”,怎样保障其经济收入?类比“动了奶酪”的应变,我们将会寻找到更好的办法。由于这是另外的一个议题,暂先不在这里讨论了。

M: 对您的上述认识与做法,是否会有争议或反对的?

H: 在我所接触的人群中,大多数赞成我的认识与做法;少数人中,对给亡人走坟念经收取报酬问题有反对我的,也有不理解的。反对的人回避《古兰经》有关节文,而引出一些圣训来,说可以给忘人念“雅辛”章,念十一遍“忠诚 ”章。

我的回应是:

1 不管是念哪一章,亡人都听不到,听者皆不懂,没有意义;

2 细读“雅辛”全章,没有一句是答对死人的,而恰恰是指明这教诲和明白的《古兰经》是警告活着的人的(例如该章第70节),所以念给亡人没有价值;既然真主在“雅辛”章昭告《古兰经》是警告活着的人的,而穆圣* “只是遵从我所受的启示”(《古兰》6:50),怎么会指示我们把“雅辛”章念给死人听呢?

3 据有的学者指出,圣训说的是人在临终前给他念“雅辛”章。“临终”和“死”,不论是阿语或汉语都是两个不同的词和不同的概念,绝不能给混淆了。

如果穆圣*真的指示念“雅辛”章和“忠诚 ”章(11遍),那为什么现在念经的不遵行“圣训”,通常只念18个“索雷”,其中“忠诚 ”章也只念3遍呢?;

4 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有争议或争论是正常的,但要遵照穆圣*的指示:“你们为一件事发生争执的时候,应将那件事归于真主和使者判决。”;“关于宗教的事,要谨防超越安拉规定的限度,······。”即必须要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标准或依据;而所引用的圣训,应注意其内容和基本精神要与《古兰经》相符合,即要明确《古兰经》是第一位的,正如真主启示说:“我降示这部经典,只为使你对他们阐明他们所争论的(是非),并且以这部经典作为信道民众的向导和恩惠。” (《古兰经》16:64)“谁不依照真主所降示的经典而判决,谁是不信道的人。”;“凡不依真主所降示的经典而判决的人,都是不义的。” ;“凡不依真主所降示的经典而判决的人,都是犯罪的。”(《古兰经》5:44——5:46)

不理解我的人,例如我的一位亲戚,常年无斋不拜,但为纪念他亲人的周年(年头)却张罗的十分起劲,开经、圆经、宰羊、办席,样样不少。他没学过经训、不懂信仰要点,我对他宣讲了有关的信仰知识,并说:“不请阿訇走坟、念经,这不算过错!而坚持祈祷、礼拜和施舍才是践行信仰的体现,你可知道这该是多么重要和正确的呀!”

M: 听您所讲,如同上了一课,让我明白了许多,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首先,要学会礼拜,再.....。

H: 你能提问、思考和感悟,并要努力践行,我很高兴。 印沙安拉(愿真主意欲),祝你成功!


    关注 阿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