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桥/剪窗花与扎花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剪窗花与扎花灯
文:杨洪桥


一张张红红火火的剪纸作品,贴在窗户上叫窗花,贴在门楣上叫门签,贴在室内墙壁或立柜玻璃门上它是装饰艺术品.它不仅有着深厚、淳朴、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还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民风。

六十年代末,我家由河北的老家迁移到东北吉林,住的是土坯房。在我的记忆中,每逢过年,爸爸妈妈都会用报纸,将屋内重新装饰一番。妈妈将剪好的吉祥图案粘贴在棚顶中央,屋内的四角有蝙蝠以及荷花之类的吉祥图案陪衬着,彼此呼应,颇有一种对称美,窗棂上张贴着窗花,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一家人欢喜的笑脸在窗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我们期盼着一年更比一年好。



妈妈是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除了操持日常的家务,还非常热衷于剪纸。小时候,临过年之前,妈妈手拿一把剪刀,随心所欲地剪窗花,剪人物,小动物,花卉等。岁月的沧桑,她的手虽然看起来干瘦,粗糙,却能剪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生动活泼的窗花。只见红纸在妈妈的手里灵巧翻转,移动,剪游红纸间,伴随铁剪不断张合,红纸屑如云霞纷纷飘落在地面上,不一会儿,慢慢展开,抖动一下,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幅玲珑别致的窗花,让你爱不释手。

妈妈认识字不多,但剪起纸来,一气呵成,一笔不画,知道先剪什么,后剪什么。嘴上说不出,但剪的作品会说话,平时对生活观察非常的细致,如剪个小猫抓蝴蝶,非常生动和形象。又如一幅描述村妇从田间回家的情景,懂事小女儿站在小板凳上,垫起双脚,手拿水壶为妈妈洗头发,地面上,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觅食,旁边放置干活用的扁担,铁锹,土筐。人小孝心大,母爱在整个画面表现生动,耐人寻味,充满着浓浓的乡情。



那个年代,家庭条件不好,物资贫乏,但人们看着窗花就有一种满满的希望支撑,心里格外踏实,感觉红红火火的日子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年关将至,又是制作花灯的时节,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

妈妈又是一个扎灯笼的高手,那时,快到过年,早早地嚷着让妈妈扎灯笼,于是找来制作灯笼的原料,那就是红高粱秸杆,选好最细接近高粱头最近的秸秆,将外皮剥去,备好,剪子,小刀,铁丝,细绳,白纸,红纸,蜡烛,浆糊,一切准备就绪。

首先,是扎灯笼的“骨架”,选择扎灯笼的类型,就拿五角灯笼说起,将选好的秸秆每根按规定尺寸分成三部分均等,防止折断,先用蜡烛围烤折弯成正方形五个边框,将五个正方形按菱形连接起来,角对角,然后制作两个五角形边框,一个做灯笼上盖,留着天窗,放蜡烛用。另一个边框作灯笼地部,再用秸秆做成“十”型,按装上一个铁钉,托起蜡烛。这样一个五角灯笼的“骨架”就完成了,然后,用刷子小心将浆糊涂在“骨架”上,贴上红纸,整个灯笼就成功了。



小伙伴们自制的灯笼大多为“四角灯”,“六角灯”,也有用玻璃制作灯笼,最简单莫过于用吃过的罐头空瓶,放入蜡烛,拴上细绳,绑在小木棍上。我的灯笼略有不同,妈妈将剪纸作品融入到灯笼上,别具一格,在“骨架”采用白纸做“外套”,然后将剪好的窗花粘贴在“外套”上,在燃烧的蜡烛映照下,整个灯笼与众不同,彰显得更加美丽好看。

天渐渐黑了下来,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拎着自制灯笼走家串户拜年,虽然天气寒冷,每个通红的脸蛋上流露出灿烂的笑容,大人们也露出节日喜庆的微笑。伴随着“澎,澎”的鞭炮声,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大家手舞足蹈地欢呼、呐喊着:“过年啦!过年啦!”。整个村庄显得更加热闹喜庆。



后来,妈妈过世了,过年的窗户上没有了窗花、手里没有了灯笼,感觉少了太多喜庆的味道,但妈妈留给我的美好回忆,一直鼓舞着我,温暖着我。让我终生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妈妈的剪纸作品。如今我已经热爱剪纸这门艺术了,近几年来也有部分剪纸作品刊登在报刊杂志上,我要努力实现妈妈的梦想,用剪纸形式赞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讴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

被风吹来的种子找到土壤,便会长出遍地草、开出满山花,故此平台名为野菊满山坡,亦即yjmsp。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关注 yjmsp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