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作品:池州市海绵城市设计东湖路方案

 

安徽池州东湖路改造工程设计方案池州市东湖路(沿江路-九华山大道)改造项目南起九华山大道,北至沿江路,全长4...



安徽池州东湖路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池州市东湖路(沿江路-九华山大道)改造项目南起九华山大道,北至沿江路,全长4.3公里,道路红线宽60米;东湖路(南门转盘-沿江路)、齐山大道(南门转盘-九华山大道)为城市主干道,道路位于主城区,其中东湖路(南门转盘-沿江路)西侧主要为居住区,东侧临近清溪河有部分居住区;东湖路(南门转盘-沿江路)两侧为居住区。道路主要存在径流水质污染、交通隐患、部分路段交通设施陈旧不完善、路面铺装破损严重、道路红线绿地景观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径流总量控制、人居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多目标;改善交通功能,消除安全隐患。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5%;年SS总量去除率40%等海绵城市相关控制要求,解决积水问题,提升道路品质。

水韵根据对该区域前期状况的分析和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理解,从景观规划、生态发展和重点的雨洪管理几个方面对东湖路项目提出了综合解决方案。

低影响雨水控制目标

池州市年降水量1840mm,属于水资源丰沛地区;东湖路及齐山大道地势平坦,与清溪河两处交错,属生态敂感及内涝风险较突出地区。因此选择径流污染物控制为首要目标,并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重点,实现径流雨水综合控制。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挃南》,《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三年实施计刉,结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及项目实际,确定项目海绵城市改造目标为:

(1)控制径流面源污染,年SS总量去除率40%;

(2)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5%;。

(3)径流峰值控制为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

海绵城市改造雨水控制思路

根据《池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収)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结合其水文地质条件,池州市市政道路、停车场等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収设施宜主要采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植草沟、渗透塘、雨水花园等低影响设施。海绵城市改造雨水控制流程见左图。

东湖路及齐山大道位于池州市老城区,现阶段维持截流式合流制,根据老城区改造的进展情况逐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远期执行雨污分流制,东湖北路,东湖中路北段道两侧多临城市绿地,遵照工程量最小化原则,充分考虑利用现状绿地区域进行海绵设施改造。东湖中路南侧及东湖南路西侧多为城市商业区,用地有限,考虑在不影响行人车辆的通行的条件下,设置下沉式绿地及生态树池,在道路东侧结合绿地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在现状雨水管道汇水分区及排水口分布基础上,以径流污染物控制及径流总量控制为重点,满足道路防涝等级标准。

海绵城市改造措施

1)改造现状汇水下垫面,降低雨水综合径流系数。

2)改造机非分隔带为生物滞留带,增加调蓄容积。收集汇流车行道雨水进行冷化、渗透;改造现状雨水口为溢流式雨水口,超标雨水经溢流口快排进入雨水管道排入就近水体。

3)改造人行道两侧绿化带,增设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收集汇流人行道、广场等汇水区雨水,调蓄部分车行道径流。

4)核算现状雨水管道管径,增大排水管道管径以满足内涝风险控制目标。

雨水综合控制方案

根据不同路段各自特点,在各段雨水综合控制中,分别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系统(即微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进行控制,各系统控制方案为: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通过改换现状人行道及广场不透水铺装为透水砖铺装减少地面径流;修复破损透水铺装人行道及广场;改造机非分隔带为生物滞留带,调蓄车行道径流,调蓄深度为150~209mm;改造人行道两侧绿化带为雨水花园、植草沟、并根据场地现状及径流汇水面设置3~5m宽雨水花园,安设孔状路缘石,人行道及建筑前广场铺地雨水径流汇入改造低影响雨水设施中。超出调蓄部分雨水通过溢流雨水口进入雨水管道系统快速排入就近水体。

雨水管渠系统控制:现状雨水管渠存在的问题可导致涝点产生,通过梳理、改造现状雨水管渠系统,对管渠汇流点进行雨水管渠管径、坡度等复核、改造,避免涝点出现,快速排放径流进入就近水体。

超标雨水径流系统控制:根据现状道路竖向,在道路径流汇集的低洼点、泄洪渠接口处,设置大排水通道,以满足防洪排涝标准。


    关注 水韵水环境设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