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晓说-光阴的故事》后感

 

我现在是如饥似渴的状态,是对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从未有过的感觉。我不停地在学习,不断地积累,但其实我成长得真...



我现在是如饥似渴的状态,是对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从未有过的感觉。

我不停地在学习,不断地积累,但其实我成长得真的很慢,接受能力是乎从小学到现场都没有提升几格,苦恼,于是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我喜欢涨知识,让自己搞得像个文人墨客的感觉,或者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样子,那该多骄傲啊!

昨天,我听了一集《晓说-光阴的故事》,讲的是音乐,音乐是我从小就热爱的不得了的东西,有歌唱我可以不吃饭的那种,如果有人跟我聊音乐,我会特带劲,尤其是听高晓松这样的音乐才子讲,那更兴奋得很。

《光阴的故事》这集让我对音乐的故事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例如从之前不了解罗大佑,到现在对他特别崇拜,原来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罗大佑这个人,不对,应该是不了解他的音乐,一首《未来的主人翁》既然是那么意义的一首歌,原来是写给台湾的,还有一首《亚细亚的孤儿》,原来这首歌也是写给台湾的,当时是形容台湾处在没人的时候,于是就像个孤儿,还有许多许多关于过去的故事。

我听完高晓松讲完,迫不急待地想要去听罗大佑的歌,说实话,真是有不一样的感觉,而且突然发现我貌似能听懂罗大佑的歌了,只是有些故事不属于我的年代,我怎么听也听不出感觉来,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突然发现《鹿港小镇》真是一首好听歌,耐听的歌,有意义的一首歌。

当然我的年代是属于周杰伦的,深深地被他的音乐落了一个印,磨也磨不掉,这种感觉我很喜欢,因为每当我回江西老家的时候,路上听着周杰伦的音乐,那种感觉特别好,像是一种感动,又像是一种喜悦,更或像是一种亲切感。

邓丽君的歌,说实话,我一直以来都只记得一首《甜蜜蜜》,而且还是通过周润发的《监狱风云》才记忆犹深的,但是高晓松又让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邓丽君,原来在邓丽君那个年代,要听她的歌是要偷偷摸摸地听,因为邓丽君的歌基本都是拿日本人的曲来填词,然后翻唱,日本人的曲有个特点就是注重旋律,所以你会觉得特别朗朗上口,很动听,像刘若英和周华健的很多歌都是拿日本人的曲子来唱,像《后来》啊,《花心》啊,这些歌都好听吧,好听的不得了,其实都是日本人写的曲。

最可惜的就是邓丽君走得太早了,否则我们现在搞不好还能听得到她现场唱歌,因为她如今也就50来岁,不到60岁吧。

讲到后面,高晓松说了很多关于音乐的故事,有些故事里头还有他,仿佛你跟着他穿梭时空进入了当年的音乐时代,那时候台湾有罗大佑,有李宗盛,齐秦,大陆有催健,有许巍,这一代人把整个中国的音乐文化带动了起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想想那时候的音乐才叫音乐,而如今的音乐真的是不知道在唱什么,当然这不能他们,高晓松说要怪也只能怪我们的老祖宗,中国古今文化里头,就没有音乐这个文化是古今流传的,也就是基因不足,中国的文化基本都是诗啊,文学啊,唯独没有音乐。

像国外的音乐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因此像欧洲有些国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怎么不会有好听的音乐呢!

以前我是特别不喜欢非原创的音乐,总感觉歌手唱别人的写的音乐没有表现出来那种真实的感受,我认为只有原创者自己去诠释才能真的让人感受得到那种真实的感情,如今不一样了,我接受了非原创的歌手,拿别人的曲子挺好的,因为你自己写的曲子太不行了,像刘若英和周华健,他们多聪明,直接拿日本人写的曲子来唱,我觉得好听极了。

中国原创歌手,目前我只接受一部分,大部分我个人都听不下去,一没感觉,二没意义。

我觉得中国的音乐可以走非原创的路线,挖掘一些国外好的曲子来填词,词很重要,词填好了,一首歌就火了,搞不好你就成下一个刘若英和周华健了。

原创是好,但是写出来的曲听不出味道的,那还写出来干嘛,只是代表你会创作?

没意义!


    关注 溪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