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音乐情怀才值二百四?

 

除了垃圾和遗憾,音乐节什么都留不下...



每年草莓、迷笛等略微有些年头的音乐节公布阵容和票价后,总有不少资深乐迷站出来吐槽“想当年我们看音乐节那会,票价才二三十块,氛围特正,现在不行了!”前两天上海草莓开票单日票二百四。

一两百块一天的音乐节票价到底贵不贵,说到底还得看个人的消费观念和对音乐节这个事的理解。

毕竟,物价飞涨的年头,看趟音乐节的成本可远远远不止票价,难得一趟的节假日,跑到一个荒郊野外的公园,在人均不到一平方的小山头上人挤人,看后脑勺看到吐,白球鞋硬生生给踩成迷彩的,买个吃的先排个半小时队——就为了听几首歌,有人就觉得挺不值的

但对于真正喜欢现场音乐的人来说,去趟音乐节不是为了打发周末、不是为了野餐、也不是为了在一年四季强行感受春运的拥挤,甚至不是为了见到那些个印在海报上的乐队或乐手。

音乐节创造的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气氛,所有人因为单纯的喜欢音乐而聚集到同一个舞台底下,创造共同的、属于当下的与彼此的现场体验。说得矫情一点,音乐节看的是一种氛围、一份情怀。



在演出后台或live现场,乐手常常会遇到一些乐迷特别激动地问,诶我上个月刚刚跟着你们去xxx听现场,你还记得我吗?

说实话乐手到底记不记得这个没准,记得怎样不记得又怎样。但现场演出的经历的确给乐手与乐迷之间建立起一种最隐秘的联系,

毕竟我们曾参与了一整段共同的回忆,

就在演出那天,那个场地,

那个舞台,那首歌里。

要是这么看一两百块的门票一点都不贵。毕竟要是搁在节假日,你去趟上海迪斯尼也得要个500块,抢不到票还得看黄牛的脸色。但可能又有人说,音乐节和迪斯尼可没法比,人家迪斯尼前期光是资金就投进去多少个亿?还有巨大的人力成本,音乐节呢,唱来唱去这批人,搭个台请点人卖个票,呼啦一下圈走这么多钱: 音乐节太好做了!再说,音乐节的舞台全是临时搭建的,两三天唱完就撤,除了堆成山的垃圾,还能留下什么?

对,就是什么都留不下。
音乐节就是这种除了记忆什么都留不下的东西。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前,烟花之地莺歌燕舞,只要你愿意掏钱,无论什么时候去,总有最漂亮的姑娘面若桃花给你弹上一曲,抚慰你寂寞的心。

而音乐节则像那种流动的戏班子,你得等他来,不然就得追着他跑。而且你没得选,演员曲目都由不得你,你来了,得,自个儿找地儿坐下吧爱听不听。

表演结束,曲终人散,戏台子一撤,除了撒一地的花生瓜子壳就如同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第二天大家该买菜卖菜该插秧插秧。昨晚的余音绕梁、眼波流动全都不过是黄粱一梦。戏子无情,可能也有点这个意思。

但我总觉得,爱音乐的人多半有义



2012年高考前,我在上海迷笛,痛仰唱再见杰克的时候,我挤在前排举着手机给朋友FACE TIME,对方掐了线,给我回了条短信:你别打这个号了。

那是当时我几天前分了手的前男友,我们在一块高中三年,分手的理由是他要出国,不能陪我了。

挂了电话我把手机关了,跑去pogo的人群里拼了命地蹦。痛仰在台上唱公路之歌,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我想到他要去的地方是新西兰。

中间我摔了一跤,手肘蹭了一下。旁边的哥们把我扶起来的时候,看我哭花了一脸的妆,说了句,咳没什么事是过不去的。我挤了半天挤出人群蹲在一个角落里把手机开了关关了开,一个姑娘从包里掏了张创可贴给我,又给了我罐青岛。

我就蹲在那听完了整场演出看着人群一点点散完,回到家闭起眼就是那些摇动着的大旗。

后来,那罐青岛我喝完了,

蹭破的皮长上了,门票的票根我弄丢了,

他还是是走了,我遇见了一些别的人。

但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那天晚上观众席里合唱pogo摇晃到晕眩的画面,
属于那天晚上的公路之歌,可能这辈子都忘不了。


或许正是因为所有的人在那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聚到那一个山头的在同一个舞台底下跟着同一首歌摇头晃脑这个事完全是随机的、一次性的、没有彩排没有重来。过了就是过了。因此,音乐节的演出必定也必须有遗憾。

一位国内音乐节资深舞台导演说,每次音乐节结束心里都觉得空落落的。筹备了半年多的演出两天、三天就演完了,总是会有一些遗憾留下来,像是得了一种“音乐节后遗症”的病。

一场音乐节,无论卡司多强大、现场气氛多棒、互动多热烈,也注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留下来。导演有、乐手有、观众有。
这个事改变不了,也不需要改变。
说不定“遗憾”才是音乐节里最贵的东西。
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音乐节百科




    关注 音乐节百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