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埃里克·霍弗

 

群众运动圣经...



埃里克·霍弗,7岁失明15岁复明,长年从事码头搬运工作,1964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后,仍未离开码头,其他的许多观念都是在码头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狂热分子》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就小编个人理解,霍弗不走寻常路。与其他靠观察推理和发现得哲学家相比,霍弗则注重在贫民体验中寻找知识。他对群众运动的看法深邃而细致,可以大致构出一个群众运动的兴衰历程,令人感慨他的思想囊括之广。



从社会的各大因素来看,群众运动的发生总是伴随着偶然性,不确定性。但当事件发生后,历史学家结合那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往往会得出群众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可能是因为暴力的君主、或是软弱的政府、或是权利的移转。由此小编觉得一个好的预言家必须对当下社会的脉络了然以及能够洞悉未来走势啊。

群众运动,有大有小,可大可小。从“人”看,失意者,也就是对“现在”不满的人,会比对当前生活感到幸福的人,更容易参加群众运动。因为对现在的不满,由此想要改变,这一类人往往集中在社会的最顶层和最底层,他们对当下的形势不满或是积怨已深。失意者往往视群众运动为一种神圣事业。他们往往自轻,贬低现在,渴望一种“未来”,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他们视道义为高尚,厌恶要自我“负责”的自由,从而成为一个狂热的群众运动者。从“事”看,群众运动发起的原因几乎都是对“现在”的反抗,人们不过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



言辞人可谓是以一笔一口之力,缓缓牵动、改变人心,有其的文字铺垫才能唤起更多的人加入。就像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文人,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领袖的作用也是极其关键。他们同样贬低现在,浮夸未来,纵然他们可能知道所谓的未来并没有说上去这么好。他们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他们宣扬教义,煽动狂热,吸引更多人、或者具体而言、吸引更多失意者加入。



然则,一次群众运动过后,多数新生活的开始,其实也是对过去某一时期的一种模仿过程。军队在某些方面看来也是一种群众运动,但由于它的纪律化、强制化,因此也绝不能把军队行为也看做普通的群众运动。

小编认为,霍弗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捕获别人心理的人。或许是八年的失明生活让他善于捕捉生活的风吹草动,或许是复明后是知识的急剧渴望,害怕再次失明,因此不断看书储备自己的知识库。小编也觉得,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是可以坚持一辈子的事情,世界那么大,你不能走去看,就看看书吧。


    关注 迷路的荒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