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维修工的十年钻研——从学徒到工程师

 

工程师这个职业,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是特别高大上的知识分子,外加技术炉火纯青的高级蓝领。然而并非所有工程师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收入颇丰风光无限,身处基层的他们经常是风餐露宿,加班加点,甚至忙到灰头土脸都是家常便饭……...



点击上方“中国航务周刊”关注我们


工程师这个职业,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是特别高大上的知识分子,或是技术炉火纯青的高级蓝领。然而,并非所有工程师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收入颇丰风光无限。身处基层的他们经常是风餐露宿,加班加点,甚至忙到灰头土脸都是家常便饭。《中国航务周刊》本期“出彩航运人”的主人公黄景图,就是这样一位基层码头维修工程师。
黄景图是漳州招商局码头工程技术部维修班的岗位能手,人人称道的技术骨干。2009年获得漳州市劳动模范,同年获得招商局国际首届“金质荣誉勋章”,2010年获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人先锋号”技术比武第一名,2012年获海西经济区建设首批“福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2013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2015年成为福建省基层“最美人物”候选人……

看到这一长串耀人的奖项,他在记者心中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然而站在记者面前身穿维修服的黄景图,却是那么朴实无华,不善言辞。不过记者还是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岁月打磨出的沉稳,还有一丝不轻易言弃的倔强。
因热爱入行,从学徒干起
1988年夏天,高中毕业的黄景图在舅舅的引荐下,来到老家一家电器维修店当学徒。从那时起,黄景图便开始接触机电,这一接触不要紧,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电线,一个个逻辑精密的回路,立即吸引黄景图研究、思考。黄景图想起父亲讲过的一句话:“有手工,吃不空。”当即暗暗下定决心要掌握这一本领,在电工行业扎实地干下去。但渐渐地他发现,在维修点能学到的本事十分有限,于是经过一番思量后,黄景图决定离开赴别处闯荡。

黄景图在机电技术上取得真正飞跃性的进步是在2000年。那时,黄景图在厦门聚祥淀粉有限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华侨大学机电系的王少雄教授。王教授被黄景图对机电的浓厚兴趣所打动,提出帮黄景图联系华侨大学机电系,让其作为旁听生。半年多的时间里,每个周末,黄景图都风雨无阻,挤着班车赶一两个小时的路从厦门到泉州听课,把机电系的主要专业课基本全听了一遍。随后,黄景图把扎实的理论基础付诸实践,在聚祥淀粉公司大展拳脚,帮助研发了两条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在当时的国内淀粉生产行业都属于比较先进的。

2003年,黄景图来到漳州招商局码头。一开始,黄景图是工程技术部水电班的运行电工,负责码头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但由于对电路电子维修感兴趣,黄景图常常在工作之余跑到工程部的吊机维修队,帮队里的同事维修码头桥吊、门机等设备使用到的电路电子模块,其精湛的维修技术也让吊机维修队里的同事感到佩服。

这种爱好也为黄景图带来了机缘。公司领导慢慢注意到了黄景图在电气维修上的本领,于是他顺理成章地转到了维修队工作。面对码头门机、桥吊等庞然大物,他被这些“大块头”深深吸引。黄景图知道,这将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起点。从那时起,黄景图着魔般地学习港口机械技术,寻找着技术带来的成就感。
因钻研进步,成为高级技师


在黄景图的出租屋里,除了七零八落的机器零件外,还有一大橱柜的维修类书籍,这些书籍就是黄景图的宝贝。为了给自己“充电”,一有空,黄景图就在家研读维修类书籍,挤时间去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同事们惊奇地发现,“半路出家”的电工在港口机械维修上有了质的飞跃。2009年,经过厦门大学的系统培训,黄景图又顺利通过相关考试,成为当时全公司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
保证正常作业,是码头维修工作的重中之重,况且机器故障出现的时间是不定的,随时都有罢工的可能。黄景图曾遇到过12分钟内接到5个报修电话,3个对讲机同时报告抢修的状况。为确保机器正常运转,黄景图都是时刻待命,随时准备应付设备出现的故障和疑难问题。
2006年,黄景图完成码头6号泊位的双缸吊桥液压系统同步控制技术改造,并增加了遥控装置,使战备吊桥手自两用方便实在。2008年,码头租用的6台场桥,由于设备是早期从芬兰进口的产品,内部控制的电子元器件经常出现故障,且产品大多已停产。采购困难,加上生产紧张,解决设备故障问题迫在眉睫。黄景图加班加点设计图纸、选购配件,经过反复试验调试,成功地用万能板自行设计制造了6块电路板,替代损坏的电路板,性能稳定,还为节省了9万多元维修费用。同年,黄景图修复了场桥两台ABB远程输入输出模块,节约维修费近10万元。2011年6月,通过小革新,黄景图对集装箱空叉倒车控制手柄进行改造,以一元的打火机成本直接创利三千元的惊人之举,救活了国外凡特斯公司的特有手柄。2012年4月,为使码头6台老场桥顺利通过质量验收,黄景图顾不上回家,一干就是到凌晨一两点,用一个多星期时间,不到3000元的成本,改造了13块电路板和两个特殊模块,救活了设备,节省资金近90万元。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站在码头设备高大的身躯下,黄景图常常觉得这些“大家伙”就是他的朋友,与它们在一起,他觉得踏实。这些钢铁冰冷的身躯激发了黄景图对人生、对工作执著追求的无限热情。
因责任付出,没有分内分外


做好码头设备维护的同时,黄景图也常为漳州招商局开发区其他单位排忧解难。
2008年,招银港区国检部门的一台放射性检测仪器出了故障。这台设备是从法国进口的,国内罕见。厂家驻北京的总代理派技术员来了两趟也查不出症结所在。厂家表示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送到法国总部维修。随后,黄景图接下这个维修任务。为了不损坏零部件,黄景图小心翼翼地调试、检测、分析硬件电路及内部功能芯片,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最后,不但成功修复该仪器,还使其功能更加高效合理,仅此一举就节省了21万元的维修成本。

2007年10月,黄景图又帮助漳州海达航运公司完成“元祥”轮双直流供电电源系统对地(船体)保护防御改造工程,保护了船上直流用电设备安全,也保障了车客轮渡安全。
劳模工作室,引领创新不断前进
2013年是令黄景图难忘的一年,这一年黄景图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随后以黄景图名字命名的“黄景图劳模工作室”正式成立。

在劳模工作室团队,每个人都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工作。劳模工作室的重点在于“创新”,团队里的每个同事都积极参与,成立一年来,工作室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

工作室创建之初,黄景图和工作室成员把课题定在了集装箱桥吊俯仰钢丝绳润滑上。码头桥吊俯仰钢丝绳有一段从大梁至T型架顶端约30米长的垂直钢丝绳,因处于悬空位置,无润滑,该段钢丝绳表面干涩,严重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桥吊俯仰钢丝绳润滑的创新,解决了公司多年来俯仰钢丝绳润滑困难的难题,降低润滑人员的劳动强度,既减少了人力,还将钢丝绳使用寿命有效延长了20%,每年每台设备可节省费用4000元。
2013年底,在漳州市首届职工“五小”创新项目中,黄景图和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的“散粮进平仓工艺改进”成为了漳州招商局开发区唯一一个进入前三并取得二等奖的项目。

创新带动着思想的萌发,也带动着劳模工作室团队的工作热情。但创新是“花”,最终效益才是“果”。2013年,劳模工作室顺利实现了各类技术创新40余项;有效消除安全隐患20项;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节约生产成本约70万元。

2014年7月起,工作室成员着手创新设计出一套船舶漂移自动报警装置,变人监控为设备监控、人力控制,从而仅用近4万元就解决了1200多万元都很难解决的码头重大问题,消除了船舶漂移所带来的重大财产损失和安全隐患。该创新获得了漳州市第二届职工“五小”创新一等奖。

三伏顶烈日、三九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码头的工作总是给人一种异于其他行业辛苦的形象。但黄景图觉得对于一个从事技术的人来讲,更应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黄景图从心底热爱这个地方,也用自己的技术本领,守护着心中的码头。




出彩航运人
2016年已过去大半,
作为航运人,
你是否满心纠结,对未来忧心忡忡?
或者意志坚定,相信未来会更好?

揪心也好,期待也罢,
但总有一些人,
他们是红尘中的隐者,
总是坚持在路上,
认真对待每一天。

作为航运人自己的媒体,
《中国航务周刊》特别推出出彩航运人栏目,
展示平凡的航运人不平凡的故事。

不管你是海员、货代、司机、理货、律师还是观察者,
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说出你的故事——
你的经历我们来分享,
你的坚守我们来见证……
也欢迎您记录身边人的感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不限,欢迎随时骚扰小编。
QQ:571035847,邮箱:hangwuzhoukan@126.com,也可微信后台给我们留言。


延伸阅读:

点击标题货代“小哥”讲述我的十年——从趋之若鹜到青黄不接,回看上期《出彩航运人》。


    关注 中国航务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