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及业障病

 

心身的时间缘起观——十二因缘及业障病...

心身的时间缘起观——十二因缘及业障病
1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之始,谓由心的“无明”,不知宇宙人生之真实而缘起“行”,即人的意志性行为;由“行”缘起“识”,即人的深层心理意识;由“识”缘起“名色”,即人的心身统一体;由“名色”缘起“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等人的六种感知器官;由“六处”缘起“触”,即人六种感知器官与外界之接触;由“触”缘起“受”,即由触而得的感受;由“受”而缘起对事物的贪“爱”,由“爱”而缘起对事物之执“取”,由“取”而缘起对事物的占“有”,产生三界的生命活动;由“有”而缘起“生”于六道之中,终产生衰老、疾病、死亡及各种忧悲恼苦。

总的来说,由人心的无始无明状态而导致了当下心身的产生,心身的贪取活动,产生生死忧悲各种痛苦,又加重了无明,从而生生死死循环不已,故十二因缘认为人的心身缘起有一时间延续过程。但总的来说,心身互为缘起,终归于心的无明,如《华严经》云:“十二因缘皆依于一心。”



具体地分析,十二因缘观的心身缘起可从各个时间相上表现出来,如刹那(一念)十二缘起,相续十二因缘起,三世二重十二因缘和远续十二缘起等。

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三世十二因缘的心身缘起观。谓前世的贪瞋痴等烦恼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为即是无明与行,乃前世之因,从之而缘起了前世命终到今生投胎的神识(即识)。神识入胎后逐渐形成胎儿五蕴身心,是为名色,至出胎时六根已具备,则为六处。出胎后婴儿期间虽对外境而不分别苦乐即是触,待渐长大后产生感情、情绪即为受,青春期之后对世间之物产生贪爱,即为爱。长大成人,世界观形成,执著于对世间的追求,产生了取,再由贪爱追求而至占有(有),从而造下种种恶业,决定了来世必生于三界之中,继续遭受老病死之苦及诸种烦恼。由此三世身心相连,互相缘起不断。以之可追溯到多生多世乃至无量久远以前,即为远续十二因缘观。
  
2
业障病
从心身时间缘起角度,佛教医学总结出一种独特的疾病:业障病,又称因果病。业,泛指人等一切众生有意识的造作。从根本上,佛教医学认为人类一切疾病皆是业障病,如《四部医典》中云:“诸病总因归纳只一条,只因不解无明为蒙昧。”谓由心的无明而造作出诸多业缘,感得各种心身疾病。但此处则专指一种由前世的恶业而感得的疾病。

《灌顶经》卷12云:“其世间人萎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苦楚万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也。”按照传统佛教医学观点,此种疾病非药石所能治愈,唯须忏悔业障,广行放生写经,布施众生等善举,以其功德消业除病。

佛典中分析了很多业障病病例,佛陀本人即从宿世业障的角度解释自己患背痛、头痛、骨节烦痛的原因。抛开业障病的宗教教化内容,从唯识哲学、华严哲学及现代全息论角度看,业障病或因果病的提法颇有意义。

心身缘起的时间流程同样遵循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因果法则。按照唯识学理论,心身造作的各种业行皆在阿赖业识中作为无形的种子潜藏下来,不会失灭,只待因缘聚会时发动现行,产生果报,然后又成为新的种子,如此因果循环反复不已。

每一种子的由因感果,按照华严理论,皆是此前时空中一切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虽然各种因素作用不同,但总不违一法缘起一切法,一切法缘成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因此,从当前的心身疾病现象,即可发现过去乃至久远以来的影响因素,然后寻找对治措施。这一思路与宇宙全息论基本一致,只不过将其运用在人的疾病观察上而已。

在宇宙全息论影响下,生物全息医学已经诞生,但尚限于及生物体自身局部对整体的全息反映。而按照华严理论,宇宙全息的反映是时空统一反映。一方面,一尘中可容纳大千世界;另一方面,一念无体,即赅大劫,大劫无体,即赅一念。佛教因果业障病概念,更多的是从时间全息的角度探讨病因。所谓果依众缘,报通三世,多劫以前的心身造业在因缘会合后,可在现有心身上表现为疾病。

对因果业障病的治疗,佛教医学依于万法唯心的观点,更多地强调忏悔、行善积德等改造心灵的治疗措施,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业既由心造,因果病当然可由心转。以新造作的善业,对治过去所造之恶业,使恶业之果带来的疾病痛苦在新的善业之因影响下发生改变,这可谓抓住了治疗的根本。

 
但另一方面,华严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观念揭示出,在佛教医学中时空本来同一,心物本来不二,所有时间因素都可通过空间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只要人们充分发挥潜力,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物质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根除业障病的效果。近现代以来新的检测、治疗手段的发明,已使许多过去被视为物质手段无能为力的属于佛教医学业障病范畴的疾病(如先天性疾病等),都得到了根治。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基因工程的日新月异,人们以物质性手段治愈业障病的能力必会越来越强。

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教医学的业障病概念虽为现代医学所缺乏,但佛教医学并不如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在此问题上与现代西医学截然对立,反而可在治疗方法上应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形成一种借鉴吸收的关系。

总的说来,佛教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其特有的缘起心枢的哲学观指导下,通过禅定思维观察而建立。这与现代医学缺乏完整的哲学思路,又主要依赖仪器设备观测而建立的心身关系理论相比,自有其独到之处。二者的互相结合,必会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身带来更大的促进。
 
来源:节选自《佛教医学引论》

作者:尹立(宗教学博士,心理分析博士后)
友情提醒回复"1":学会“面向未来”招生简章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索达吉上师仁波切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10":《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
愿吉祥!
长按此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平台


    关注 智悲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